2014-04-06 11:41:07小五

《巨流河》心得



《巨流河》心得


巨流河
位於中國大陸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
被稱為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和、河北海灤河流於相鄰,
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
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
發生在民國十四年,
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
本書的記述,
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
到臺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
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一部台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歷史詩篇

本書讓筆者可以不同角度和面向看歷史人物與歷經戰爭洗禮的苦難大眾,例如:張學良與其父昧於家、劃地自限,不識當年俄日環視、覬覦東北資源,誤判時局,讓日軍有機可趁,1926年炸死張作霖、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佔據瀋陽,進一步奪取東北三省...1936年流亡到南京的二千名東北中學生們,每進臨時學校門口前,都可以看到他們親手砌的泥磚牆上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抗戰八年,東北人卻顛沛流離十四年,許多人從此再也回不到故鄉...。身處臺灣,透過各式文本、電影,往往讓筆者一次次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生命的脆弱。

西元1920~23年作者父親齊世英赴德國柏林留學,受海德堡大學歷史哲學派大師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和阿佛雷得‧韋伯(Alfred Weber,是已故馬克思‧韋伯〔Max Weber〕之弟)啟發,堅信只有真正的知識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潛移默化拯救積弱的中國,而不是激動的群眾運動;不擇手段只達到目的的階級革命,留下社會、文化問題需要更多的理性解決,才能彌補。留德期間,正值德國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經濟幾近崩潰,民間生活困苦,但人民處處流露民族自尊,和走出困境的堅定意志,讓齊世英印象深刻。因此,1923年齊世英由德國回到家鄉時,對於建設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有著滿腔的熱血與知見,並加入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然而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大陸的近代苦難,讓齊世英畢生憾恨。

閱讀中...待續...(請見諒!)




▲齊邦媛(左二)新書發表會中,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左一)、白先勇(左三)、陳文茜(右三)、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右二)、陳芳明(右一)教授都到場致意。(本報系記者鄧博仁攝)

大陸版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