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空説有夜不眠
文題出自蘇東坡有名的「河東獅吼」詩句,對原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這篇文章:
常來訪的格友們可能注意到,我將「《心經》解讀」和「緣起緣滅」置首了一段時間。因為這一陣子一群好友在研習《心經》。一如往昔,大家挑選一部大德解經的書本,一塊研讀。先前,師姐就説要給大伙一個意外驚喜,來讀一本不一樣的《心經》。
聽她這麼説,就猜到她要選用被稱為「廣本」的《心經》,和大家熟悉的唐三藏玄奘法師譯本略有不同。(可参考以下網頁:)
心經的七個版本(廣本和略本)
http://big5.xuefo.tw/nr/article54/544885.htm
一般來説,新聞有五個重要元素,稱為“5W”: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依此五要素來挑剔,玄奘法師的譯本顯然不合標準。
先賢考據,《心經》出自《大品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的「心」是「心要」的意思,是《大品般若經》的重點心要,不是一部完整的經書,所以開頭沒有「如是我聞,...」。(可参考以下網頁:)
http://littleboy2008.blogspot.ca/2013/09/blog-post_1501.html
有些人認為缺乏了“5W”,是一種缺憾,於是出現「廣本」,when:就是《大品般若經》聚會的時間(一時),where:也就是那個地方(王舍城外靈鷲山),who:参與者(佛陀、大比丘眾、許多位大菩薩),what:講的是般若思想,why:幫助人們覺悟而得涅槃解脫。「人事時地故」全有不缺——完美圓滿。
另一個重點是『空』,大德的文章以傳統哲理方式來闡釋『空』,大伙唸得霧煞煞,頭暈暈腦鈍鈍,雙眼如垂簾,昏昏欲睡。
這個『空』也只是個名詞,讓我們用另外的名詞來替代,會比較容易理解。譬如換成「宇空」,宇宙太空,整體宇宙大統一能量場。
宇宙空間之中並不是空空如也,雖然表面上看沒有東西,以目前的現代科學儀器也測量不出裡面含著什麼。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早已確定,太空之中充滿能量。
《楞嚴經》裡,佛陀説世上的物質都是由微塵(粒子)組成,微塵細分下去,到極微塵,最後則是「鄰虛塵」,再拆分就是虛空了。鄰虛塵就是現代所謂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英文:Higgs boson),一種介於粒子與能量之間的狀態,極不穩定,一下子變成粒子,一會兒又回復能量,在粒子和能量之間跳來跳去。(可参考以下網頁:)
維基百科 - 希格斯玻色子:
https://zh.m.wikipedia.org/zh/%E5%B8%8C%E6%A0%BC%E6%96%AF%E7%8E%BB%E8%89%B2%E5%AD%90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物質和宇空能量沒有不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質和宇空能量是一樣的東西。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感受、思想、行動、意識,全部也都是能量的運作。
五蘊的「蘊」,有聚集的意思,因緣具足時由能量聚合變現產生(緣起、因緣生)。
佛經上,五蘊有時寫做「五陰」,有遮蓋、遮蔽的意思。
五蘊讓我們產生『我』的假象,並且遮障了我們的本心自性(空性),使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只簡單的以為這個「五蘊」就是『我』。
佛陀舉例説過,『我』像是海面受境界風吹起的泡沫,但這個小泡沫忘了自己屬於大海,是大海的一部分,和大海是緊密相連的。小泡沫沒有自性,只有海的屬性。也就是説,『我』沒有自性,只有宇空的空性,或者説是「自性空」,一切都是「空性」。
如何去體悟「空性」?六祖惠能是這樣啟發他的惠明師兄的,壇經上這麼記載: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也即六祖惠能後來告訴弟子們的:「無念、無相、無住。」靜坐中,對腦中紛起的念頭和影相都不去攀緣(執著),放下這些念相,好的不想,不好的也不想。那種澄明清淨,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空』也可以用其他佛學名詞來代替,譬如:心、元真、真如、本源、本心自性、阿賴耶識;或如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仰者,用:天主、上帝、造物主;現代科學則是:宇空、宇宙、大宇統一能場,意思都是一樣的。
個人對於心經就摘錄一段話,頗覺受用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人一旦心裡無牽掛,好吃好睡身體好
有好的身體才能修佛
當然是不入流的淺見
空性是本有的,所以很容易入空與不空之相
解經之人如未證得空性
視覺角度會偏差,雖沒有錯但會在表層轉圈,鑰匙還是掌握在自性當中。
打坐入定只是登出自動系統
所有腦袋附加的認知都需歸零
因為我們都活在阿卡西記憶中
(虛妄)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理論只有信與不信,沒有對與錯
惟有一心無二。
這是小妹的見解。
日安🙏
大家本在「空」中,無來無去,只是如來如去而已。萬念歸零,無我無人無分別,回返本源。 2022-06-24 21: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