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1 04:00:00泊樓

【詩話】讀詩如讀人,需要同理心



任何有關「人」的一切,如果你發覺自己不明白對方,請試著去同理對方,而不要揣測對方。

同理和揣測不同,同理是「打開心胸,願意用心去感受對方,逐漸自然就能理解對方」,這過程不須揣測;

揣測則絕大多數都是自己在多想、亂想、妄想,卻無法因揣測而真的打開心胸,當然也無法產生真實感受,因此不能真正理解對方。

此道理用來學「詩」,乃至一切藝文欣賞,也都適用。

如果發現自己對某一首有名詩作的每個字句意義都能理解,但就是對整首詩欠缺感覺;此時,有可能是因為自己並未打開心胸去「接納」這首詩的情感與觀點之緣故。

試著想像自己去「接納」這首知名詩作,逐漸會產生感受,最後就會產生對作者觀點與情感的真實體會,並從中感受到「美感」。

如果此過程並不能讓你對某一首詩或某個人產生感受,那也只能說是你自己和這個對象之間,隔閡比較深,但這是你對他的隔閡,卻未必是他對你的隔閡,對他而言,有可能他是可以充分感受與理解你的。

有些人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喜、惡、愛、悲、疑、樂...」等等各種感受,未必都是原作品內容當中流露的情感。這種讀者與作品之間的情感不一致,也相當正常。此為兩種心靈尚未完全包容彼此之緣故;但有感受就表示彼此的心靈力量至少存在最基本的激盪;也就是說,堅硬的隔閡已經開始有鬆動的跡象。

此種「接納→感受→理解」的過程,可以反覆練習;而透過此過程,心靈的覺察力也會逐漸提升,逐漸去體會到何謂「細膩的觀照智慧」與「優美的心靈品味」。

所謂藝文欣賞能陶冶性情,原理大致上就是如此;這可說是「美育」的基本實踐,但原理和「群育、智育、德育」卻是完全貫通的。


‎(May ‎29, ‎2013, PM ‏‎3:47:16 - ‏‎4:09:45 撰)

(悄悄話) 2013-06-12 23:43:57
古淡 2013-06-12 23:14:37

你的觀點沒錯的,這故事我也聽過,就是取決於心態而已. 一切法因緣生 ,心生萬法,這不會變的

版主回應
很多人都看過這故事,細節可能有差異,但故事的中心思想很清楚。

人一輩子最大的功課,就是「心」;也因此,任何領域,不只詩,最大的功課也都是這個。
2013-06-13 01:47:31
(悄悄話) 2013-06-11 1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