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醫的「未病欲病」與西醫的「亞健康」和理念融合
文/陳世棟;整理/編輯部
中醫所謂的未病,指的是在疾病還未顯露症狀,或是幾乎無感的情況。而欲病之病,根據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內容所說:「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意思是說很多人的身體、精神和體力不如以往,須要早處理,不然會變成疾病。這與西醫所說的亞健康有雷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接下來就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欲病之病VS亞健康 哪裡相似,哪裡又不同?
「欲病之病」指的是在外表上雖然有不適的症狀表現,僅僅是「苦似不如平常」,醫師又不足以診斷為某一種疾病。而西醫常說的「亞健康」則是人體處於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又都未見異常,但卻感覺到生理機能衰退、代謝水準低下,主要表現為疲乏無力、失眠多夢、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下降等狀況。
可以探討一下,中醫跟西醫在亞健康或大健康有沒有可以融合或是相輔相成的地方,對於中醫所謂的未病,個人覺得有點太玄幻。主要的是,一個疾病幾乎沒有或是完全沒有症狀,特別是主觀上沒有感覺,怎麼會想去求醫?既然沒有主動求診,怎麼能發現異常,除非是以前宮廷的王公貴族,皇上及宮中娘娘或是妃子,定期的請平安脈,不然應該很難發現蛛絲馬跡。
對於「欲病之病」,其實可以泛指所有與正常狀況不符的情形,也可以視為正氣(維持身休機能正常的能力)和邪氣(致病原因)稍有不平衡的結果,例如偶有咳嗽,我們可能會判斷是咽炎、喉炎、氣管炎,甚至是過敏,因為身體的免疫力跟機能(正氣)還是相對比較強,可以抵抗細菌或是病毒等致疫原因(邪氣),所以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但是「欲病之病」所謂與正常不符,也可以不見得是一種疾病,年老力衰,氣血兩虛,這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這時候的欲病之病就可以解釋為一種衰老,或是目前在「亞健康」的狀態下。
西醫檢查結果正常不代表身體一定健康
大對於西醫來說,我們是以治療疾病為主,一切的核心都是圍繞著我們有病或無病,因此,判斷我們符合疾病的診斷條件就事關重大。例如血壓超過140/90mmHg,醫師就初步認定這人有高血壓,糖化血色超過7.0mmol/L,基本就可以判定為糖尿病。西醫的概念很清楚,所有可檢查的方式,包括血檢、尿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核子醫學等,只要檢測結果,不屬於異常(包括過高或過低),基本就判定為正常。
但是檢查沒有異常就代表一個人健康嗎?我想這是不正確的,在西醫來說,指數正常並不能代表健康,只能代表沒有到達病態的標準,不需考慮藥物或其他的治療方式。這是屬於疾病的部份,因為確診疾病,才能按照治療標準操作。例如肝炎病人,如果肝指數沒有異常,僅僅只是超音波有顯示粗糙、有脂肪肝,在健康保險方面,並不會給什麼藥物,只會建議注意生活做息,少煙酒,不吃刺激的東西。
但是從功能衰老的方面來說,肝臟功能即使剩下15%,病人的肝指數也可以正常,腎臟功能也有類似的情形,在這個100%變成15%的過程,我們西醫能用什麼方法發現,或者也從一些客觀的狀況來分析身體變差的情形,這時我們就會利用到功能檢測儀,可以發現代謝功能下降、代謝性毒素增加、端粒長度減少等,西醫可以利用科學的手段獲取有用的憑據。
從上述的狀況,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西醫跟中醫在「未病」或是「亞健康」都有想要處理的概念和經驗,也就是在當下大家對於健康有強烈需求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更包容的方式來看待相同的問題,也接受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也就是我們目前大健康要做和能做的事,我們可以透過不同原理的兩種診斷和治療系統,可以發現在人體上是可以相互驗證的,這樣的目的除了體現我們醫者的多樣性,更是從患者的接受度來考慮,畢竟中醫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度是很高的,做為醫者,我們不必固步自封,也不必妄自菲薄,一切都是為了求取我們患者的健康和長壽,希望大家能砥礪前行,為所有的患者有更好、更健康的人生。
陳世棟 醫師
從事醫療工作多年,是義大利DEKA公司激光溶脂國際訓練講師及以色列ALMA(深藍)國際訓練講師,為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學全書《微創美容外科學》編者之一,也是台灣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及美容外科教育長,長期從事醫學美容臨床及教學工作。本身有外科、內科及醫學工程專業背景,專研於先進的醫美技術開發,在激光溶脂、自體脂肪移植、幹細胞治療、端粒酶抗衰老治療及複合式無痕微整形等都有非常精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