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23:10:03coolanews

淺談智慧型手機成癮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唐心北指出,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一推出,立刻在全球掀起熱潮,玩家紛紛走上街頭,只為了捕捉神奇寶貝,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卻也改變了人際互動型態,產生了新的問題,「智慧型手機成癮」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

  唐心北主任說,「手機成癮症」是指一個人過度專注在手機的訊息,離線後仍心繫其中,或無法控制對手機的注意。由於行動上網的普及,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加上社交網站大流行,容易讓使用者長時間只在網路上活動,尤其是手機遊戲結合了應用程式(App)的功能,常讓使用者忽略了平常休閒、工作等正當活動,導致與朋友群漸漸疏遠,只願意在網路上跟人聊天,或是寧願漫無目的的瀏覽網頁,也不願意完成學業工作,甚至在沒有網路可用時,就會焦慮不安、情緒煩躁,進而影響到日常作息,甚至出現妄想症與暴力的行為。

  一些調查發現,最容易沈迷網路的人,多半是國中、高中與大專年紀的學生。根據教育基金會統計,超過九十五%以上的高中生都有手機;智慧型手機由於網路可近性高、且難以管控,可能增加青少年網路成癮風險。

  為什麼多人會黏在網路上而難以自拔?目前的一些研究發現,網路成癮的原因可歸納為:(一)網路媒介的特殊性:包括:網路的可近性高、可以匿名而幾乎不受現實控制、虛擬社群或線上交友提供歸屬感、網路遊戲刺激感官樂趣、獲得成就感、抒解負面情緒、立即忘記壓力..等,符合心理學制約原理,導致敏感族群容易出現成癮行為。

  (二)心理因素:低自尊與孤獨感是網路成癮的重要原因,容易把網路當作自我肯定、取得人際關係的唯一方式。(三)學校因素:課業壓力沉重、同儕影響、班級人際關係較差、失敗的學習經驗等,都可能驅使學生轉向網路世界,暫時逃離、累積自信心、提升人際關係。然而,有的學生面對實際的課業與人際問題時,依然一籌莫展,甚至與同學比較之後,更加自卑。不少學生出現慣性遲到、反覆蹺課、最後導致拒學行為,整天退縮在家中玩線上遊戲。

  (四)家庭因素:研究指出,家庭支持度差、和主要照顧者的情感聯結較不良,較沒有感受母親關愛、或母親過度保護、或受威權控制的兒童青少年,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五)社會因素:近年台灣社會與經濟有相當的質變,網路成癮現象,是社會變遷壓力下,家庭、父母與青少年尋求調適的一種努力,卻反過來造成了傷害。

  (六)生物因素:網路成癮是「行為成癮」,與「物質成癮」的本質相同,具有特定的行為模式和神經生理機制。初步研究發現:大腦「腹側被蓋區」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訊號傳遞較少,行為成癮的風險也較高;睡前玩暴力型電玩遊戲的孩子,睡眠時的自律神經指標「極低頻成份」過高;線上遊戲成癮者在物質成癮相關腦區的活性較強。

  唐心北主任說,一些研究發現,當個人有明顯的壓力事件時,如:青少年面臨親子或師生衝突、學業壓力、兩性關係或感情不順遂;成年人面臨婚姻問題、經濟或工作壓力等,是容易引發成癮問題的。而當個人有情緒障礙、生活失去目標、感到孤單時,會加深網路成癮的風險。

  唐心北主任指出,網路成癮民眾可尋求專業協助,可以至精神科看診,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戒斷現象所帶來的焦慮與憂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