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4 22:09:13coolanews

淺談脊椎壓迫性骨折診斷與治療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脊椎壓迫性骨折」,是指脊椎椎體前半部崩塌變形的一種脊椎骨折形態,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骨質疏鬆與外傷,成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指出,在任何超過六十歲的病人,若有急性發作的下背痛,就要懷疑是否是壓迫性骨折所造成,患者若經保守性治療疼痛難以緩解,則可考慮採用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改善疼痛問題。
  張哲肇醫師說,骨質疏鬆是老年人口容易面臨的一大問題,五十歲以上男女骨質疏鬆症盛行率分別為二十三點九%與三十八點三%。在一九九三年流行病學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之城市婦女,即有十九點八%有一節以上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除了骨質疏鬆外,也可能因外傷如車禍或高處摔落等情形,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
 壓迫性骨折通常由病史、身體檢查及X光片等各項檢查結果來診斷。在任何超過六十歲的病人若有急性發作的下背痛,就要懷疑是否是壓迫性骨折所造成。病史常見於外傷如摔倒或車禍等事件後突然發生之急性背痛,部分嚴重骨質疏鬆患者,甚至僅抬拿重物或是走路稍有不慎滑倒即有可能發生。
  此背痛於活動時可能會更加劇烈,嚴重者甚至因疼痛而必須臥床無法起身。身體檢查部分需要確認疼痛之部位與檢查是否有神經學症狀。壓迫性骨折造成之疼痛,通常位於背部中線深處,可能往背部兩側延伸。而病患若有下肢無力、感覺異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神經學症狀時,則必須考慮有脊椎狹窄與神經壓迫之可能,必要時可能需要緊急進行減壓手術。
 影像診斷上一般以X光片側面照判斷有椎體楔狀變形的部位,即為壓迫性骨折發生部位。但影像檢查結果,必須與身體檢查之背痛部位相符,且部分壓迫性骨折初發生時,X光片上並沒有明顯之椎體變形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可以藉由磁振造影檢查確認新近發生的骨折部位,並且可以判別是否存在脊椎狹窄與神經壓迫,或是判別因腫瘤或感染造成之病理性骨折。部分無法接受磁振造影檢查之病患,則可以改用核子醫學科的骨骼掃描替代,但骨骼掃描無法判別是否有神經壓迫,亦難以判別是否有感染等現象。
 治療壓迫性骨折一般多以保守性治療為主,以止痛藥物加上臥床休息,輔以使用背架減低疼痛感。但部分病患因疼痛難以緩解或是無法配合服藥等因素,則可以考慮採用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改善疼痛問題。
 經皮椎體成形術乃是經局部麻醉後,由背部扎針經椎弓根至椎體部位注射「骨水泥」(PMMA),此一術式優點為傷口小且不需全身麻醉,且可有效改善疼痛。成大醫院神經外科進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後之病患,約有二十七%病患可解決其疼痛問題,約七十%病患可有效緩解疼痛,減少止痛藥物劑量,僅有約三%病患經治療後無明顯改善。
 經皮椎體成形術雖為一快速且有效之治療方式,然亦有其潛在風險。可能發生併發症如骨水泥滲漏、感染、出血或神經損傷等,因此在進行此一術式時,必須由專業之醫師於X光機輔助下進行,方可降低併發症發生之風險,且要經仔細評估,並非全盤適用。
 張哲肇醫師強調,預防重於治療。針對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必須以藥物治療其骨質疏鬆問題,並且避免跌倒等意外傷害,才能降低壓迫性骨折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