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1 10:59:22coolanews

「腦外傷後綜合症」的中醫辨證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根據現代醫學研究,十五至三十%的腦外傷病人會出現「創傷後症狀」,以頭痛、頭暈、健忘和虛弱等最常見,這些症狀通常會隨時間逐漸改善,其中頭痛及健忘則與腦器質損傷有關,其症狀反覆發作常為病人的生活作息帶來困擾。 
  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唐偉誠指出,「腦外傷後綜合症」屬於中醫腦病範圍的「外傷性腦病」,急性期因腦外傷所致意識障礙,屬於「神昏」、「昏厥」、「譫妄」等範疇,是臨床的危急重症;出院後出現的諸多病症則屬於中醫「頭痛」、「眩暈」、「健忘」、「偏癱」、「面癱」、「失語」、「驚悸」、「失眠」等傷科內證的範疇。
   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既為「元神之府」,又為「髓海」,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注於此,但腦外傷後腦絡破裂、血溢脈外,致氣閉壅塞積而成瘀;若瘀血阻滯脈絡,造成腦失所養、氣血逆亂,進一步影響五臟六腑的正常功能而發生頭痛、眩暈、健忘、失眠等「外傷性腦病」;若瘀血阻滯清竅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體內氣血升降失司造成元神受擾、腦髓失養,將導致病人傷後意識不清。 
 在針灸穴位的選擇上,頭面部可選擇百會、人中二穴,上肢可選取曲池、合谷、內關等穴,下肢則可於足三里、三陰交、湧泉等穴進行治療。現代醫學研究發現, 針刺百會穴可使大腦內的動脈流速加快,血管阻力降低,腦部血量增加;人中穴可改善腦部組織之血氧濃度,調整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含量,讓交感神經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可改善病灶區腦血流灌注分佈和腦細胞的功能,激發腦細胞活性,並改善肢體的活動。 
  照護者平時雖可在前述穴位多加按摩以加強療效,但中醫師臨床取穴時,不論 病人處於急性期或亞急性期,仍須依據病人當時的症狀辨證論治;若病情或證型發生變化,亦須適時選取相應之穴位,意即可治療的穴位,非僅限於前述列舉的穴位。  
 在心理建設方面,病人及家屬應保持樂觀的心情和穩定的情緒,循序配合中醫 針灸及西醫復健的療程,客觀地了解病情而不抱持過度期待;在日常生活方面,盡量鼓勵建立生活自理,讓其對生活保持信心,並維持生活起居、飲食及睡眠的規律性,戒除不良嗜好等。 唐偉誠醫師提醒指出,頭顱部位手術術後至拆線期間,盡量避免於頭部的穴位施針,以減少發生感染的機會;由於腦外傷病人會長期服用暢通腦部血液循環的藥物,因此不僅服用中藥的時間需與西藥間隔至少一至二小時,即使中醫瘀血證型明顯,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桃仁、紅花、三稜、莪朮等)時,需注意藥物種類及劑量,尤其是病人住院期間,且生命徵象尚未穩定時更須慎用,避免因為中西藥交互作用而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