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6 21:24:44coolanews

大埔福德祠廟小香火旺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福德正神「土地公伯」早為台灣民眾所信仰,位於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對面的「六合境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祠廟規模雖不大,但卻是香火鼎盛,顯示「土地公伯」十分慈悲靈感,深受各地信眾所信仰尊崇。
  據了解,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前後,當地民眾共同集資興建福德祠,早先廟址位於現今台南市延平郡王祠文物館處,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四月,因建築殘破,廟方管理人發起重修,大埔街民眾捐錢重修,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因廟宇殘破不堪再度重修。
 日據時代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十二月,管理人葉永聲(大埔街保正)向居民募款動工修繕,翌年竣工。日大正昭和之時,開山神社改建,福德祠因位於開山神社計畫範圍內,神明被迫遷出。信眾乃將神像迎至民宅(現今大埔街五十二號)供奉,後因道路開闢民宅被毀,信眾又將神像遷至「豆腐店」(現今大埔街六十五號)。
 光復初期,台南市大埔街拓寬,豆腐店部分土地被徵用,信徒乃將福德正神再遷至開山路一七0號,因地理師向信眾透露,位於現今廟址之打鐵舖有「五水會流」,日後必得發展,信眾乃募款建廟,且暫將福德正神寄祀於臨水夫人廟,一直到民國三十七年廟宇落成後,才將福德正神迎回安座。
  民間對「福德正神」有土地公、后土、社神、社公、伯公等別稱,相傳福德正神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零二歲辭世,死後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
  亦有說在他死後,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據了解,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中國人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就被民眾奉為守護神。且據傳土地公伯還能使五穀豐收,許多民眾把土地公迎進家中祭拜,祈求土地公伯的保佑,讓一家平安、多福多壽多福氣,財源滾滾來;所以土地公伯是一般家庭廳堂奉祀的常見神明。
  六合境福德祠廟庭規模不大,且經多次重修,但平日香火鼎盛,信眾朝拜絡繹不絕;據傳六合境福德祠「土地公伯」十分靈感,有求必應,求財賜福遂其所願,土地公伯神威深植人心。
  六合境福德祠廟方,也本以「福德正神」慈悲濟世的精神,經常濟助低收入戶等弱勢民眾,頗得鄉里好評;民眾如果有機會前往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參觀,不妨多走幾步路,前往六合境福德祠參拜祈福,一睹福德正神土地公伯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