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5 18:19:55coolanews

維護生命質量破除氣切手術迷思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氣切後疾病會拖更久」、「在脖子開一個洞,病人會更痛苦」、「在脖子開一個洞,病人以後就不會講話了」云云,台南市立醫院重症醫學部周登偉主任指出,呼吸重症患者與家屬不正確觀念與迷思,讓直接有效維護病患生命質量,幫助病患的「氣切手術」,面臨極高拒絕率,讓病患持續受苦,令人扼腕。
  周登偉醫師表示,當重症病患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時,必須藉由氣管內管插管接上呼吸器幫助呼吸,如果超過十四至二十一天,因造成呼吸衰竭的病因無法完全恢復,以致於患者仍無法脫離呼吸器,此時醫師會建議氣管切開術。
  氣管插管是一條長達二十多公分的管子,透過口腔插入氣管,協助患者呼吸,是因管徑粗大,病患二十四小時口中含著一根管子,無法合嘴及進食,且需透過鼻胃管進食,可以想像病患苦不堪言;長期使用會造成口腔糜爛及衛生問題。
  周登偉醫師說,「氣管切開術」,就是在頸部的氣管切開一個小洞,然後再插入氣切管,用來取代氣管內管插管的一種手術,由於氣切管長度較短,且不經過口腔,無論舒適度、生命質量(可以飲食、說話、行動),都優於氣管插管。且據「氣管切開術」相關的臨床醫學期刊報告研究,嚴重多重創傷或腦創傷的患者,醫師會建議提早在三至四天就作。
  周登偉醫師指出,那些病人適合接受氣管切開術?包括:急性呼吸衰竭已經使用呼吸器超過十四天,仍無法脫離呼吸器者、有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的疾病,包括口腔或咽喉的腫瘤、創傷、感染、患者自己無法有效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隨時會有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的危險性,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中風、頸椎損傷、神經肌肉疾病、長期臥床、意識不清,以及慢性呼吸衰竭須要長期使用呼吸器的患者。
  而氣管切開術與氣管內管插管兩者的不同在於,早一點接受氣管切開術不僅可改善病人的舒適度、增加病人的安全性、改善病人口腔的衛生、減少病人的咽喉以及聲帶的傷害,還能使意識清楚並且無吞嚥障礙的病人,得以儘早由口進食;再者,可減少病人的鎮靜劑使用(此項有實證醫學第一等級的證據),亦可降低病人的呼吸道阻力、可縮短脫離呼吸器的時間,可縮短加護病房以及醫院的住院天數(此項有實證醫學第一等級的證據)。
  周登偉醫師也提醒,氣管切開術對於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以及死亡率並無明顯降低的證據,且氣管切開術後出現的併發症約四%,較常見有傷口出血、局部皮膚感染,其他較少見的併發症有氣胸、皮下氣腫,氣管與食道廔管等,都可經由治療而改善,與氣管插管相較,可說是優點多多,且健保有給付,是呼吸重症患者另一種選擇。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