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5 18:39:25coolanews

心房顫動用藥一定要注意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心房顫動」是所有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心房顫動除可能會造成心悸、胸悶、頭暈、喘之外,最可怕地是可能會在心臟內形成血栓,進而造成急性中風,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政翰指出,預防血栓形成,患者需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用藥,惟病患一定要聽從醫囑,以免因用藥副作用,危及生命。
 李政翰醫師說,心房顫動的發生和年齡、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息息相關。心房顫動可能在心臟內形成血栓,進而離開心臟隨著血流飄至人體各處,如果流到腦血管就造成急性中風;流到腸繫動脈就造成腸子壞死;流到腳的動脈就造成腳的組織壞死。因此,為了避免心房顫動導致血栓形成,醫師必須根據病人是否有合併其他相關疾病來決定如何開立處方。
  李政翰醫師舉例說,一名五十二歲男子,過去只有高血壓,某日清晨發現突然右側偏癱口齒不清,送來成大醫院急診,診斷為急性腦栓塞,同時也發現有心房顫動現象,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後仍然沒有打通該血管,最後甚至還動用心導管方法,在阻塞的血管局部施打血栓溶解劑,雖然最後血管已被打通,但是腦部所受傷害有些已不可挽回。
 李政翰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患者其發生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八倍,且大部分集中在七十四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主要危險因子為曾經中風、曾經暫時性中風、曾經發生周邊動脈栓塞,年齡大於七十四歲;次要危險因子為心衰竭、女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年齡在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
  目前在台灣被用來預防血栓形成的口服用藥可分成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用藥。抗血小板用藥每日劑量固定,藥物濃度固定,因此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較好,但是對於高危險群病人預防血栓形成的效果較差。相反地,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的效果較佳,但因藥物的安全治療濃度範圍較窄,病人必須規則定期抽血追蹤藥物濃度,導致每個人每日抗凝血劑劑量可能都不一樣,所以病人服藥順從性可能會較不好。抗凝血劑藥物濃度過高,可能導致易出血傾向。
 針對台灣人在發生心房顫動之後,國內醫師如何開立處方來預防因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其他重要器官急性缺血。成大醫院心臟內科和成大醫學院臨藥所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此重要議題,並將結果發表在醫藥國際期刊;其中研究團隊發現幾項有趣現象,根據國際治療標準將病人分成需要使用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用藥預防,結果發現國內心房顫動患者大部份皆屬於高危險群(八十八點五%)需使用抗凝血劑,但卻只有約二十六%病患接受標準治療。經再分析醫師不使用抗凝血劑的原因,和病人曾經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傾向、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甲狀腺亢進和年紀超過六十歲有相關。
  本研究清楚呈現我國醫師對於預防因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或其他重要器官急性缺血尚有努力空間,其中原主可能與醫師相關知識及民眾是否聽從醫囑,能和醫師配合相關檢驗和提高用藥的順從性有關,如能改善應能大大降低缺血性中風或急性缺血。
  李政翰醫師呼民眾,如果有在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等類用藥,千萬不要任意服用有「通血路」之藥物或保健食品,以免因藥物加乘等作用,造成相關副作用,危害自己生命安全。如果因就診,也記得向醫師說明自己用藥狀況,以維護自身醫療權益。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