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8 10:22:30Connie_Chin

社論- 美利堅「分眾」國時代已然來臨

  • 2012-11-07 中國時報
不論誰入主白宮,美國人民衷心期盼美國能振衰起敝,再度力挽狂瀾。(美聯社)

不論誰入主白宮,美國人民衷心期盼美國能振衰起敝,再度力挽狂瀾。(美聯社)

 

     前言:十一月六日,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八日,中共十八大登場,展開十年一次的最高權力交替工程;中美這世界兩大強權的新國家領導人在同一周出爐,為史上首見。經過此一「超級周」之後,國際情勢將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台灣又該如何因應?本報將以系列社論評析。

     剛剛落幕的美國總統大選,顯然是二○一二這個「全球大選年」中,最受矚目的年度重頭大戲。無論著眼它仍身為全球霸權的特殊影響力,抑或聚焦於新政府因應當前動盪不安之全球政經局勢的可能舉措,選舉結果似乎都動見觀瞻。問題是,誰當選真的有差別嗎?

     就在選戰愈發如火如荼之際,儘管兩位主要候選人非得針鋒相對、唇槍舌戰一番,以便透過彼此的區隔來爭取支持,但愈來愈多眼睛雪亮的選民赫然發現,且不論兩人的外交主張幾乎如出一轍,甚至就原先最為關鍵的辯論焦點:如何解決國家財政危機,雙方的主張也悄悄地走到一道去。可以這麼說,兩黨難分軒輊的纏鬥表面上重演了二○○○年的故事,但在這次選舉中創下歷史紀錄、高達四成的選民自稱「獨立人士」的比例,既反映出群眾的徬徨與無奈,更直接指出了美國正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嚴酷現實。

     話說當前美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自然是經濟問題。

     正如眾所周知,「經濟牌」早就被認為是此次大選的決勝關鍵。由次級房貸風暴在二○○八年底引爆的危機,不僅為美國帶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衝擊,後續效應波及世界各地,甚至結局亦仍是個未知數。為免受到危機拖累,歐巴馬團隊精心製作了大量競選廣告,主要是將問題歸咎於小布希錯誤政策所遺留的包袱;相對地,其對手羅姆尼則鎖定現任政府無可迴避的政治責任,並以他自身的從商履歷作為問鼎白宮的主要籌碼。無論如何,明眼人都瞭解,這場經濟災難不僅短時間難以解決,即將於明年初迫近的「財政懸崖」,更給美國下一階段的復甦埋下了重大的不確定變數。

     正因雙方的解決方案看來都「遠水救不了近火」,於是,族群與階級動員便取代了經濟牌,成為選戰進入最後關頭的催票重點。

     事實上,長期由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早就出現微妙的質變。隨著拉丁裔在二○○○年超過非洲裔人口,於此同時,白人比例降至只有七成左右,哈佛大學教授杭廷頓也「合理地」在二○○四年出版《我們是誰?》一書,將眾人視野從全球文明衝突拉回國內,討論美國內部逐漸浮現的認同危機。

     杭廷頓的疑慮並非無的放矢,很快地,二○○八年便成為美國史上首度由大規模族群動員扮演關鍵角色的大選;在該次選舉當中,歐巴馬不但獲得拉丁裔與亞裔選民各約七成與六成上下的肯定,非洲裔選民更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投給他,單一族群支持率之高打破美國歷來紀錄。

     非但如此,正如一名經濟學教授所言,目前在美國所進行的,其實可稱為一場經濟上的階級鬥爭;由於持續性普遍不景氣與失業率居高不下,階級鴻溝的擴大既成為社會現實,歐巴馬利用羅姆尼的失言,順勢指責他袒護高收入者,並試圖「劫貧濟富」,不能不說是個「高明」的選戰策略,但惡鬥的結果,不啻在前述族群之間的水平區隔外,從垂直面再度割裂了整個社會,從而將向來具有「民族熔爐」美譽的美國,推向一個新的分裂起點。美國廣播公司便坦言,由於此次選舉凸顯出的高度政治對立,美利堅「分眾」國時代已然來臨了。

     這絕對是下一世代的美國決策者,必須面臨並解決的首要困境。

     放眼未來,一個底氣不足的美國,最終能緩解其日益險峻的社會分歧嗎?能扮演好霸權的公共財角色,帶領各國走出金融海嘯的沉重陰霾嗎?在民主化浪潮退燒、野火四起的中東,能成功協助其恢復穩定嗎?更甚者,面向「十八大」後重新盤整的中共政治局勢,原先高調「重返亞洲」的戰略部署將何去何從?前述一連串問號,勢將成為美國新一任政府揮之不去的噩夢,至於其結果,亦必然直接影響著全球格局的變遷走勢。

     當然,我們衷心期盼美國能振衰起敝,再度力挽狂瀾於既倒;畢竟,假使它最終證明做不到,那麼,分裂的恐怕將不僅僅是美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