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3 02:07:10歐頭

推薦三大類 經典音樂電影原聲帶OST



電影人人愛看,但不見得人人注意到電影配樂的重要。不少人走出影院就把音樂拋到九霄雲外,但也有人直奔唱片行或連上博客來、亞馬遜把原聲帶(O.S.T.,Original Sound Track)找來聽,浸淫回味觀影時的點滴情緒。您是前者,或是後者呢?如果是後者,就讓我與您分享這些年我聽「動人的」電影原聲帶的心得。

 原聲帶要動人,有兩大主因:一、音樂性夠好又能凸顯烘托劇情。二、要能獨立存在地欣賞。因此我自己蒐集入手往往從三大類來進行,前提當然都是看過電影且心有共鳴有所感。

而這三大類電影分別是:「A音樂劇電影」,英美都有音樂劇(Musical)文化,這些定目劇延續了希臘再到莎士比亞的精神,固定在小劇場演出甚受歡迎,像是《貓》、《歌劇魅影》都有上演數千場的紀錄。以我個人經驗音樂劇最迷人之處就是現場欣賞歌舞劇情發展的那種互動親暱感,全場數百觀眾與舞台上載歌載舞的演員間的情緒交流,是最難得也是其他藝術無法複製的經驗。

 但畢竟定點定目的音樂劇,並非人人能經常有機會現場接觸,因此把暢銷音樂劇搬上大銀幕拍成電影,也就成了一種類型電影。其中最關鍵的連結當然就是音樂,幾乎所有的音樂劇電影都會原封不動地,把音樂劇中的歌舞套路全部呈現,其中最知名當屬《萬花戲春》,電影中加入的雨中特效以及可透過不斷NG所呈現的完美舞藝,讓電影看來比音樂劇更立體。

 透過耳熟能詳的音樂、長期演出的知名度,把觀眾拉進電影院看音樂劇電影,立體化是關鍵。透過多鏡頭、多視角,故事往往要說得更動人,《西城故事》堪稱此類翹楚,曾在該年奧斯卡獎奪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八項大獎,至今「音樂劇電影」仍無人能出其右,也成為了此類型片的典範。

近來「音樂劇電影」立體化更朝向大明星、大導演發展,像是飾演《悲慘世界》中的休·傑克曼安·海瑟薇,以及演《媽媽咪呀》的梅麗·史翠普、皮爾斯·布洛斯南等人,甚至像執導《澤西男孩》的克林·伊斯威特盡展導演功力,讓電影《澤西男孩》更能讓人不斷回味影片中四季合唱團膾炙人口的歌曲。

第1類:音樂劇電影五張推薦


1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由作曲家伯恩斯坦作曲,把《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架構放到現代的紐約場景,電影拿下奧斯卡八項大獎,片中膾炙人口的歌曲無數。


2
萬花戲春(Singing in the Rain):由Nacio Herb Brown作曲的此片,開啟了影壇第一波「音樂劇電影」浪潮,也奠定了好萊塢這種片型。


3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作曲家Clande-Michel Schonberg在《西貢小姐》之外另一齣名劇,安·海瑟薇也剛以此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電影強調現場收音的手法,也寫下「音樂劇電影」新頁。


媽媽咪呀(Mamma Mia):透過七十年代瑞典天團ABBA的音樂串成的此劇,每首歌曲都是樂迷朗朗上口的暢銷名曲,搭上滑稽荒謬的劇情以及多位硬底子演員的精彩唱跳,讓它的原聲帶更為不可多得

5澤西男孩(Jersey Boys):敘述The Four Season樂團成長分合的故事,分成春夏秋冬四章節,導演克林·伊斯威的企圖讓電影看來比音樂聚立體許多。
 

第二類動人的原聲帶音樂是「B音樂家傳記」,講述傳奇音樂家故事的電影有時主角是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這些音樂史上的偉大作曲家,劇情交雜了他們的性格呈現、情愛故事、甚至觸及一些不世出的秘辛。

 或者是描繪一些演奏家的驚人技巧及奇遇人生,像是《鋼琴師》說的是因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聞名的David Helfgott的故事,或者是《戰地琴人》勾勒二次大戰期間奇蹟生還的波蘭猶太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還有影射英國女大提琴家Du Pre與姐姐、姐夫之間糾結情愫的《無情荒地有琴天》。

另外像流行、鄉村歌手、著名合唱團體的成名故事等,我都把它們歸屬於「音樂家傳記」這類。這類電影原聲帶好聽,主因是他們的傳奇故事都扣緊了音樂發展,也讓這些音樂在我們觀影時深深地植入腦海中。儘管你原來不是這些音樂家的粉絲,透過電影呈現,兩個小時後這些偉大的音樂靈魂以及他們的代表音樂,也就在你的記憶體中佔了一席之地。

像是Du Pre如泣如訴琴聲拉奏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或者是WladyslawSzpilman彈奏的蕭邦夜曲,以及《尋找甜蜜客》中Sixto Rodriguez獨特唱腔的「Sugar Man」,這也就是電影音樂的魅力,電影的視覺畫面、劇情推演、情緒堆疊,往往是透過音樂來勾勒或是放大,而達到摧枯拉朽觀影人情緒的效果。

第2類:音樂家傳記電影五張推薦

1阿瑪迪斯(Amadeus):敘述音樂天才莫札特的故事,以及宮廷作曲家薩利耶里對他的忌妒,大量地採用莫札特作品讓故事劇情立體化,堪稱音樂家傳記電影中配樂的翹楚。


2
戰地琴人(The Pianist):此片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男主角安德林·布洛迪雙雙獲得奧斯卡獎,敘述遭受納粹迫害的猶太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九死一生的經歷,蕭邦音樂不僅給了鋼琴家力量也給觀眾感動。


3
鋼琴師(Shine):敘述患上躁鬱症的澳洲鋼琴家David Helfgott歸隱舞台又重新出發的感人故事,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浪漫音符成為觀影者最強烈的印記。


4
激樂人心(Get on up):是美國靈魂樂教父James Brown的傳記,片中呈現他的成長、性格與樂風,多首膾炙人口的靈魂樂是該原聲帶最大賣點。


5
為你鍾情(Walking the Line):敘述美國從民謠唱到鄉村、搖滾的傳奇歌手Johnny Cash的故事,曾獲得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獎。

第三類是「經典原聲帶」這類電影可說相當普遍,儘管電影本身是個爛片,但如果有張動聽的原聲帶,電影的生命就能存在你的生活中,雖然說爛片有好原聲帶的情況不多。

影史上有許多偉大、專為電影量身訂做配樂的配樂家,我個人偏愛的信手拈來就有John Barry、Ennio Morricone、Bernard Hermann、Nino Rota、Michael Nyman、Philip Glass、久石讓、John Williams、Gabriel Yaried、Zbigniew Preisner、Eleni Karaindrou、Gustavo Santaolalla、A. R. Rahman等人,而這些偉大配樂家都十分多產所寫出來的音樂也各具風格,但跟傳統的作曲家相比,他們的電影配樂作品更要顧及到電影的調性、劇情的需要、營造的氛圍等等關鍵,因此如何同時兼顧個人風格與影片要求就成為最大難題。

「嚴肅的學院訓練+熱愛電影+敏銳的感知」就成為偉大電影配樂家的最佳解藥,從上述大師捉John Barry、Ennio Morricone兩位來看便知,前者所留下的《似曾相似》《遠離非洲》《與狼共舞》,後者的《四海兄弟》、《教會》、《新天堂樂園》、《荒野大鏢客》等配樂,張張都是音樂雋永的經典,儘管你已對劇情細節不復記憶,但電影中獨特扣人心弦的旋律卻永遠縈繞不去。

這類的原聲帶往往必須能獨立於電影之外存活,也就是說它的OST本身就是個藝術品,音樂本身可以紮紮實實滿足你,就算沒看過電影也會喜歡音樂。而這也是喜歡古典、爵士音樂的我,願意再延伸出來欣賞蒐集電影配樂的主因,總覺得自己音樂欣賞的版圖少了這塊太可惜。這些貢獻電影配樂幾十年的藝術靈魂,應該有個獨立於影像之外的純音樂殿堂供愛樂者祭祀。

下回,您再步入黑漆漆的電影院時,記得張開你的耳朵,用另一種觀影經驗來聽電影,在大銀幕前感受電影配樂迷人之處吧。

第3類:經典原聲帶五張推薦


1
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John Barry的配樂完成營造出男女主角穿越時空相戀的氛圍,尤其《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應用更是經典。


2
教會(The Mission):配樂之神Ennio Morricone經典無數,但此片的主題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雙簧管吹出的主題扣動人心。


3
驚魂記(Psycho):懸疑大師希區考克最愛的配樂家Bernard Hermann,他用高把位弦樂粗糙的拉奏,營造出驚悚虐殺的緊張感。


4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The Piano):英國極微音樂大師Michael Nyman一直是大導演彼得格林那威的最愛,這是他與女導演珍康萍合作,用音樂勾勒出片中女主角紊亂的心緒。
 

5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Gregg Alexander這張原聲帶可說是當紅炸子雞,到處傳唱的「LostStars」以及5首綺拉奈特莉的演唱都令人驚艷。

(原刊登於2015年的『今週刊』) 

gdrn 2016-03-18 13:38:4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