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最精采的鋼琴協奏曲,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
貝多芬一生寫了五首鋼琴協奏曲,哪首最有名?百分之九十的樂迷,會回答「第五號的皇帝」,但其實對少數內行的樂迷來說,《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才真正是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傑作。
事實上,從1804年他所作的的《華德斯坦奏鳴曲,作品53》起,直到1809年的《豎琴弦樂四重奏,作品74》為止,這期間可以說是貝多芬的創作巔峰期。其中的傑作包括《熱情鋼琴奏鳴曲》、《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四號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小提琴協奏曲》、《拉茲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歌劇費黛里奧》、《卅二首鋼琴變奏曲》等。
有人說這是貝多芬與約瑟芬陷入熱戀,因而靈感源源不絕,才能產出這麼多精采作品。但也有人說,是因為貝多芬苦惱於弟弟卡爾「奉子成婚」,自組家庭離他而去,他因為失去與弟弟的緊密關係,也失去一位得力秘書,所以只好專注地投入創作,忘卻孤獨。
不管為何原因,本文的主角《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正是則創作於1805年至1806年間,屬於貝多芬的傑作之林。儘管氣勢上比不上「皇帝」,但就整體內容來看,它絕對是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中最傑出的,因為結構特殊、情感豐富,樂風有著濃郁的浪漫風格,性格華麗明快而兼具抒情性,深受世人喜愛。
此曲早在1807年3月就先在維也納羅伯柯維茲(Franz Maximilian Lobkowitz)侯爵府邸舉行過非正式的初演,而真正的公開首演則在1808年12月22日的維也納。首演之後,《環球音樂報》(Universal Musical Gazette)就大大讚揚樂曲為「作曲家最獨特的作品之一」,觀眾也為貝多芬的音樂創意稱道不已。
《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於維也納首演的那晚,是由貝多芬親自擔任鋼琴主奏,貝多芬把這首協奏曲獻給他的朋友、學生以及贊助者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在貝多芬前三首鋼琴協奏曲中,其實尚未真正走出自己風格,較屬嘗試摸索階度,其中除了第三號裡頭主奏鋼琴展現較多獨特語法風格,整個管弦樂也更交響化之外,可說直到第四號才算展現一家之言,以一種沉靜、溫和的語法,表現作曲家思維內在的張力。全曲結構遵循著傳統協奏曲三樂章的模式,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第三樂章迴旋曲—甚快板(Rondo - Vivace)。
不過,貝多芬選擇了一些開創的新手法來表現。舉三個格外明顯的情況,首先樂曲開始馬上以鋼琴主奏揭示主題,一反過去傳統會先由管弦樂來慢慢鋪陳。其次則是內容簡短卻深刻的第二樂章,成為此曲最被喜愛的部份。再者,第二樂章結束銜接第三樂章時,透過第二樂章最後一個音的延長,音樂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終樂章,也是貝多芬寫協奏曲的創新手法。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G大調,奏鳴曲形式
跟過去的鋼琴協奏曲一開始會先以管絃樂導奏開始,之後才誘引出鋼琴獨奏的情況很不同。此曲開頭前五小節,開宗明義就由主奏鋼琴來發聲第一主題,跟第三號近乎交響化以及《第五號》的華麗相比較,《第四號》非常直接地以主奏鋼琴謳歌出柔和、近乎說話語氣彈出的第一主題,雖沒有濃烈熱度,卻淡雅致遠。之後才由管弦樂以相同的氣氛呈現較完整的樂段,接著繼續開展。
貝多芬將此樂章的速度設立在快板上,但因為第一主題的沉穩風格以及管絃語法中省略了小號和定音鼓的效果,讓音樂聽來相當平靜,呈現與一般協奏曲第一樂章的快板相當迥異的風格,沒有太多戲劇化或激動的紛擾。其中,和弦的運用與轉換也相當迷人,呈現獨特的奇異疏離之感。
發展部中,主題旋律大抵由管弦樂來表現,鋼琴則以燦爛的快速音群配搭著,當第一主題再現,曲風則一反先前營造的柔和抒情之感,展現強而有利的新氣勢。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e小調
第二樂章的典故,有一說是貝多芬靈感來自油畫中「底比斯女皇之遭遇」,她因十二名子女被希臘神阿波羅所殺而悲傷,而她也被變成石柱。
另外,李斯特也提出他的見解,將這個樂章比喻成希臘神話裡奧菲斯(Orpheus)在地獄之門馴服復仇女神(Furies)的故事。奧菲斯是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兒子,也是希臘神話中藝術與詩人的代表,由於善樂懂唱,當他彈琴歌詠時天地萬物都會感動不已。奧菲斯為了從地獄救回妻子尤莉迪絲(Eurydice),就拿出他的音樂絕活迷惑復仇女神這隻怪獸。李斯特對這個樂章的描述,在1859年Adolf Bernhard Marx的貝多芬傳記中首次被提到。
能夠產生從這樣的典故比喻中,不難看出這個樂章迷人之處。一般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多為沉靜、轉換心情的低調部份,但這裡貝多芬的構想卻相當獨特,也讓此樂章短而精妙,意喻深遠,成為全曲最常被討論的一個樂章。這個樂章只有70個小節演奏起來僅僅五分多鐘,有點類似間奏曲的形式,徐緩的行板聽來卻充滿了戲劇張力,其中的戲劇性正是音樂迷人之處。
跟一般協奏曲第二樂章獨奏及樂團安份拘謹的合作很不同,鋼琴與弦樂的對話十分的勾動人心,開始時弦樂群以八度音為主強烈且斷奏的表現,給人一種緊迫壓力之感反觀鋼琴透過平靜溫厚的回應,開始時兩者呈現一種對立的微妙關係,起初聽來鋼琴像在安撫,之後進而達到一種說服弦樂的感覺,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最後兩者達到協調的共識,進入一種極弱音的共同和弦境界,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輪旋曲,甚快板(Vivace),G大調
跟第二樂章形成強烈對比,這個樂章以傳統的輪旋曲風格形式,以十分富有節奏感的主題彰顯性格。在配器上,這個樂章加進小號和定音鼓後,整個交響強度增加許多。開始整個管弦樂先以G大調的下屬和弦,悄悄地接續慢板樂章的最後沉靜的e小調主和弦。之後,鋼琴以變奏的方式反覆這個節奏感強烈的主題,洋溢著古典樂派協奏曲終樂章應有的活潑開放的氣質。
結構上,由於貝多芬寫了發展部,因此讓這個輪旋曲樂章跟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有點接近。鋼琴主奏和整個管弦樂在發展部中充分對話、交流,接著鋼琴將第二主題再現,在接著輪旋主題再現音樂達到高潮。在簡短的裝飾奏之後,此曲的裝飾奏,歷史上很多鋼琴家都有著墨,克拉拉舒曼、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畢羅(Hans von Bülow)、聖桑、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梅特涅(Nikolai Medtner)、古多斯基(Leopold Godowsky)、芬伯格(Samuil Feinberg)等等。樂曲進入尾聲,速度轉成急板而結束全曲,也樹立了浪漫前期以及貝多芬自己鋼琴協奏曲的新典範。
CD圖說
CD1︰所羅門/鋼琴,Herbert Menges指揮愛樂管絃樂團,是老派鋼琴家的詮釋代表。(EMI 7243 5 65503 2 2)
CD2︰拉多魯普/鋼琴,祖賓梅塔指揮以色列愛樂管絃樂團,情緒濃烈、音色飽滿,幻想性格十足。(Decca 448 000-2)
CD3︰阿勞/鋼琴,柯林戴維斯指揮國立德勒斯登管絃,將此曲細膩的第二樂章表現得令人動容。(Philips 422 149-2)
CD4︰芭嬌兒/鋼琴,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立體聲初期的名盤,今天聽來歷久彌新。(Mercury 432 018-2)
CD5︰約翰歐康納/鋼琴,Andreas Delfs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這位愛爾蘭學成、維也納進修的鋼琴家,展現一種溫文儒雅。(Telarc
CD5︰古爾達/鋼琴,史坦指揮維也納愛樂,這組搭檔是相當奇妙的組合,值得一聽。(London KICC 8438)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