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1 18:07:25歐頭
【指環系列】瞧!華格納這傢伙(一)
該怎麼下筆寫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呢?大概沒有一位古典作曲家的形象,經過百年依然如此清晰鮮明,令人又愛又恨。
人們愛的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與遠見,沒有他,恐怕不會有《樂劇》這種音樂形式出現。沒有他,恐怕也沒有地位崇高且獨特的「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的存在!但人們卻也厭惡華格納的厚顏與狂妄,沒有他,音樂家的平均道德分數肯定提高不少,沒有他,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大概也不會破產。
華格納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音樂的道路,更為全世界帶來空前的震撼,而且這個震撼是多方面的,包括音樂美學、藝術家的身段、偶像的崇拜等等。面對音樂史上這位目空一切的才子,讓他的音樂迴蕩在聆聽室是一種享受,但是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去理解,對許多人來說,卻是一種夾雜厭惡的煎熬!
人們愛的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與遠見,沒有他,恐怕不會有《樂劇》這種音樂形式出現。沒有他,恐怕也沒有地位崇高且獨特的「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的存在!但人們卻也厭惡華格納的厚顏與狂妄,沒有他,音樂家的平均道德分數肯定提高不少,沒有他,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大概也不會破產。
華格納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音樂的道路,更為全世界帶來空前的震撼,而且這個震撼是多方面的,包括音樂美學、藝術家的身段、偶像的崇拜等等。面對音樂史上這位目空一切的才子,讓他的音樂迴蕩在聆聽室是一種享受,但是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去理解,對許多人來說,卻是一種夾雜厭惡的煎熬!
●哇!怎麼有這種人
身高只有165公分(五呎五吋),冷酷、自信、有著瘋子般的狂妄想法,華格納結合「藝術家」與「英雄」的雙重特質,讓他成為19世紀後半的樂壇教主。他認為自己是天才,所以整個社會有義務無條件地奉養他,成就他偉大、獨一無二的藝術想法。
所以,他可以厚顏無恥地寫信給不認識的年輕貴族,只為了要求對方捐款贊助他。這還不打緊,華格納寫信要錢的口氣,可一點都不謙虛,也毫無羞愧。
他認為夠尊貴、夠有錢、夠有地位的貴族,才配被他看上,而且必須真正捐了錢給他,才算擁有高尚人格,否則就是只個為富不仁的下流胚子。如果要到錢,華格納就會主動把雙方的關係「升級」,並告知對方會「考慮」到他的別墅接受長期招待。這些大頭病的舉動,不僅音樂史上絕無僅有,更是人間罕見!
他曾說:「我冥冥之中被某種力量驅使。」意味自己是個被打落凡間的神、是無與倫比的超人。他勒索社會、厚顏廣邀贊助,但卻又目空一切,不僅無視宗教、道德的禮俗,更是激進的種族主義者,認為日爾曼民族優於其他各族,骨子裡盡是令人厭惡的負面元素。
這位用「世俗眼光」來看的奇葩,儘管飽受社會批判。但!他的音樂卻絕對有令人著迷的魔力,是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華格納的一生的故事,精采度絕對不亞於他任何一齣歌劇中的主角。才氣洋溢的他,炒熱當時群眾愛戴藝術英雄的風氣。
他不僅是歐洲晚期浪漫主義的象徵代表,更是繼貝多芬(L. V. Beethoven)、韋伯(C. M. Weber)之後,德國歌劇的擎大旗者。這位不只是會作曲的才子,還兼具指揮家、劇作家、哲學家、評論家和革命分子等身分。所以,華格納不但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更對文學史、哲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宛如尼采筆下的超人,有著極高使命與極強的意志,不斷地釋放出藝術的光芒。不談音樂作品,光是他留下與音樂相關的文字,就多達散文10大冊、書札20大冊,他的音樂理念對信徒來說如聖經般崇高。更何況他還促成了神殿般的拜魯特劇院的落成。
也難怪,儘管華格納如此受到「世俗」社會的強烈地批判,但他的音樂今日聽來依然魅力十足,千萬樂迷沉溺在他狂飆的管絃語法中。恣意的典型,更讓他成為許多古典初哥最「崇拜」的作曲家。
身高只有165公分(五呎五吋),冷酷、自信、有著瘋子般的狂妄想法,華格納結合「藝術家」與「英雄」的雙重特質,讓他成為19世紀後半的樂壇教主。他認為自己是天才,所以整個社會有義務無條件地奉養他,成就他偉大、獨一無二的藝術想法。
所以,他可以厚顏無恥地寫信給不認識的年輕貴族,只為了要求對方捐款贊助他。這還不打緊,華格納寫信要錢的口氣,可一點都不謙虛,也毫無羞愧。
他認為夠尊貴、夠有錢、夠有地位的貴族,才配被他看上,而且必須真正捐了錢給他,才算擁有高尚人格,否則就是只個為富不仁的下流胚子。如果要到錢,華格納就會主動把雙方的關係「升級」,並告知對方會「考慮」到他的別墅接受長期招待。這些大頭病的舉動,不僅音樂史上絕無僅有,更是人間罕見!
他曾說:「我冥冥之中被某種力量驅使。」意味自己是個被打落凡間的神、是無與倫比的超人。他勒索社會、厚顏廣邀贊助,但卻又目空一切,不僅無視宗教、道德的禮俗,更是激進的種族主義者,認為日爾曼民族優於其他各族,骨子裡盡是令人厭惡的負面元素。
這位用「世俗眼光」來看的奇葩,儘管飽受社會批判。但!他的音樂卻絕對有令人著迷的魔力,是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華格納的一生的故事,精采度絕對不亞於他任何一齣歌劇中的主角。才氣洋溢的他,炒熱當時群眾愛戴藝術英雄的風氣。
他不僅是歐洲晚期浪漫主義的象徵代表,更是繼貝多芬(L. V. Beethoven)、韋伯(C. M. Weber)之後,德國歌劇的擎大旗者。這位不只是會作曲的才子,還兼具指揮家、劇作家、哲學家、評論家和革命分子等身分。所以,華格納不但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更對文學史、哲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宛如尼采筆下的超人,有著極高使命與極強的意志,不斷地釋放出藝術的光芒。不談音樂作品,光是他留下與音樂相關的文字,就多達散文10大冊、書札20大冊,他的音樂理念對信徒來說如聖經般崇高。更何況他還促成了神殿般的拜魯特劇院的落成。
也難怪,儘管華格納如此受到「世俗」社會的強烈地批判,但他的音樂今日聽來依然魅力十足,千萬樂迷沉溺在他狂飆的管絃語法中。恣意的典型,更讓他成為許多古典初哥最「崇拜」的作曲家。
●生於拿破崙叱剎歐洲時
華格納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布呂爾(Bruhl)「紅白獅之家」的二樓,他的父親弗利德‧威爾漢‧華格納原本是律師,之後擔任警察局的書記官,愛好詩、尤其是戲劇(母親也一樣),經常參加業餘劇團演出。當拿破崙所屬的法軍佔領萊比錫時,因為會說法國話,因此被擢升為警察長。
不過,1813年11月23日當華格納6個月襁褓時,他的父親在萊比錫軍醫院感染傷寒過世。1814年他的母親改嫁給丈夫的好友,一個充滿藝術天份身兼演員、劇作家、畫家身份的蓋雅(Ludwig Geyer,1779-1821)。由於當時蓋雅受聘為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的演員,因此舉家搬到德勒斯登,一直到14歲華格納都冠著養父蓋雅的姓,名叫Richard Geyer。
1817年韋伯出任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的指揮,他經常拜訪好客的蓋爾家中,留給華格納極深的印象,他尤其喜歡韋伯的《魔彈射手》,德國歌劇的種子在當時已經悄悄地種在他的心中。華格納也因為遺傳父親愛好藝文的細胞,加上繼父蓋雅的薰陶,據說他當時可以自由出入德勒斯登宮廷劇院,每日陶醉在戲劇舞臺之中,周旋在演員、音樂家、藝術家間。經年累月,點燃了他幼小心靈的戲劇火苗,讓他很快發展出戲劇方面的能力,能在日後創作歌劇時一人身兼作詞、音樂。
歷史上也有一說,證據顯示蓋雅可能就是華格納的生父,因為華格納的體型與蓋雅非常相似。不過另外也有一派學者卻認為,華格納其實和他的叔叔極為相像,應該不是私生子。總之,華格納的身世之謎,至今仍未有定論。
由於蓋雅是猶太裔,對於華格納這個種族優越者來說,此事可非同小可。因此身世對小華格納來說存在極大的困擾,他經常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生父是誰?而這樣的情緒也反應在他樂劇中,「齊格菲在河邊,發現自己的容貌與養父不同。」的劇情上。而且他劇中角色也都有不少身分問題,往往不是孤兒就是出自單親家庭。
1820年當華格納8歲時,被送到Possendorf的村莊學校唸書,隔年九月年幼的他步行8英哩回到德勒斯登奔繼父的喪。就在1821年9月30日他繼父去世的前一天,母親要求他彈些小品給臨終的繼父聽,華格納演奏了剛學會的韋伯《伴娘合唱》「永遠忠誠與誠實」,這首曲子出自歌劇《魔彈射手》第3幕的,在當時算是很新穎的曲調。
蓋雅聽後便對華格納母親說:「你不覺得兒子很有音樂天份嗎?」華格納在早年的自傳也曾回憶:「當時,我懷抱著要在世上大展拳腳的雄心抱負。」顯然這個失怙的小孩,早早就埋下征服全球的野心種子。
華格納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布呂爾(Bruhl)「紅白獅之家」的二樓,他的父親弗利德‧威爾漢‧華格納原本是律師,之後擔任警察局的書記官,愛好詩、尤其是戲劇(母親也一樣),經常參加業餘劇團演出。當拿破崙所屬的法軍佔領萊比錫時,因為會說法國話,因此被擢升為警察長。
不過,1813年11月23日當華格納6個月襁褓時,他的父親在萊比錫軍醫院感染傷寒過世。1814年他的母親改嫁給丈夫的好友,一個充滿藝術天份身兼演員、劇作家、畫家身份的蓋雅(Ludwig Geyer,1779-1821)。由於當時蓋雅受聘為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的演員,因此舉家搬到德勒斯登,一直到14歲華格納都冠著養父蓋雅的姓,名叫Richard Geyer。
1817年韋伯出任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的指揮,他經常拜訪好客的蓋爾家中,留給華格納極深的印象,他尤其喜歡韋伯的《魔彈射手》,德國歌劇的種子在當時已經悄悄地種在他的心中。華格納也因為遺傳父親愛好藝文的細胞,加上繼父蓋雅的薰陶,據說他當時可以自由出入德勒斯登宮廷劇院,每日陶醉在戲劇舞臺之中,周旋在演員、音樂家、藝術家間。經年累月,點燃了他幼小心靈的戲劇火苗,讓他很快發展出戲劇方面的能力,能在日後創作歌劇時一人身兼作詞、音樂。
歷史上也有一說,證據顯示蓋雅可能就是華格納的生父,因為華格納的體型與蓋雅非常相似。不過另外也有一派學者卻認為,華格納其實和他的叔叔極為相像,應該不是私生子。總之,華格納的身世之謎,至今仍未有定論。
由於蓋雅是猶太裔,對於華格納這個種族優越者來說,此事可非同小可。因此身世對小華格納來說存在極大的困擾,他經常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生父是誰?而這樣的情緒也反應在他樂劇中,「齊格菲在河邊,發現自己的容貌與養父不同。」的劇情上。而且他劇中角色也都有不少身分問題,往往不是孤兒就是出自單親家庭。
1820年當華格納8歲時,被送到Possendorf的村莊學校唸書,隔年九月年幼的他步行8英哩回到德勒斯登奔繼父的喪。就在1821年9月30日他繼父去世的前一天,母親要求他彈些小品給臨終的繼父聽,華格納演奏了剛學會的韋伯《伴娘合唱》「永遠忠誠與誠實」,這首曲子出自歌劇《魔彈射手》第3幕的,在當時算是很新穎的曲調。
蓋雅聽後便對華格納母親說:「你不覺得兒子很有音樂天份嗎?」華格納在早年的自傳也曾回憶:「當時,我懷抱著要在世上大展拳腳的雄心抱負。」顯然這個失怙的小孩,早早就埋下征服全球的野心種子。
●貝多芬的影響
1822年華格納以理查‧蓋爾之名,進入德勒斯登「十字架學校」這所教會學校就讀,在學校裡修習文學、歷史及神學,他對文學尤其感興趣,時常寫詩,也得到過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同年,他也開始學鋼琴,但當時他對音樂的熱情遠不如文學強烈,也疏於練琴,導致終其一生鋼琴都彈得不甚佳。
他非常喜歡莎士比亞的作品,以至在14歲寫了長達五幕的大悲劇《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他日後在自傳上坦承這是一部集合《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King Lear)、《馬克白》(Machbeth)以及歌德《貝里興根哥茲》等劇於大成的作品,明顯地帶有莎士比亞偉大悲劇的印記。戲中,所有的人物差不多都死光了,最後第五幕上場的竟是他們的幽靈,這樣的結局出自一位少年的習作,令人咋舌!
1826年6月5日華格納的英雄韋伯逝世於倫敦,這個消息讓他從熱愛文學轉往音樂發展。不過,真正令他立志走上音樂之路的,還是貝多芬!
1827年華格納舉家離開德勒斯登遷回萊比錫與家人團聚,他進入萊比錫最好的尼可萊高中就讀,在那裡繼續接受普通教育,但因為先前他在德勒斯登翹課太多且基礎不佳,因此被降了一級,華格納自尊心大為受損,從此開始對學校完全失去興趣!家人也才發現原本乖巧的華格納,性格已經轉為桀傲不馴!他的叔叔同時也是學者、歌德的文化信徒阿朵夫‧華格納(Adolf Wagner)才從旁鼓勵他多接觸古典音樂,並從哲學、世界文學、日爾曼古典文學中,多方面閱讀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嗜好。他當時向鋼琴教育家威克(Friedrich Wieck)的出租圖書館,租借作曲教本自修作曲,累積的租金使他首度負債,所以華格納人生的第一個債主,竟然是克拉拉(Clara Wieck)的父親,也就是舒曼(Robert Schumann)日後的岳父。
1828年3月貝多芬死於維也納,而華格納稍早在德勒斯登聽過他的歌劇《費黛里奧》序曲,便深受這首作品史詩般宏偉的管絃語法影響,讓他再也無法擺脫這門藝術的吸引力。
同年他在萊比錫布商會堂音樂會中,聽到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該曲充滿熱力又富有進取精神的音樂特質,使華格納大為震驚,他感受貝多芬音樂的偉大及蘊含的無窮力量,立志要成為一位作曲家。秋天起,他私下與萊比錫布商會堂管絃樂團的團員學習和聲學,不久後便開始嘗試作曲,創作了舞台音樂《Leubald》,聽來神似貝多芬為歌德所寫的《艾格蒙序曲》。
華格納第一個大型音樂創作嘗試,是改編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合唱」》鋼琴版,於1830年10月拿給法蘭茲‧休特(Franz Schott)的樂譜公司出版,儘管反應不佳沒有獲得出版社任何回音。但他卻開始研究貝多芬其他作品,也包括海頓、莫札特所有的《交響曲》。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早期的作曲,包括寫於1829-31年間的《鋼琴奏鳴曲》、《序曲》都深受貝多芬典型影響,而他本人也不否認。
嚴格說來,華格納如同白遼士一樣,沒有受過正常的音樂訓練,沒有其他樂器演奏的磨練,他主要靠自己內在的音樂本能,以及苦讀貝多芬交響曲總譜自學,在作曲家中算是大器晚成的一位。
因此,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如此「陽春」的訓練過程,能寫出之後那些龐大厚重的作品。他認為「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合唱」》把音樂自紅塵救贖到永恆的藝術領域,是人類通往未來藝術的福音。完美的未來藝術必須奠基之上,才可能成長茁壯。」
1822年華格納以理查‧蓋爾之名,進入德勒斯登「十字架學校」這所教會學校就讀,在學校裡修習文學、歷史及神學,他對文學尤其感興趣,時常寫詩,也得到過學校詩作比賽的優勝。同年,他也開始學鋼琴,但當時他對音樂的熱情遠不如文學強烈,也疏於練琴,導致終其一生鋼琴都彈得不甚佳。
他非常喜歡莎士比亞的作品,以至在14歲寫了長達五幕的大悲劇《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他日後在自傳上坦承這是一部集合《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King Lear)、《馬克白》(Machbeth)以及歌德《貝里興根哥茲》等劇於大成的作品,明顯地帶有莎士比亞偉大悲劇的印記。戲中,所有的人物差不多都死光了,最後第五幕上場的竟是他們的幽靈,這樣的結局出自一位少年的習作,令人咋舌!
1826年6月5日華格納的英雄韋伯逝世於倫敦,這個消息讓他從熱愛文學轉往音樂發展。不過,真正令他立志走上音樂之路的,還是貝多芬!
1827年華格納舉家離開德勒斯登遷回萊比錫與家人團聚,他進入萊比錫最好的尼可萊高中就讀,在那裡繼續接受普通教育,但因為先前他在德勒斯登翹課太多且基礎不佳,因此被降了一級,華格納自尊心大為受損,從此開始對學校完全失去興趣!家人也才發現原本乖巧的華格納,性格已經轉為桀傲不馴!他的叔叔同時也是學者、歌德的文化信徒阿朵夫‧華格納(Adolf Wagner)才從旁鼓勵他多接觸古典音樂,並從哲學、世界文學、日爾曼古典文學中,多方面閱讀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嗜好。他當時向鋼琴教育家威克(Friedrich Wieck)的出租圖書館,租借作曲教本自修作曲,累積的租金使他首度負債,所以華格納人生的第一個債主,竟然是克拉拉(Clara Wieck)的父親,也就是舒曼(Robert Schumann)日後的岳父。
1828年3月貝多芬死於維也納,而華格納稍早在德勒斯登聽過他的歌劇《費黛里奧》序曲,便深受這首作品史詩般宏偉的管絃語法影響,讓他再也無法擺脫這門藝術的吸引力。
同年他在萊比錫布商會堂音樂會中,聽到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該曲充滿熱力又富有進取精神的音樂特質,使華格納大為震驚,他感受貝多芬音樂的偉大及蘊含的無窮力量,立志要成為一位作曲家。秋天起,他私下與萊比錫布商會堂管絃樂團的團員學習和聲學,不久後便開始嘗試作曲,創作了舞台音樂《Leubald》,聽來神似貝多芬為歌德所寫的《艾格蒙序曲》。
華格納第一個大型音樂創作嘗試,是改編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合唱」》鋼琴版,於1830年10月拿給法蘭茲‧休特(Franz Schott)的樂譜公司出版,儘管反應不佳沒有獲得出版社任何回音。但他卻開始研究貝多芬其他作品,也包括海頓、莫札特所有的《交響曲》。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早期的作曲,包括寫於1829-31年間的《鋼琴奏鳴曲》、《序曲》都深受貝多芬典型影響,而他本人也不否認。
嚴格說來,華格納如同白遼士一樣,沒有受過正常的音樂訓練,沒有其他樂器演奏的磨練,他主要靠自己內在的音樂本能,以及苦讀貝多芬交響曲總譜自學,在作曲家中算是大器晚成的一位。
因此,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如此「陽春」的訓練過程,能寫出之後那些龐大厚重的作品。他認為「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合唱」》把音樂自紅塵救贖到永恆的藝術領域,是人類通往未來藝術的福音。完美的未來藝術必須奠基之上,才可能成長茁壯。」
●連續挫折的起步
再偉大的作曲家,也有青澀的萌芽期,華格納的創作起步,就相當坎坷。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主修哲學,不過狡辯、高傲、賭博、酗酒等因素,讓他的名聲不好,而遭到退學。但他對音樂的感受與才華,已經掩蓋不住地顯現出來,同時因為體驗到正統音樂訓練的重要性,華格納有了追求嚴格訓練的想法。終於在1831年,拜聖湯瑪斯教會樂長Theodor Weinlig為師,學習和聲與對位半年。
這半年是他受到職業訓練的唯一紀錄,但一旦他下定決心學習,速度與效果卻是如此驚人,Theodor Weinlig半年之後就拿不出東西教他了,而且鼓勵他說:「你大概永遠不會寫賦格與卡農,你獲得的全然獨立的新概念,現在你可以信心十足的去做最複雜的事了!」在短暫的學習期間,他寫的《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在Theodor Weinlig慫恿鼓勵下,交給Breitkopf & Hartel公司出版,也成為他編號第一號的作品。
1832年華格納完成《C大調交響曲》,這首作品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所以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他在布拉格寫下了歌劇《婚禮》(Die Hochzeit)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並著手為該劇譜曲。雖然這齣歌劇最後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讓他在音樂的道路出現新轉變。
1833年華格納才開始專以音樂為業。那時他的哥哥亞伯特(Albert)在符茲堡(Wuzburg)歌劇院擔任男高音歌者、演員,並兼舞臺監督。在哥哥的穿針引線下,1833年2月符茲堡歌劇院邀請華格納擔任劇院的合唱指揮,儘管薪水不多但工作充實,同時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的技法,讓未滿二十歲的他更快速地成長。
不久後,馬格德堡(Magdeburg)、柯尼茲堡(Konigsberg)和里加(Riga)等歌劇院也前後陸續邀請他擔任指揮,更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不同的歌劇作品,逐漸摸索出歌劇藝術的特有風格,以及不同流派的歌劇美感。
在符茲堡這段期間,他受到霍夫曼《詩人與作曲家》的啟示,根據義大利作家葛齊(Carlo Gozzi)的《女妖》(La Donna Serpente)自己改編劇本,1833年2月完成歌詞,隔年1月寫完音樂部分,完成自己最早獨立創作劇本、歌詞與音樂的三幕浪漫歌劇《妖精》(Die Feen),「救贖主旨」以及「主導動機」已經明顯的表現其中。
「浪漫歌劇」一詞,華格納從《妖精》一劇一直用到《羅恩格林》,是他對具幻想性格作品的統稱。從1833年往後的10年,可以說是稚嫩的華格納在樂壇逐漸成熟、揚名立萬的階段,他雖然尚未真正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但創作管絃樂曲的工作方式已十分確定,總是先勾勒出大綱,然後譜上管絃樂草稿,最後再修改完成總譜。
1833年初,萊比錫的《優雅世界》雜誌的主編勞貝(Heinrich Laube)成為華格納的親密朋友,勞貝的小說深深地影響了華格納,讓他服膺於「追求熱情的自由戀愛,以及肉體解放的觀念」,甚至在生活上身體力行;華格納也寫了一篇「德國歌劇」的文章刊登在《優雅世界》上,鼓吹整個泛歐洲的創作理念,應該朝向融合各民族的方向前進,而不再侷限於單一民族的本位主義。不過《妖精》一劇直到他過世後五年,1888年6月才在幕尼黑首度演出。
當時萊比錫劇院上演白利尼(Bellini)的《I Capuleti e i Montecchi》,華格納因此寫下許多評論文字,他稱許法國歌劇的優雅從容、富有旋律性,也批評德國歌劇的賣弄學問、太過知性,白利尼頓時成為他的歌劇新英雄。
在這個氛圍下,他與朋友Theodor Apel一起到波希米亞旅遊,順手寫下了兩幕喜劇《愛情禁忌》(Das Liebesverbot,又名巴勒摩修女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的大綱,此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喜劇《以牙還牙》(Measure for Measure),內容主要攻擊偽善的道德劇,讚美自由的官能主義。而這趟旅遊回來,1834年7月他便受邀擔任馬格德堡劇團的音樂總監。
在馬格德堡擁有地位的華格納開始大量借貸,同時樹敵無數,而且與劇團女演員敏娜(Minna Planer)大搞男女關係,她比華格納大四歲,雖生過一個私生子,卻是個迷人的女人。華格納的如意算盤是,跟敏娜鬧出緋聞並結婚,以便炒熱《愛情禁忌》的票房。但事與願違,因為當時馬格德堡歌劇院早已瀕於破産的地步,到1836年春天情形更趨嚴重,劇院管理無方、大有被迫關門之勢。
華格納在只有十二天時間的情況下預演新作《愛情禁忌》,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支離破碎。1836年3月29日《愛情禁忌》在馬格德堡的首演,由華格納親自指揮,演唱者不但忘詞、又忘曲,他本來打算宣佈重演一次,但後臺竟又發生兩個主要演員打架衝突的事件,連重新演出的機會都泡湯了。
他曾在自傳中記錄這段有趣又荒謬的過程:「忽然我的女主角(飾演伊薩貝拉德)的丈夫跑上前去,一把揪住了那個年輕且漂亮的小夥子(飾演克勞提歐的男高音)。那位傷了心的丈夫早已對他記恨在心。好像他曾在幕後同我一同觀察過聽衆的情緒似的,他看準了時機,以不擾亂劇場秩序的前提,在他妻子的情人身上報復一番。」
「而演克勞提歐的小夥子被他痛毆,滿臉是血,只好退到化粧室。伊薩貝拉聽了這個消息,便向她那怒火未熄的丈夫飛奔過去,結果挨了一頓毒狠的耳光,氣得抽起筋來。後台演員們就大亂起來,每人分站一方,彷彿要開戰一樣,又好像趁今晚把過去所受的冤枉算總賬爆發出來。這樣一來,當然無法繼續演出我的《愛情禁忌》了。」
接連《妖精》、《愛情禁忌》兩齣歌劇都無法順利上演,華格納不僅失望,經濟情況也陷入困窘無比的境地。但他與敏娜仍於1836年11月24日,在柯尼茲堡附近的Tragheim結婚。
1837年4月,華格納受邀擔任柯尼茲堡的管絃樂指揮,當時劇院已經面臨破產危機,只是華格納被蒙在鼓裡。上任後,華格納借貸的惡習未改,加上馬格德堡的舊債主追到這裡,也引起柯尼茲堡新債主的群起討債。敏娜受不了這種日子因此避走德勒斯登雙親家,兩人婚姻生波,華格納也跟到德勒斯登一段日子。
隨後的1837年夏天,華格納前往當時屬於俄國領土的里加擔任新劇院的樂長,敏娜與她的姊姊也同時被聘,華格納一直認為只要自己事業有成,就能重新贏回敏娜的心。在里加的慘澹日子,他讀了布維爾(Bulwer)的新小說《黎恩濟》(Rienzi),把它改編成歌劇劇本並開始著手創作。由於他正鍾情法國正歌劇,遂根據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的大型歌劇製作,於1838年春天完成歌詞部分,同年秋天開始寫音樂部分。當1839年春,他與里加劇院的合約已滿時,《黎恩濟》也已完成兩幕。(之一,待續)
再偉大的作曲家,也有青澀的萌芽期,華格納的創作起步,就相當坎坷。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主修哲學,不過狡辯、高傲、賭博、酗酒等因素,讓他的名聲不好,而遭到退學。但他對音樂的感受與才華,已經掩蓋不住地顯現出來,同時因為體驗到正統音樂訓練的重要性,華格納有了追求嚴格訓練的想法。終於在1831年,拜聖湯瑪斯教會樂長Theodor Weinlig為師,學習和聲與對位半年。
這半年是他受到職業訓練的唯一紀錄,但一旦他下定決心學習,速度與效果卻是如此驚人,Theodor Weinlig半年之後就拿不出東西教他了,而且鼓勵他說:「你大概永遠不會寫賦格與卡農,你獲得的全然獨立的新概念,現在你可以信心十足的去做最複雜的事了!」在短暫的學習期間,他寫的《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在Theodor Weinlig慫恿鼓勵下,交給Breitkopf & Hartel公司出版,也成為他編號第一號的作品。
1832年華格納完成《C大調交響曲》,這首作品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所以他將此曲帶往維也納,希望能得到演出機會,但卻遭到冷落、失敗而返。回程途中,他在布拉格寫下了歌劇《婚禮》(Die Hochzeit)的劇本,返抵萊比錫後並著手為該劇譜曲。雖然這齣歌劇最後並沒有完成,但已為華格納往後自己寫劇本並且譜曲開了先例,讓他在音樂的道路出現新轉變。
1833年華格納才開始專以音樂為業。那時他的哥哥亞伯特(Albert)在符茲堡(Wuzburg)歌劇院擔任男高音歌者、演員,並兼舞臺監督。在哥哥的穿針引線下,1833年2月符茲堡歌劇院邀請華格納擔任劇院的合唱指揮,儘管薪水不多但工作充實,同時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實地接觸歌劇演出,並從中學習創作歌劇的技法,讓未滿二十歲的他更快速地成長。
不久後,馬格德堡(Magdeburg)、柯尼茲堡(Konigsberg)和里加(Riga)等歌劇院也前後陸續邀請他擔任指揮,更讓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不同的歌劇作品,逐漸摸索出歌劇藝術的特有風格,以及不同流派的歌劇美感。
在符茲堡這段期間,他受到霍夫曼《詩人與作曲家》的啟示,根據義大利作家葛齊(Carlo Gozzi)的《女妖》(La Donna Serpente)自己改編劇本,1833年2月完成歌詞,隔年1月寫完音樂部分,完成自己最早獨立創作劇本、歌詞與音樂的三幕浪漫歌劇《妖精》(Die Feen),「救贖主旨」以及「主導動機」已經明顯的表現其中。
「浪漫歌劇」一詞,華格納從《妖精》一劇一直用到《羅恩格林》,是他對具幻想性格作品的統稱。從1833年往後的10年,可以說是稚嫩的華格納在樂壇逐漸成熟、揚名立萬的階段,他雖然尚未真正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但創作管絃樂曲的工作方式已十分確定,總是先勾勒出大綱,然後譜上管絃樂草稿,最後再修改完成總譜。
1833年初,萊比錫的《優雅世界》雜誌的主編勞貝(Heinrich Laube)成為華格納的親密朋友,勞貝的小說深深地影響了華格納,讓他服膺於「追求熱情的自由戀愛,以及肉體解放的觀念」,甚至在生活上身體力行;華格納也寫了一篇「德國歌劇」的文章刊登在《優雅世界》上,鼓吹整個泛歐洲的創作理念,應該朝向融合各民族的方向前進,而不再侷限於單一民族的本位主義。不過《妖精》一劇直到他過世後五年,1888年6月才在幕尼黑首度演出。
當時萊比錫劇院上演白利尼(Bellini)的《I Capuleti e i Montecchi》,華格納因此寫下許多評論文字,他稱許法國歌劇的優雅從容、富有旋律性,也批評德國歌劇的賣弄學問、太過知性,白利尼頓時成為他的歌劇新英雄。
在這個氛圍下,他與朋友Theodor Apel一起到波希米亞旅遊,順手寫下了兩幕喜劇《愛情禁忌》(Das Liebesverbot,又名巴勒摩修女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的大綱,此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喜劇《以牙還牙》(Measure for Measure),內容主要攻擊偽善的道德劇,讚美自由的官能主義。而這趟旅遊回來,1834年7月他便受邀擔任馬格德堡劇團的音樂總監。
在馬格德堡擁有地位的華格納開始大量借貸,同時樹敵無數,而且與劇團女演員敏娜(Minna Planer)大搞男女關係,她比華格納大四歲,雖生過一個私生子,卻是個迷人的女人。華格納的如意算盤是,跟敏娜鬧出緋聞並結婚,以便炒熱《愛情禁忌》的票房。但事與願違,因為當時馬格德堡歌劇院早已瀕於破産的地步,到1836年春天情形更趨嚴重,劇院管理無方、大有被迫關門之勢。
華格納在只有十二天時間的情況下預演新作《愛情禁忌》,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支離破碎。1836年3月29日《愛情禁忌》在馬格德堡的首演,由華格納親自指揮,演唱者不但忘詞、又忘曲,他本來打算宣佈重演一次,但後臺竟又發生兩個主要演員打架衝突的事件,連重新演出的機會都泡湯了。
他曾在自傳中記錄這段有趣又荒謬的過程:「忽然我的女主角(飾演伊薩貝拉德)的丈夫跑上前去,一把揪住了那個年輕且漂亮的小夥子(飾演克勞提歐的男高音)。那位傷了心的丈夫早已對他記恨在心。好像他曾在幕後同我一同觀察過聽衆的情緒似的,他看準了時機,以不擾亂劇場秩序的前提,在他妻子的情人身上報復一番。」
「而演克勞提歐的小夥子被他痛毆,滿臉是血,只好退到化粧室。伊薩貝拉聽了這個消息,便向她那怒火未熄的丈夫飛奔過去,結果挨了一頓毒狠的耳光,氣得抽起筋來。後台演員們就大亂起來,每人分站一方,彷彿要開戰一樣,又好像趁今晚把過去所受的冤枉算總賬爆發出來。這樣一來,當然無法繼續演出我的《愛情禁忌》了。」
接連《妖精》、《愛情禁忌》兩齣歌劇都無法順利上演,華格納不僅失望,經濟情況也陷入困窘無比的境地。但他與敏娜仍於1836年11月24日,在柯尼茲堡附近的Tragheim結婚。
1837年4月,華格納受邀擔任柯尼茲堡的管絃樂指揮,當時劇院已經面臨破產危機,只是華格納被蒙在鼓裡。上任後,華格納借貸的惡習未改,加上馬格德堡的舊債主追到這裡,也引起柯尼茲堡新債主的群起討債。敏娜受不了這種日子因此避走德勒斯登雙親家,兩人婚姻生波,華格納也跟到德勒斯登一段日子。
隨後的1837年夏天,華格納前往當時屬於俄國領土的里加擔任新劇院的樂長,敏娜與她的姊姊也同時被聘,華格納一直認為只要自己事業有成,就能重新贏回敏娜的心。在里加的慘澹日子,他讀了布維爾(Bulwer)的新小說《黎恩濟》(Rienzi),把它改編成歌劇劇本並開始著手創作。由於他正鍾情法國正歌劇,遂根據麥亞白爾(Giacomo Meyerbeer)的大型歌劇製作,於1838年春天完成歌詞部分,同年秋天開始寫音樂部分。當1839年春,他與里加劇院的合約已滿時,《黎恩濟》也已完成兩幕。(之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