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23:52:14Chung Min Yin

追尋的終點回歸虛無。夜夜夜麻完結篇:倒數計時

上個月跟蔡柏璋一起吃早餐時借劇本讀,草草看完後只覺得怪:一、對六年級的看法太偏頗;二、演員跳脫角色的橋段很怪;三、不知道想表達什麼。對這劇本第一印象就不喜歡,少了第一集的言詞犀利,也缺了第二集中各角色豐富的內在。但前兩部畢竟看過演出,光以文字感覺判第三部死刑似乎言之過早。

上週末,看完演出的感受:『疏離』及『虛無』。

劇中的角色各有心事,跨年派對中的對話交流,乍看熱絡,卻不誠懇且不坦白。言語間雖有攻防,卻找不到明確的批判目標,批評的能量也因失去焦點而渙散…

喪失政治舞台,前來借錢的大牛,卻擺脫不了身為長輩的高傲,依然緬懷過去的赫赫風光;事業女強人的張菲,走不出感情低潮的失落,差點一時糊塗自我了斷。失去事業未來,失去感情依靠,無論是何種緣由的挫敗,皆可令人喪志,迷失了未來該努力的目標。而紀伯極端描寫的六年級新貴,他們意氣風發的高傲及侵略性,卻又過度聚焦於鑽營個人的喜樂及成就。

所有人物中最吸引我,最有血有肉的,是看破人間冷暖的山豬,收斂了第一部的豪氣,淡忘了第二部的失意,在第三部中帶著溫情,彷彿彌樂佛似的樂觀卻始終懷著一絲絲無奈。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過多的爭執,過多的資訊產生了多元的選擇。
每個人都在這無常混沌中選擇了自己的信仰、期望以及對未來的想像。

你相信Yahoo知識家,我偏好Google search,他編撰維基百科…

你認為馬英九會賣台,我認為民進黨走向法西斯,他穿上紅衫找總統嗆聲…

把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的社論打開,彷彿看到三個各自表述的台灣…

或許紀伯筆下的角色形象過於極端,卻不能否認這類人物的存在,只是你我未曾與之產生交集。各自選擇不同的立場或信仰,自然地產生與他人疏離的結果。即使如友情、愛情般堅定的連結,又何嘗不會因為一個誤會,一個爭執而疏遠呢?

『我只是個無辜的演員!』是看完戲至今,回想起來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話。
虛構的角色,同樣的台詞,卻有太多種詮釋的可能。

幕起即是落幕倒數的開始,在落幕等待的,是驚喜的『哇~』還是鄙夷的『呸
!』,或者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滿溢?

我們永遠都在倒數計時,滿懷期待的同時卻又忐忑不安...

明年總統大選的倒數…卡債到期日的倒數…
應徵工作結果的倒數…星期五下班打卡的倒數…
發放三節獎金的倒數…BT下載A片的倒數…
人生盡頭的倒數…

而倒數計時的終點,是否會跟『等待果陀』的終局一樣虛無?
也許各位看完這篇心得,也只得到一種虛無的感覺吧。

(如果追焦的終點依舊是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