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9 15:53:22金鳥

無生法忍 — 作者高山杉

無生法忍 作者高山杉 

「忍」有三種,第一是「生忍」,第二是「法忍」,第三是「無生法忍」。「忍」之一字,非獨是「忍受」之意,還含有「認識」、「接受」、「擔當」、「負責」、「化解」、「成就」的意思。

「生忍」就是「眾生忍」,即使這個眾生罵我、打我、嫉妒我,障礙我,我也能忍。我們初發菩提心,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其中第三度是「忍辱」。對於辱境現前,你便要修忍耐,就是有侮辱我的眾生現前了,那時你就要忍。我們在世間生活,需要有「忍」的力量與智慧,來認識、接受、擔當、負責、化解人間的榮辱毀譽、百般事端,進而以此成就修行功德。換句話說,成就了「生忍」的修行,我們才能在人間安然生活,「生忍」便是修行忍辱波羅蜜的初階功夫。

第二種叫「法忍」,「法」之一字,廣大無邊,世間上所有的一切,包括所有金銀財富、土地房屋、生離死別、憂悲苦惱、人情冷暖、是非善惡等,一切有形無形的,都稱之為「法」。吾人在世間的生命、吾人在世間的生活、吾人六道的生死流轉……對於世間上的許多萬事萬法,我們能以何力量來應對?只有是「法忍」的修養。如果我們能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認識了「緣起法」,並且接受、擔當、負責、化解世間的一切,那就算是成就「法忍」的智慧了。

「無生法忍」也叫做「無生忍」。如前所述,忍有認識或認可的意思。忍者認也,何謂認呢?以認路為例,你第一次要去某個地方,認清楚方向是較難的,但當去的次數多了,你對那個地方也漸漸熟悉下來,就不會迷路。熟悉之後的感覺,與第一次去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你會對這個地方,由認識而生起另一種印象。

在佛法來講,入了某個境界,親自去經歷,就叫忍。這跟忍受的忍有不同的意思,卻有近似的感覺。當你得到這個境界,在心裏是會產生一種受。例如我們平時心絮很亂,心不自主,精神不能集中,感覺像很虛浮。但當我們的心於入定時,精神全部聚在某一點、某一個境界裏,眼前這個境界,與我們平時所見的境物是完全不相同的,好像另外一個世界很真實地呈現在眼前。對於這種境界,我們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有時令我們很喜歡,有時令我們很驚訝。未曾經歷過這種境界的,是無法感受到這種喜歡與驚訝,這就是受。但最重要還是,認可這個是甚麽的境地。

何謂無生?依明慧法師的解釋是與衆生有關,他說:無上正等正覺是證得智慧的力量,有了這種力量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看法去看此世間,明明有衆生在眼前,但他不見有衆生可得,不執著一個個的衆生,只覺得衆生是條件所造成,實際上他現在不是在度衆生,亦無衆生可度。無生忍這個「生」,是衆生的意思。度盡一切衆生,而言無衆生可度。

例如你有一位姨媽,失去了丈夫,還要撫養幾個未成年的子女。你覺得她生活太困難,你去幫助她,希望她能維持起碼的生計。你感覺到,如不伸出援手,她就會必陷絶境無疑。你幫了她,雖不希望她將來給你回報,但也希然她能記住你的恩德,起碼對你說聲多謝。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就是有衆生可度,這個衆生便是你的姨媽。你的環境與她的環境相比,你感到她的環境很惡劣,你的身份和她的身份相比,她顯得卑微。她所要求幫助的情況和你所能幫助的能力,對此你就會作出比較,當你接觸這個人的時候,你自然建立起兩種不同的影像,諸多執著從此產生……

一般人幫助認識的人,譬如說自己兒女,會覺得這是應該的;但幫助自己不認識的人,而不生起幫過他的感覺,這就非常困難。越是幫助毫無關係的人,越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越是多執著。

菩薩則不會這樣,他們不但覺得幫助姨媽是很平常,幫助其他沒有親戚關係的人,也會覺得平常而無分彼此,亦不會掂記著自己曾經幫過別人。所以第一個印象,我們幫助非親非故的人時,要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恩人,是自己的父母,我們幫助他們是應該的。再進一步的第二個印象,就連應該的感覺都沒有。這也表示我們在有條件裏生活,就很自然有建立這條件的需要。我們在這地方生活,是其中的一分子,我們就要做到最好,做完就算,幫助了別人,卻沒有記著幫過誰。這就是佛教無生法忍的精神。

無生忍更高的層次,不只是衆生與衆生的問題,而是遍及一切事物。雖然事物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接觸,讓我們感受到,但一切事物不論是人或物,不論其生死或成壞,全部都不離這個系統,有世界就有這因緣所生的系統,也會是因緣所滅的系統。因緣造成這事物,這事物也會因因緣而離散,不是有一樣東西叫因緣可以做主,而因緣本身亦是由因緣所造成,沒有一個主人在裏面,大家隨著因緣去轉變。因此一切事物,沒有一種東西曾經是獨立地真正生起來。如果有世間人那種「生」的印象,就會有一個時間固定存在過。實際上並非如此,任何事物的存在,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之中,並沒有真實存在過……

也許你會說:「我已經活了幾十個年頭,我明明是存在過……」事實卻不是這樣,你今天的存在,感到現在一分或一秒鐘的存在,此刻的存在,此刻已經滅了,因爲「才生即滅」,沒有一種東西是百分之一百曾經存在過。我們每天每個小時的生活裏,已經生過許多次,滅過許多次了,我們內外都有很多增增減減的程式發生過,沒有一樣事物能夠保持長時間不變。從這個角度來觀,沒有一種事物曾經生過、存在過。如果曾經生過,即表示它有一個獨立的存在,這存在會維持一段時間,這才叫做生。但佛教並不承認有這樣的生,而是說和合。和合是多個條件的結合,而這和合是極短暫的,不會持續兩個刹那,馬上就會改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和合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種東西之存在,也不是一個條件造成另一件事物……

在佛菩薩眼裏,一切事物是不生不滅,一切都是不斷的和合,不斷的離散,和合與離散在空間進行著,從來沒有人生過,也從來沒有人滅過。這個觀念與一般世人是不同,初學者較難去瞭解和接受,只有不斷去學習因緣觀,智慧增長了,你自己看一切事物時,一看就知道其和合性。你經常用和合性去看事物,你的角度就會越見寬廣,不會再有執著。

由此可知,一切事物都是由衆多條件所造成,都是不實在的,但它有一個假相在運行變化,我們不應執著於這個假相。當菩薩證到無生的境界,在境裏得到認可,就是得到無生法忍。

無生忍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成就。初地菩薩,以禪定所說是見聖的人,在小乘來說是證初果的聖者,當他們見性(即世間真相)的時候,便能見道,就有智慧徹底知道緣生緣滅,就有一份無生忍,所得不多,所證的境地並未圓滿。菩薩會繼續修行,到達七地至八地之間,就能得到多份無生忍,也到達了不會退轉之地,智慧俱備已經相當深厚。直至到達十地等覺的階段,便能得到了九分九的無生法忍,一直修至成佛,才得圓滿。就如你初到某地的感覺是很立體的,與出發前看地圖的感覺完全不同。然後你在這個地方到處去,深入瞭解這個地方,如同菩薩一地一地去修行。你住在那地方二、三年之後,你對那地方就很熟悉,不用再看地圖了。

菩薩成佛前,所證得的是無生忍。成佛後就不再叫無生忍,因爲佛不須再忍,而由忍轉變成智,證得無生智,對整個宇宙人生真相瞭解得圓滿透徹,生起一切種智。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member/Newsletter_2010_Q1/2010.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