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13:06:13Pan

有些事情,世博不會告訴你──廿一世紀的中國世博


  有些事情,世博不會告訴你
    ──廿一世紀的中國世博
                        李展鵬
 

   (《澳門日報》視野版,10月25日)

  備受矚目的中國首次世博,即將落幕。興奮了幾個月,現在也許是沉澱反思的時候。來到廿一世紀,中國終於一嚐心願,辦完奧運再辦世博。很多人認為世博是一個國家的富強指標,的確,從百多年前首辦世博的英國看來,辦世博是宣揚國威的一大良機。在上海遊世博,我處處想到就的是百多年前的英國世博。

  看上海世博之前的幾個月,我恰好在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看了一個有關首屆世博(當時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的展覽。這美倫美奐的博物館,座落在倫敦鄰近海德公園的優雅區域,與世博甚有淵源,因為它是用了首屆世博的盈餘於世博舉行的翌年興建的。時至今日,館中仍有一個特別展區,展出當年世博的相關物品,包括展覽館水晶宮的模型,以及當時展出的農業機器等。

  那無疑是現代文明的一件盛事。主辦國英國展示了工業革命的成果,讓世人驚嘆於科技的突飛猛進,水晶宮就是當時的建築科技結晶。另外,它又非常國際化,各國的民族風情及最新產品盡收館中;走進水晶宮,彷彿環遊了世界。世博會的盛大、多元、進步,象徵一個多麼美好的人類文明里程碑。然而,這只是硬幣的其中一面;只要看看首屆世博舉行的年份,以上的讚嘆隨時換上嘆息與憤怒。

世博的盛事,血壓的侵略

  首屆世博的舉行,是在一八五一年。中國人對那個年代應多少有點敏感,因為那是鴉片戰爭發生約十年之後,也是殖民侵略在亞洲非洲盛極一時的年代。一八六零年,即英國世博舉行後的九年,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圓。也就是說,當世博在歐洲為科技進步、文化交流、貿易發展歡慶之時,世界上不少國家卻被歐美列強欺凌──科技進步在戰場上是船堅炮利,文化交流的背後是血腥侵略,貿易發展的另一面是狂搶豪奪。百多年後,當我舒適地在倫敦欣賞這些精美的世博展品時,腦中一再閃現的卻是那為禍人間的帝國主義時代。其實,整個博物館的偌大空間展示的,就是維多利亞時代──也是英國向外猛烈侵略的時代──的“英國”珍寶。這裡的“英國”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館中的很多藏品,來自中國,來自印度,來自埃及,都是在那個輝煌的時代掠奪回來的。

  這裡翻的舊帳,絕非為引起仇外情緒;對於近年興起的激烈民族主義,我時刻保持警惕。我要問的是:表面上象徵文明進步、國際交流的世博會,可以隱埋多少暴力?可以粉飾多少太平?如果當年英國首辦世博之同時,正是帝國主義侵略的黑暗時期,那麼,上海世博開幕以來發生的國際大事,也許就可以說明百多年後世博身處的是怎樣的世界:美國這邊廂撤兵伊拉克,那邊廂增兵阿富汗;布殊遺留下來的“反恐”後遺症,反映在美國牧師要燒可蘭經的瘋狂,還有保守勢力反對世貿遺址附近建回教文化中心的無理,回教世界繼續被妖魔化;在亞洲,中日再次因釣魚台起爭端,日本反華示威,中國反日遊行,越演越烈。

  過了一個半世紀之後,作為世博的大背景的這個世界,並不如想像中的文明、進步、多元。相反,這個世代的種族衝突越益嚴重,中東與歐美的敵對加劇,中日的矛盾加深。種族以外,世界貧窮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警告,現今全球貧富懸殊已惡化至歷來最嚴重的程度: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拉大,赤貧地區如非洲的人民所得持續下跌。世博園內的氣氛無論如何歡樂,如何像迪士尼樂園,它仍然無法遮掩這個世界的波濤暗湧。而除了世博外的世界令人搖頭,世博園內的世界竟也迂迴地透露不少問題。

世博中的貧富懸殊

  逛上海世博,我首先為園內赤裸裸的“貧富懸殊”感到驚異。當某些國家館要排隊數小時才可進場,有些國家館原來是可以進出自如的,例如巴勒斯坦館及也門館。前者的面積,幾乎比起一些澳門豪宅還要小,館中一些展品的介紹,竟然簡陋得用A4紙打印,隨便貼在牆上,而且看得出那是部早已該被淘汰的打印機;整個館的寒酸更不待言,只需五分鐘就可逛完。至於一直欺凌巴勒斯坦的以色列的國家館,自然是光鮮迷人。其他小國館中,也門館最實際,自知沒財力展示什麼國威,索性用整個館來做生意,擺滿攤檔賣首飾精品,賺點人民幣也好。這些小國小館,與中國館日本館澳洲館等對比,狀甚淒涼。

  赤裸裸地展示了貧富懸殊之同時,世博又刻意抹去了一些歷史與真實,我們熟悉的“玉兔宮燈”澳門館是很好的例子。澳門最重要的兩個特性──殖民歷史及賭業發展,也許都被認為不光彩,因此完全絕跡於澳門館。館中多個大型賭場酒店的城市景觀,只以一句“城市迅速發展”帶過,“賭”這個字絕口不提;至於館中唯一的葡人形象,就只是一個在船上買賣的商人。再逛進不同國家館,我發現世博的世界原來是刻意經過“淨化”的。

  由於我對立陶宛不了解,因此在館中就向那位親切的立陶宛接待員問起其歷史,這才知道立陶宛在二戰後曾被共產蘇聯吞併,後來才宣佈獨立。她話音剛落,我卻看到牆上的立陶宛簡史對此並沒提起,她就向我解釋說,展館中不方便提起令人不愉快的衝突歷史。難怪在安哥拉館中,對於他們的人民曾經大量被葡國殖民政府賣到巴西當奴隸的慘痛歷史,只有一張照片及一個字“Slavery”(奴隸制)來帶過。這就完全可以解釋,為何澳門館中的葡人只剩一個古代商人了。除了以往的“不愉快歷史”,還有現今的種族衝突。傳媒早有報導,為免反日者滋事,日本館已加強保安。至於本屆的主題“城市發展”亦被隱惡揚善的呈現。城市足跡館要介紹的是古往今來的城市發展,但展品內容大都是歌頌歷史上的偉大城市,但工業革命後城市發展的諸多問題,如貧窮、污染、傳染病等,卻鮮有觸及,唯一只是用了差李卓別靈的電影片段去點出工業社會對人的扭曲,篇幅明顯不對稱。

世博是自身的諷刺

  英國世博與上海世博相差百多年,這個世界有了巨變,但竟又在某些方面沒多少變化:充滿歡慶氣氛的萬國展覽會,雖然口口聲聲強調多元、文明、交流、進步,但卻藏不住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諸如越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從古到今的種族衝突等。不同的,只是當年的問題是明刀明槍的殖民侵略,今天的問題是全世界以“自由市場”或“穩定發展”之名所行的經濟不公或政治不義。正因如此,百多年來,世博可能是它自身的最大諷刺,它有時其實跟它所宣揚的多元、文明、交流、進步背道而馳。對我來說,遊世博是頗為痛苦的,那種痛苦不是來自我最怕的人潮與排隊,而是來自遊園時的不安。那些世博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的事情,竟然無時無刻迎面而來,為我帶來了一次五味雜陳的廿一世紀中國世博之旅。(談上海世博.上)create_adam@yahoo.com.hk



台長PAN 2010-11-08 00:07:26

路人甲: 星期一刊出, 請指正~~

路人甲 2010-11-07 21:34:15

很期待您下一篇的世博文章!

台長PAN 2010-11-02 14:48:38

美豬:其實是整個社會都要這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