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時代的上海世博──從深圳世界之窗談起
迪士尼時代的上海世博
──從深圳世界之窗談起 李展鵬
那大概是不少澳門人的共同經驗吧:九十年代中期,深圳的世界之窗落成,港澳遊客紛紛慕名一遊。幾十萬平方米的偌大樂園,盡是世界各地的著名景點;只需花上半天,我們即可環遊世界,看金字塔、巴黎鐵塔、自由神像,不亦樂乎──慢著,以上感覺,不就是很多中國人今年遊世博的心情嗎?遊上海世博,我突發奇想:世界之窗跟世博究竟有多相似?從十多年前的世界之窗走到今天的世博,中國又走過了怎樣的路?
經濟特區帶來世界之窗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有顯著成績,深圳以經濟特區姿態拔地而起,從一個人口稀少的農村,十年間成了巨型大都市。世界之窗與鄰近的錦繡中華兩個主題公園的落成,令更多遊客與投資者湧向深圳。當年,我參加學生團遊世界之窗,是很興奮的事。我們一群中學生大都不曾出國,爭相在那些微縮景點前留影。對於當時瞬間富起來的中國人來說,世界之窗的意義不小──世界之大,風景之美,可以透過一個消費活動來擁有。渴望開放已久的中國人遊世界之窗,可說是一個走進世界的儀式。今天看來,九十年代的世界之窗不無一種“熱身”意味,那是中國後來成為大國辦奧運辦世博前窺視世界的小玩意。
然而,當年我們拍的照多,但卻未有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加深了解,甚至可能搞不清英國的白金漢宮與梵諦岡的聖彼得教堂的分別。但這都值得原諒吧,那不過是一個主題樂園而已!那麼,遊上海世博的國人又有沒有對於各國文化與這次世博主題“城市發展”加深了解?還是一如遊世界之窗,不過把它當一個樂園玩玩而已?世博園內有個怪現象,在很多館內,最擁擠的地方往往是為世博護照蓋章的櫃台;尤其在一些小館中,當遊人一看該館沒什麼看頭,就會一個箭步奔去蓋章──收集蓋章要緊,看展館是其次。別小看這“護照”,它可是有價的,園內有人向我兜售蓋滿所有國家展館印章的“護照”,開價一百五十元。據說,這種護照在網上更被炒賣至過千元。無論是世界之窗與上海世博都迂迴地反映一種情結:既然不可以任意自由進出其他國家,那麼在微縮景點前留影或蓋滿一本世博護照,都可以令人樂一樂。
浦東的熱,浦西的冷
既然平時出國仍受限制,國人自然湧到各個國家館,尤其是那些“被欲望”的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如此看來,浦東的熱鬧與浦西的相對冷清就完全可以理解。逛浦東的國家館,遊人感覺是周遊列國,是世界之窗的高級版,是值回票價的亮點。相反,遊浦西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及主題區(包括介紹城市發展的城市足跡館及介紹歷屆世博的世博會博物館)則好像是上課,吸引力自是不足。但事實上,本屆世博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浦西的展區更堪玩味:倫敦案例展示了環保的零碳建築,丹麥的歐登塞案例介紹當地如何使單車在城市復活,馬德里案例構建未來的環保“竹屋”及“空氣樹”。今天,中國城市發展面對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交通擠塞等問題,而澳門在城市急速發展下也是問題叢生,城市最佳實踐區正是甚具啟發性的他山之石,然而,誰又要去主題樂園思考嚴肅的城市問題?這個展區注定不及國家館區受歡迎。
另外,世界之窗的虛擬性,竟也跟世博有異曲同工之妙:世界之窗的各國景點是仿造品,廿一世紀的世博也沒展出多少真品。世博中,不少國家館比拼的都是科技──電腦視聽技術。中國館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動畫版的超巨幅《清明上河圖》;美國館沒展出任何實物,幾段短片用不同方式宣揚美國精神,亮點就是迪士尼樂園常有的4D影院;澳洲館也一樣,重頭戲是一個由活動舞台與多媒體技術合成的短片。有展館的職員說,在世博園內哪個館的電影最好看,早已有口碑。當國家館沒有各國珍寶,那麼介紹商品的展館應該有點實物可看吧?不!大排長龍的日本產業館幾乎沒有實物展品,幾個參展商分別製作了不同的電影動畫介紹其產品及理念。
當然,也有例外的。世博會博物館就從英國運來一些百多年前首屆世博的珍品。很可惜,此館門可羅雀。至於某些歐洲國家館亦是難得的例外:盧森堡館用大量空間建設一個花園,讓遊人輕鬆之餘,說明公共空間的重要性;荷蘭館不玩虛擬,極富創意地經營出街道感,遊人可邊逛邊看路上小屋的展品;丹麥館更可愛,提供單車讓遊人邊騎邊看。這些不只是創意,而是歐洲人的空間運用說明了他們對發展對生活的理念,那些獨到見解不是電腦技術可比。只是,遊人當然讚賞電腦版《清明上河圖》多於一部單車或一個小公園。
一個虛擬的展覽會
這樣以虛擬為主的世博可說改變了“博覽”的意義:在廿一世紀的電腦科技與視覺文化下,所謂的“展覽”其實是視聽技術大比拼,是一個虛擬的展覽會。百多年前,英國的首屆世博展出多樣先進的用品、裝飾、機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今天的世博已有點像奧斯卡──各國自我宣傳的方式,是用最好的技術搞一部最打動人的影片。中國的電腦版《清明上河圖》既是精彩,另一段片《歷程》也有力地宣傳中國的經濟成就;美國館當然有荷里活味,短片《花園》講述小女孩如何感染鄰居把一塊荒地變成小花園,帶出公民意識,有笑有淚;澳洲館的多媒體劇場,千變萬化地帶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那麼,沒有資源搞4D、環迴影院、多媒體技術的國家館如何?當然就好像獨立製作遇上荷里活巨獻,被比下去了!
正因所謂的展品其實都是電腦特效,那麼就很難要求其內容有多真實了。像澳門館展示的澳門,連澳門人都感陌生:賽車在文化局及舊法院前飛馳,市民在大片的清翠草地上放狗散步,還有完全不被高樓影響的世遺景觀。就像一張facebook的大頭照可以經photoshop大肆修改而成了帥哥美人照,世博中展示的世界也是經電腦技術修復的。令人不愉快的、不協調的、醜陋的,絕對“冇得留低”。
當代社會的“迪士尼化”
從中國的脈絡看,世博好像是深圳世界之窗;當年國人看的是製作有點粗糙的微縮景點,今天看的是設計精美的萬國館,那是中國十多年來走出來的路。從世界的脈絡去看,世博更像一個迪士尼樂園,遊人身處的是個經過美化的虛擬世界。文化研究早有“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的概念,學者Alan Bryman指出在當今的旅遊業與消費文化中,很多城市的原本性格被抽空,換上的是經過淨化的、理想化的、令人愉悅的妝容,整個社會變得像迪士尼樂園。無巧不成話,中國即將成為世界上除了美國以外,第二個擁有兩個迪士尼樂園的國家。而就像迪士尼用科技建構一個歡樂世界,世博也把真實世界的戰爭、衝突、不平等盡數排除,用視覺技術呈現一個多元、美好、進步的世界。遊人被高科技搞得目眩神迷,腦中留下的只是零碎的電光幻影,何來對世界有更深認識?最後,在世界之窗遊玩過後,在世博瘋狂拍照之後,我們都只是仿造品與視聽效果的消費者,未能成為一個了解國際形勢的世界公民。(談上海世博.下)
(《澳門日報》視野版,11月8日)
下一篇:文化研究不是風花雪月
哈哈,那您的階級比我高多了,中國館-我都無法也不敢靠近!不過,話說回來,以中國目前的統籌和危機處理能力,能應付的了約7300萬人已經很厲害了!只是感慨真正平等、均富的社會何時會降臨!
路人甲:
是的, 在今天貧富懸殊的社會, 有機會見識世博的人的確是少數. 像我, 不想一早去排隊拿中國館預約票, 於是就買了120元的黃牛. 買了之後我感慨,十多億中國人,有錢去看世博是少數, 至於肯花錢買黃牛看中國館的又是少數. 如此, 擠進中國館的已經顯示一種階級.
不過話又睿回來,世博承受7300萬人次, 其實已是超負荷了.
路人甲:
沒有沒有,我是打腫臉充胖子而已, HAHA~
7300萬, 其實太多了!! 我去的那幾天, 每天有40-50萬, 已經覺得人太多, 我很難想像到後來每天一百萬人是何等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