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8 04:13:35Pan

從周星馳到古根漢博物館--後現代主義與電影文化

(本文刊於四月底出版的最新一期《新生代》雜誌)

  從周星馳到古根漢博物館
    ──後現代主義與電影文化

                      
這一期的電影系列,終於要談這個最「趕客」的主題:後現代主義與電影。不過,且慢──如果我提醒你,最常跟「後現代」扯上關係的香港電影其實是周星馳的喜劇,也許你還會有一點讀下去的興趣吧。
 
後現代主義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遙遠:新馬路大西洋銀行的歐式外牆與其背後的玻璃幕牆建築,就是不折不扣的後現代;周星馳的《國產凌凌漆》大玩無聊發明,其中那個經典的「太陽能手電筒」──你開燈它就亮,你關燈它就熄──也非常的後現代。吓?咁都得?建築風格「九唔搭八」就是後現代?無厘頭搞笑就是後現代?

從無厘頭與「九唔搭八」說起……

是的,不協調的風格、無厘頭的作風,都可算是後現代風格的重要特徵。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中的「後」(Post)既是時間上的「後」──它的出現是在現代主義之後;而這個「後」也有「反對」的意思。

話題要回到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社會。從那時開始,人們視理性與秩序是人類文明的最高理想,是人類文化往前推進的唯一途徑。而這種理性與秩序,就是現代性(modernity)。不過,千萬不要混淆現代性(modernity)與現代主義(modernism):前者對理性與科學的發展、秩序與制度的建立深信不疑;而後者則是二十世紀前半葉針對當時僵化的藝術形式的一種運動,他們試驗不同藝術形式,對人的生存提出質疑。

現代性(modernity)強調的理性與秩序,到了二十世紀先被建築師打破。當時歐美盛行的是一種「國際風格」的建築,這種建築的特點是不尚裝飾、平坦屋頂、玻璃外牆,講求實用、平穩、劃一,通常是矩形的水泥方盒,簡言之,就是我們心目中最「悶」的現代建築。這些建築被稱為「灰色的功能主義」,令不少建築師非常不滿,於是,他們創出一種建築的新語彙:拼貼的效果、非理性的空間使用、遊戲感、空間的暗喻──那就是後現代風格的源頭。

後現代建築,就在你身邊

後現代建築反對「國際風格」的單調劃一,試圖令每座建築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紐約的古根漢博物館,形狀是一巨型白色螺旋;西班牙的古根漢博物館,是由不規則的扭曲的金屬組成;巴黎龐比度中心刻意把建築的內部結構現於人前;羅浮宮的新入口大膽地把一個玻璃金字塔放在歐陸建築前。以上例子,都是後現代建築的代表作。

而澳門的大西洋銀行總行,則是一個「意外」的後現代建築。由於澳門法例規定要保留建築遺產,因此大西洋銀行的舊建築外牆必須保留,但新大樓又完全沒有與舊外牆融合的意思,如此就成了這個極度不協調、不規則,而背後充滿殖民地的文化隱喻的後現代建築。至於香港及澳門的文化中心都堪稱後現代建築,它們都以飛揚的曲線、不規則的形狀及特殊的建築材料打破現代建築的劃一單調。

從建築開始,後現代主義在舞蹈、電影、小說、詩歌、戲劇各方面都有發展。無論在什麼領域,後現代風格的反叛方式都是製造不協調、打破常規、遊戲人間,它要嘲諷的是現代社會中「理性」其實並不可信,它質疑人活在現代社會也並不那麼有「秩序」,它顛覆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一種運作邏輯。至於不喜歡後現代風格的人,會說他們一味要搞怪、要語出驚人,而後現代建築亦常被狠批美感欠奉,香港的文化中心就是不少人眼中的「醜的典範」。

我就是膚淺,我就是冇深度

伸延至文學、戲劇與電影的後現代主義,與人的存在狀況的關連更大。在理性秩序被質疑之後,後現代主義作品常表現以下幾種特點:宏大敘事的消退、深度的削平、歷史感的消退、人的主體性的喪失。它展現了經濟全球化、社會商品化、人的物化及文化的平面化。先別被這些詞彙嚇倒,周星馳馬上出現。

所講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也就是藝術作品慣常要探討的大議題:包括人性、歷史、命運、人生意義等,這是我們日常說的「作品的深度」。然而,後現代作品有時就是把深度削平,它對生命對藝術的態度就是遊戲人間,它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冇厘正經」的嘲笑、戲謔與拼貼。

於是,你大概會懂周星馳為何很後現代:他用最白痴最無厘頭的方式嘲弄權威與成規,包括社會規範、文化傳統,甚至是戲劇邏輯。一句「你講野呀?」的顛覆精神就是它的意義真空。他的電影,高舉了「無聊」,消解了「深度」。還有,周星馳還大鬧古典文化:扮濟公、玩轉《西遊記》、把《鹿鼎記》瘋狂化、穿古裝唱Only You,把王家衛電影對白插入《西遊記》。他把古今中外的東西大加拼貼,完全合乎後現代風格以顛覆為己任的精神。

越是無聊,越有價值?

有趣的是,周星馳走紅在九十年代初,那恰恰是香港回歸前的一種很虛無很迷惘的社會集體意識,那是香港人在中英談判中沒有一席之地的無奈心情,於是,大家一於遊戲人間、瘋癲渡日,不追求深度、意義。這些作品,是為一種「文化平面化」的表現,一切意義在嬉戲的消費中消失得無影蹤。因此,這是後現代風格很吊詭很富爭議性之處:作品越是無聊,似乎越有價值。

至於歷史感的消退就更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點。後現代的文化狀態已失去「線性歷史」的觀念──那是深信歷史的發展總是有意義的,總是在兜轉中往上發展的信念。後現代主義強調,歷史只是偶發的、無意義的,因此自然不必重視歷史。這一點,竟跟香港文化非常契合,首先,在殖民地文化中,香港的歷史教育是失敗的,香港人的歷史知識是差勁的。而香港電影──尤其在八十九年代的高峰期,最擅長的就更是搞「歷史大兜亂」,不顧史實,拼貼時代,張冠李戴;徐克的《黃飛鴻》中不少違反史實的地方,就被認為非常後現代,而《蜀山》等武俠片更以科幻感取代歷史感,以虛構性取代歷史背景,就更是後現代的拿手好戲。

西方的後現代風格電影中,塔倫天奴也很有代表性。他的《危險人物》對一種「古典模式」──荷里活的黑幫類型──百般顛覆。不論是神經兮兮的黑幫夫人、死在馬桶上的黑幫分子、殺人後洗刷血跡的辛苦與狼狽,在無聊中極富嘲諷意味。至於兩集《標殺令》更不用說,東拼西貼把日本、香港、荷里活的電影元素混合,不為高深,不求甚解,只求感官的愉悅、觀影的暢快,那是一種膚淺的「異文化消費」,非常後現代。

後現代「有破壞冇建設」?

從哲學思想到創作風格,後現代都甚受爭議。第一,有人認為它不過是為反對現代性而存在,只管質疑顛覆,只「破」而不「立」,因此,它不算一種完整的理論典範,只是一依附品;第二,後現代創作風格對美感與深度不屑一顧,而那恰恰是很多人眼中的「恆常不變」的藝術標準,然而,對後現代風格而言,彷彿越怪越好,越無聊越好,這成為藝術鑑賞上一個極大的挑戰。

不過無論如何,後現代或許「有破壞冇建設」,但作為一種反抗現代性的思潮,它始終提供一種反思的空間,它甚至在藝術創作上帶來不少啟發。你不必信仰後現代,但你卻不能不懂後現代,因為那是映照我們的文化狀態的一面鏡子。(看電影系列.十一)

台長PAN 2007-11-13 00:31:51

消消娜:
是呀,他的無厘頭其實負載了很多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層次的東西.至於東西遊記,還有難得的一份深情呢.

台長PAN 2007-11-13 00:29:54

消消娜:
是呀,他的無厘頭其實負載了很多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層次的東西.至於東西遊記,還有難得的一份深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