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09:40:51Jasper

告別辛酸血累屎-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

 (NEWS)五月份壓力大!考生面臨會考打拼期;上班族需勒緊腰帶度過報稅季,個個上緊發條” 挫哩等!研究顯示,壓力會加重腸道發炎,使腹痛、腹瀉、血便症狀加劇,對於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工作及生活「腸」受阻!「每天跑廁所20次,每20分鐘跑一次廁所」;「永遠都要想好下一刻馬桶在哪裡?過著被馬桶綁架的淒慘人生」這是多數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最差的生活寫照。一位48歲黃姓上班族,每天於工作及家庭奔波,蠟燭兩頭燒,近來更因為壓力倍增,腸胃鬧脾氣有腹部疼痛、腹瀉、血便等症狀,本以為是壓力太大引起的大腸激躁症,僅至藥局買胃腸藥救急,沒想到治療效果不彰,每天跑廁所的次數竟高達20次,終日與馬桶相伴無法出門。後來因為突然大量血便及高燒不退,住院做了內視鏡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克隆氏症。由於當時延誤就醫致併發症產生,住院期間腸穿孔、腹部大出血,經緊急手術切除穿孔的腸段後,才驚險保住一命。但也因疾病折磨,半年內爆瘦10公斤,甚至丟掉原本的工作,痛苦萬分。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遇到許多患者拉到虛脫才就醫,經內視鏡檢查後才確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惹禍,但此時多半已出現腸道潰爛、腸穿孔、瘻管等併發症,必須切除潰爛的腸段。當腸道一旦過短,易引發「短腸症」,亦即消化道器官無法維持正常運作,連帶影響養分的吸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他因此呼籲,唯有找對醫師,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遠離「無腸人生」。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燥症、痔瘡傻傻分不清  腹痛、腹瀉、血便莫輕忽!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的疾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簡稱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簡稱CD)。根據健保資料庫重病登錄資料檔從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九年間所做的統計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人數為2,357人,而克隆氏症患者人數則為558台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章振旺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其好發年齡為20-35歲及40-60歲,以考生及上班族居多;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疲倦、發燒等。由於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症或痔瘡混淆,多數病人平均多耗費二、三年才被正確診斷,以致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

章振旺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大腸激躁症及痔瘡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大腸激躁症是因為緊張、壓力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使腸道蠕動不正常收縮導致腹瀉,大腸激躁症並非腸道發炎,所以不會有血便;另一方面,痔瘡的形成,多與久坐、長期便祕或腹瀉(解便力道過大、時間過長)等因素相關。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是因為腸道反覆發炎,造成腸道的傷害,患者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血便、裡急後重(急著排便,卻只拉了一點,而便完後還會有想要再排便的感覺)等症狀,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有可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且可能持續數月之久,並造成體重減輕。因此,倘若上述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合併有大量血便及貧血症狀者,則需特別提高警覺,極有可能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切勿輕忽!

壓力會加重腸道發炎,患者工作、生活「腸」受阻   當延誤就醫恐柔腸寸斷 千瘡百孔   

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表示 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認為可能和壓力、環境、自體免疫系統、遺傳因子、腸道內細菌等因素有關。有研究指出,壓力會誘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內正常組織細胞,加重腸道發炎反應,使腹痛、腹瀉、血便症狀加劇,對於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工作及生活「腸」受阻!他更舉例,即將進入5月報稅季及考季,財務及考試上的壓力,也會讓許多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症狀加重。

一名50歲謝姓男子,20年來每當有壓力出現,就會開始腹痛、腹瀉等腸胃問題,直到四年前症狀加劇且合併有血便,驚覺不正常,就醫後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謝先生最常說:「我每天無時無刻都想要跑廁所,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工作或出遠門,外出時不能搭乘長途客運,坐飛機也只能選擇離廁所最近的座位,過著與馬桶為伍的日子,我的人生就是一部辛酸血淚史 

顏旭亨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腸道症狀外,全身的器官併發症也不容忽視,如腸阻塞、毒性巨結腸症、瘻管、關節發炎疼痛、肌腱炎、腎臟與肺部疾病、及視力受損等。更有研究報告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等於是集結於二十幾種慢性病於一身,可想而知,對患者造成的心理負擔有多大。曾有患者分享:「這個疾病簡直讓我感到生不如死!雖然不會馬上死掉,但卻一點一點慢慢折磨著我,令我痛苦萬分

顏旭亨醫師說,一名20歲罹患克隆氏症患者,因延遲就醫症狀惡化。至診間看診時,肛門已潰瘍並於臀部長出6條瘻管,導致排泄物會從腸道經臀部溢出,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時痛苦地表示:「我的傷口反覆發炎,睡覺都要趴著,還得包尿布才能出門。我才20幾歲,誰會想要接近包著尿布又全身臭味的人呢?」由於併發症的困擾,終日將自己反鎖於家中足不出戶。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患者經生物製劑治療及飲食調理雙管齊下,目前瘻管已閉合,腸道症狀也獲得良好控制,重拾正常社交生活。患者開心地說:「我的人生又再度充滿希望,終於可以擺脫馬桶生活。」

疾病「腸」識不輕忽  「三要」克服腸腸危機

章振旺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為緩解症狀、控制疾病並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目前的治療藥物有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除了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飲食調整也極為重要,提醒掌握「三要」黃金原則即可「腸」保安康。

一、鏡檢診斷很重「要」:發炎性腸道疾病大多仍須靠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才可確診,當疑似有相關症狀產生時,應盡早尋求「發炎性腸道照護門診」,接受內視鏡檢查,及早診斷治療。

二、低渣飲食「要」慎選:急性發炎期,建議應選擇低渣飲食,使腸道獲得充分休息,如嫩肉、精緻的五榖根莖類,過濾的果汁、低纖維蔬菜及水果等,避免奶製品、油炸及辛辣食物,使腸道過度刺激。

三、持續治療勿停「藥」: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僅能控制症狀,尚無法完全根治,因此須以藥

物持續控制,才可有效抑制腸胃道發炎症狀,並預防全身性的併發症產生。

發炎性腸道照護門診「醫」同助您擺脫辛酸「血累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陳洋源醫師表示,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自2014年設立了「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今年擴大照護覆蓋率,全台灣北中南部逾32間合作醫院,41名的內視鏡專科醫師加入照護行列,期望能造福更多患者,減輕疾病之苦。相關照護門診指南為下:

一、成立目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燥症或大腸癌混淆,由於多合併其他非腸道的併發症,需進一步以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才得以確診,而照護門診組成之醫師均有內視鏡相關證照及訓練養成過程,可確保患者進行鏡檢的品質,並達到早期診斷治療的目標。

二、主要照護對象:照護門診主要為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包含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
         
患者,所特別設立的共同照護網絡。

三、何時該就醫:當民眾出現疑似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如慢性反覆的腹痛、腹瀉、血便等, 
         
即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接受腸胃道內視鏡檢查。

四、就醫資訊:民眾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就近尋找合適的醫療資源,相關照護門診資訊,可至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網站(www.dest.org.tw)查詢。

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

每年五月十九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目前全球已有36個國家承諾共同對抗這個疾病。台灣也同步響應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期望透過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讓患者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不再受疾病之苦。


圖:發炎性腸道疾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