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0 17:32:15CT

慾望與人生 --- 馬斯洛的另類啟示

2007.4.20
 
 
   人的身上長著眼、耳、口、鼻、舌,還有性器官,腦袋則有受、想、行、識的功能,於是人注定有著各式各樣的欲求,有欲求就得設法滿足,否則生命就無法延續,人生也就沒甚麼意義。

   問題是,慾望非但種類繁多,且每一種都像無底深淵,永難饜足。慾望無法滿足,人就會陷入無邊的苦海裡。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因著不斷地追求慾望的滿足,人類的文明,才能持續的提昇到今天的水準。

   這是上蒼造人時設製的平衡機制,是人無法逃脫的如來佛手掌。唯欲求雖無法全然去除,為了減少精神上的痛苦,人就必須設法降低甚至斷絕某些欲求。佛家、道家和老莊的人生哲學與思想,講的就是如何減少,甚至斷絕物慾和性慾的方法。

   這是大多數人類都熟悉的道理,唯古今中外,云云眾生,能身體力行而做到者,實在寥寥無幾。

   佛家說,人之大患在於有相,而相會敗壞,所以是虛、是空。真正不會敗壞的永恆生命是無相的。

   吊詭的是,既然無相,人就無任何器官去感覺,沒有任何感覺的 “永恆的生命”, 到底是甚麼東西? 人類花了數千年,始終無法參透其真相,只能用猜測或用信仰去強作解人了。

   其實,我們凡夫俗子,大可不必理會,也理會不了 “永恆的生命” 是啥東西。我們只要設法把生活和生命,持續的過好一些,就很滿意了。

   但要如何做才能實現呢? 方法就是盡可能降低各種生活上的欲求,可是欲望那麼多,要降那些? 又如何降法呢? 這些疑問,曾深深地困擾著人類數千年之久。

   所幸自馬斯洛 (Abraham H. Maslow 1908 – 1970) 的人類需求層級理論出世之後,人類對自己的各種欲求,就有了較具系統性的了解。也因此發展出許多,人類可據以降低某些害大於益的欲求,及鼓勵另一些有益人類精神生活成長欲求的理論, 並應用於許多教育和管理的領域.

   前者一般稱為: 匱乏性的欲求,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 後者則稱為自我成長的欲求,亦即 “自我實現” 的欲求。

   先師 -- 近代知識份子典範,台大理則學教授 -- 殷海光,生前曾為文認為,人生的過程,最大的意義,在不斷提升需求的層級,他指出人生的時光,若老是花在追求肚臍以下器官,和其他匱乏性需求的滿足,生命即無啥正面的意義可言。

   殷老師還指出,馬斯洛有關人的需求層次的發展理論,以及他自己對有意義的人生的看法,和人類社會的文明和經濟發展軌跡,若合符節。亦即,凡文明或經濟較開發的國家和社會,其人民的平均需求層次,也都高於兩者均較落後的社會和國家的人民。

   殷老師的主張,並非人人能夠接受,但無疑是對人生意義一種積極的闡釋。 我則認為,馬斯洛的理論,尚有一重要的意義可加以延伸,即人類心靈自由的程度,和他追求滿足的需求層次,高低成正比: 追求滿足的層級愈高者,其心靈自由的程度也愈大。

   這是因所有匱乏性的欲求,要得到滿足,都須依賴他人的作為或不作為, 所以自主性低,反之,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大半靠我們自己即可辦到,故心靈的自由,較不受外人或外界因素的影響或掌控。

   這就是為何近年來,有許多富可敵國的中外企業家,紛紛放棄奢華的生活形態,轉而過著簡單樸實生活方式的主因。

   因他們已然驚覺,富裕的物質生活,甚至一味追求認同和掌聲的生活,不但未給他們帶來心靈的滿足,反而使他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由。而一個人少了心靈的自由,與奴隸何異? 何況一個人若沉溺於匱乏性需求的滿足, 很容易在許多方面受制於人, 甚至陷自己於險境.

   這是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對我個人的另一個寶貴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