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2 03:26:26波波與珠珠

[他者1]帝國與暴力──沖繩的例子


寒冷的秋雨中,搭了一個多小時的車,轉乘多次,終於到達東京外國語大學多磨校區,參加2007/11/10-11舉辦的「沖繩暴力論」研討會。原先最大的吸引力來自於會場放映四部珍貴影片,關於沖繩戰爭、集團自決、戰後美軍占領時期的沖繩現況及所謂復歸日本後的暴力經濟化情形,攝於1959、1971、1976、1996年,多數算是已有相當時間的紀錄片,或是在檔案中進行歷史記憶與真實的探討。難得的是,組織此會的東京外國語大學學者西谷修等,能請到1959及1971年拍片的導演間宮則夫,與10餘年來主編沖繩小眾季刊《EDGE》(邊緣)的仲里効,以及沖繩名作家目取真俊等進行座談,會議無料入場,還奉送用心編輯的相關資料兩本,使聽(觀)眾可以立即對影片本身、作者及研討會主題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我雖然聽日語的能力尚極粗淺,但配合文字資料,透過聲音的力量,坐在會場,體會到的感染力是很強的。

琉球與台灣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從宜蘭出海迅即可抵達,但是我們對它的了解卻很少,甚至可能比對東京的印象還少。這兩日的會議,對我像是一次啟蒙教育。

1945年沖繩的「集團死」的問題雖已是歷史,但在這幾年又成為注目的焦點。今(2007)年9月底,沖繩11萬人(據說為沖繩住民的十分之一)集會,抗議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教科書時,強制刪除二次大戰沖繩戰中,美軍登陸前,日軍虐殺沖繩人的戰爭責任的文字,亦即發放手榴彈給住民,下令要琉球人集團死玉碎效忠天皇;怒吼的沖繩人,要求日本留下歷史真相。這是1972年沖繩「復歸」日本以來,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民眾抗議活動。

這個沖繩的歷史傷痕,也曾是當地人痛心到無法面對的問題。三十多年前,也就是1971年,間宮導演等到沖繩的渡嘉敷島(集團死亡329人)做田野調查,拍攝殘留者對集團自決的回憶時,多數島民均急急走避,不願談起這段傷痛的往事。片中以屠豬的血腥畫面,讓觀眾領會死亡=切腹的景象,怵目驚心。而片子一開始,激昂的女聲痛訴:「討厭啊!最可惡的是日本的戰爭!」「人命是無價的,人命是寶,卻讓孩子、親人死了!」「我三十一歲時和丈夫死別,獨立撫養五個孩子長大成人。談到戰爭,我氣死了!要和人吵架了!」片子播放途中,四鄰時有嗚咽聲傳來。但或許全片嚴肅壓抑的氣氛,沒有配樂,報導人口音也與日本本土不同,不易聆聽,因此放映現場也有年輕人看不到一半,就伏在桌上呼呼大睡。

沖繩在日本國裡的地位是什麼呢?雖不是殖民地,但如果二次大戰末,是美軍要登陸日本的愛知、四國,日軍會要求那些地區的住民玉碎嗎?展讀關於沖繩歷史的資料,皇民化、同化、說國語等等文字,時時跳出來刺激著我的眼,何其容易,就喚起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史的回憶啊。

與談人之一仲里効,編輯的刊物名為《EDGE》(邊緣),這似是指日本國裡的沖繩在地圖上的地理情況。沖繩在戰爭結束前的日本帝國,及冷戰時期沒有植民地的美國帝國中,都曾扮演邊陲、周邊的角色,也都留下暴力的傷痕。但雖像是周邊,1960年代起,在美國帝國裡,沖繩卻又是美國在亞洲戰略中的「太平洋要石」。

讀另一位與談人目取真俊的作品集《沖繩/草の聲.根の意志》一書,其中有他2000年時的台灣之旅,談的是自我認同的覺醒。他反省自己年輕時所寫〈魚群記〉中提及到沖繩鳳梨工場工作的台灣女工,和多數沖繩人一樣,他曾不自覺地在語言上呈現對台灣人的歧視心理。他批評沖繩的歷史記憶曾一味傾向加害者及差別待遇者,就像日本在面對亞洲人時的優越感及差別意識,以及在白種人面前自覺的劣等感,那種與歐美同在而非與亞洲人同列的認同。這也是日本會被亞洲人看成是香蕉(外黃內白)的原因。他思考到沖繩依附美國、日本、中國等的霸權主義,所付出的犠牲其實是很大的。他到台灣去看被日人當成侵略台灣的契機的象徵的琉球人遭難之碑,體會到應重新思考沖繩與台灣的歷史與現實。

附註:這兩日所看的四部電影為:
1)レベル5(第五級),1996年出品,106分鐘。法國導演Chris Marker,主演者為阿爾及利亞後裔法國人Catherine Belkhodja,大島渚亦參與此片。該片超越紀錄片及戲劇的形式,以作家製作電腦遊戲之方式,重新探討沖繩戰的真實與記憶。
2)それは島—集團自決の一つ考察,1971年間宮則夫在渡嘉敷島拍攝之紀錄片,為沖繩復歸日本的前一年,85分鐘。以那霸市抗議「集團自決」之責任者(下令島民自殺)前日軍守備隊長赤松元大尉到訪沖繩為始,有口訪之實景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3)沖繩,1959年間宮則夫拍攝的紀錄片,是當年早稻田大學沖繩八重山學術調查事業的一環,該調查隊由早大及多所日本大學組成,留下了當時美軍統治下人口外移問題嚴重的石垣島、波照間島、西表島之生活景像,有漁民作柴魚、紅染、交易國際街等現狀報導。當時各島農業方式極原始,人力犛田外尚存有馬耕,但片終有美軍帶入大型機械耕作的畫面,似預示另一個時代的展開。60分鐘。
4)沖繩やくざ戰爭,中島貞夫導演,1976年出品。以黑社會的戰爭,反映沖繩復歸日本後權力重整的狀況,95分鐘。
2010-02-12 12:24:11

謝謝您的建議,我會找大江這本書來讀.

2010-02-11 15:30:37

很羨慕你有參加到這次的會議,感覺其會議內容與影片都是非常精采的。我認為過去台灣人普遍所認識的日本都過於表象,透過認識無論是廣島、沖繩或是北海道等議題的問題,都是很好的起點。建議您有時間的話,可以看大江健三郎寫的「沖繩札記」。

2010-02-11 15:25:32

我覺得北海道的原住民議題,長期以來也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特別是他們的文化、語言都被個殊化、或者可以說是博物館化。這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同化」思想。或許可以參考2008年的新聞「日本準備正式承認少數民族愛奴人是北海道的原住民」(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420000/newsid_7429300/7429307.stm)作為起點。

我已為上面在討論北海到歷史的論述,觀點來是以「西方」的角度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