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創傷知情照護者-童年的傷慟長大後仍會記著-詹翔霖副教授
據美國的藥物濫用及心理健康管理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 SAMHSA),個人的創傷可以是因為一件事、一連串的事件或者一些境況所產生;個人的創傷經歷可以是身體上或情感上的傷害,又或者是有生命威脅的可能性;而創傷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可以令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身體、社交、情感或靈性上的健康遭受破損,從1998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表的童年負面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研究開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不良經歷和長期壓力,尤其是兒童期的壓力,會損害發育中的大腦。反覆暴露在可感知的危險中會改變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刺激體內的激素。這些生物性變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並可能對情緒功能調節能力、身體健康以及教育、育兒和就業等各方面的表現產生長期影響。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甚至表明,創傷可能會代代相傳。
隨著對心理負面經歷認知的加深,辨別不同經歷所造成影響深淺的需求也隨之湧現:哪種經歷會產生持久心理影響,哪種則僅僅是一時的壓力?雖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對於心理創傷的定義,但目前最廣為接受的是聯邦藥物濫用和精神衛生服務管理局的說法:(心理)創傷是由個人經歷的一起事件、一系列事件或一系列環境造成的,這些事件或環境因其對人體的正常機能和心理、身體、社會、情感或精神健康持久性的負面影響,而對人的身心有害或者造成重大威脅。
美國藥物濫用暨心理健康服務署提出「創傷知情照護」理概念(Trauma-Informed Care),運用4R要素,包括有理解創傷(Realize)、辨認創傷(Recognize)、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Respond)以及防止再度受創(Resist Re-traumatization),讓我們成為可以幫助他人,去理解冰山下的自己並且接納自己,增加創傷者從更多與人的信任和連結中,獲得療癒,藉由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到恢復,這其中也透過睡眠、運動、飲食、正念、心理諮商、健康的人際關係,有效提升個人的復原力。同時,也在日常生活裡做更多的調整,關顧照護自己身心靈的健康,以成為那個復原人的重生者。
有創傷史的人日常會接觸除精神康復機構之外的各類組織,例如學校、教會、衛生和公共服務機構以及軍隊等,除非這些組織都對創傷有一定的認知並知道如何應對,否則它們將無法有效地幫助有重大創傷史的個人,反而可能會引發當事人的負面反應,如自我傷害行為、攻擊性行為、逃學等,並可能助長暴力和貧困的循環、過度使用精神藥物等。心理學家卡莉.史密斯(Carly Smith)和珍妮弗.弗雷德(Jennifer Freyd)將這一過程稱為「制度性背叛」。
臨床心理學家瑪克辛.哈里斯(Maxine Harris)和羅傑.法洛特(Roger Fallot)首先使用「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一詞來描述有效應對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群的暴力行為和創傷所需的組織環境。在後來的10年中,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多個服務部門。與創傷治療不同,創傷知情模式旨在改變整個組織或環境的文化和操作規範。
按照SAMHSA的定義:一個創傷知情型的項目、組織或系統對創傷的廣泛性影響和潛在的康復途徑有深入的瞭解,能發現客戶、家庭、工作人員和參與系統的其他人員的創傷跡象和症狀,能採取應對措施將創傷的相關知識充分納入政策、程序和實踐之中,並努力積極預防二次創傷的發生。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上述創傷知情型手法能夠減少創傷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長期影響,已知的推廣案例包括創傷知情型的教室、保健診所、心理健康和成癮服務、少年司法和兒童福利方案、法院和執法、監獄、宗教團體和工作場所。美國有幾個州為整個公共服務系統納入了創傷知情框架,還有一些地區和市鎮將成為創傷知情型社區作為目標。對於創傷知情模式的推崇在情理之中,因為此類模型具有可複製的兩個重要特點:它們有可能讓服務提供者的工作更簡單易行,同時也有助於應對顯而易見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述定義強調了每個人獨有的經歷可能導致人體運轉能力變化的路徑和原因,這與以下研究的結果相契合:無論創傷的來源如何,創傷性事件的生理影響是相似的。而且經歷的事件或環境的創傷性越大,對身心健康的惡性影響就越嚴重。
研究表明,創傷知情型手法可以提高服務對象的滿意度,提升他們的希望和樂觀情緒,並減輕創傷症狀,「創傷知情」則是透過了解當事人過去曾經歷的創傷,以及這些創傷經驗後續所造成的影響,提供支持創傷療癒方式。
所有的機構,不管它本來主要功能為何,都可以透過一些服務方式的調整,來因應曾經歷創傷人們的一些需求。
補充資料:
【創傷知情學校】系列
Part 1: 邀請你一起成為創傷知情者
Part 2: 用創傷知情眼光理解孩子
Part 3: 帶著「創傷殘遺」的孩子:創傷結束後,留下什麼?
Part 4: 是「上層腦」還是「下層腦」行為?
Part 5: 孩子的行為,顯示他在「神經系統梯子」的哪裡
【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系列
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一)?(輔導教師觀點分享:蔡素玲)
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二)(輔導教師觀點分享:蔡素玲老師)
《看不見的傷─花蓮縣創傷知情適性輔導友善校園研習資料手冊》
其他創傷知情文章
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 (by 留佩萱)
當孩子的生活像戰場…──理解創傷,幫助孩子學習 (by 留佩萱)
用新的眼光理解孩子──是故意搗蛋,還是「神經覺」失準了? (by 留佩萱)
看見「童年創傷」深井,成為創傷知情 (by 留佩萱)
ACE研究: 受了傷的童年告訴我們什麼? (by 留佩萱)
是過去還是現在?那些從來不曾離去的創傷 (by 留佩萱)
創傷知情學校推動在花蓮的經驗分享 (by 蔡素玲心理師)
從了解身體壓力反應來重新認識創傷 (by 胡嘉琪)
人人創傷知情的社會,方享安康:導讀《深井效應》(by胡嘉琪)
看懂問題背後的真相,停止複製創傷 ——《深井效應》推薦文 (by 陳志恆心理師)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 (from 報導者)
破碎的心也可復原:認識心理創傷 (by Andy H.W. Fung & Elly Lee)
身心需要容納快樂,才更有抗逆復原力 (by 胡嘉琪)
兒盟瞭望13 – 創傷與創傷知情照護 (by 高小帆 兒盟營運長)
創傷知情主題Podcast
創傷知情照護 ep1|創傷知情
創傷知情照護 ep2|情緒調節與協同調節(co-regulation)
創傷知情照護 ep3|尋找復原力
其他中文創傷知情相關影片
創傷知情推廣(一)【獻給教育工作者】
創傷知情推廣(二)在教育現場減少毒性壓力
認識身心容納之窗(by 胡嘉琪博士)
壓力星球的泡泡人(一)“創傷知情推廣”
其他資源
兒童創傷療癒中心(Center for Child Trauma and Resilience)
Peace Body Mind (胡嘉琪博士部落格)
兒福聯盟創傷復原諮詢專線: 0800-250585 (服務時間: 每週一至週五 9:00~17:00)
創傷中文相關書籍
童年會傷人 (by 留佩萱)
從聽故事開始療癒 (by 胡嘉琪)
深井效應 (The Deepest Well 中譯版)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中譯版)
從創傷到復原 (Trauma and Recovery 中譯版)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中譯版)
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Trauma Stewardship 中譯版)
「邀請你一起成為創傷知情者」http://www.tcav.org.tw/OnePage.aspx?tid=125
我們不需要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也能夠幫助身旁的創傷者。
我們可以去理解他可能經歷創傷,然後幫助創傷者感到安全、被理解,就可以幫助他們從逆境中恢復。
A. 助人者可以理解創傷與童年逆境的普便存在
a. 可以說出哪些事件可能造成兒童的創傷
b. 可以解釋童年逆境研究,以及童年逆境與成年後身心健康的關係
B. 助人者(學員)可以了解創傷壓力如何影響身體與大腦
a. 能夠解釋三層次大腦以及為什麼要先照顧身體並建立安全關係,才能進一步跟孩子說裡(調節 Regulate à連結 Relate à說理 Reason)
b. 能夠說明什麼是身心容納之窗
c. 能夠說明在面對創傷壓力時,身體神經系統的防衛反應(攻擊—逃跑—凍結—癱瘓。
C. 助人者可以用新的視野來看到受創兒童或個案的“問題行為”來自於創傷反應
a. 可以辨識出創傷兒童或個案的“問題行為”來自於哪一種創傷壓力防衛反應(攻擊—逃跑—凍結—癱瘓)?
b. 可以同理創傷兒童或個案使用防衛反應背後的生存需求。
c. 可以說明為什麼助人者與照顧者提供的可預測安全環境與穩定關係對於改善以上問題行為是有重大幫助的。
創傷知情推廣與諮詢技巧
A. 助人者知道如何用一對一的方式推廣創傷知情
在面對尋求諮詢者(例如,家長或老師)提出兒童或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時,助人者(學員)能夠從問題行為當中,快速辨認出創傷反應
然後,協助對方了解問題行為與創傷反應的關聯
進一步與對方協商討論如何幫助兒童青少年減低問題行為,增強正向行為的系統
B. 助人者可以用自已的機構內,運用團體教育的方式推廣創傷知情
可以計畫如何用團體課程推廣創傷知情
尋找相關資源支持此團體課程
有創意的運用不同組織訊息傳播方式來推廣創傷知情(例如,學校老師進行教室佈置、社工運用社交媒體提供寄養家庭爸媽心理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