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6 01:16:48littlefish

新孤兒保單-外商保險公司大撤退


外商保險公司大撤退 新孤兒保單

作者:陳一姍.張翔一  出處:天下雜誌 417 2009/03

 

二月二十七日下午三點,英國保誠集團將壽險業務員所賣的資產負債,連同業務員,以新台幣一塊錢象徵價,全數讓售給中國人壽。

「(一塊錢),那是我的保額一百五十萬分之一啊!」第一時間知悉,本身是保誠保戶的宏泰人壽公關王淑卿心頭一凜。「虧我每個月還繳五千塊給它,結果,它就把我跟其他人一起賣掉了。」

驚愕,不解,被背叛。

「我當初是看上保誠的百年英國古堡才買的,沒想到會被賣掉,」一位五十歲的總字輩經理人忿忿不平。曾經完成鐵達尼號理賠的英商保誠,總部位在倫敦金融古城區,是一座以古堡石頭基座為底,融入現代的低調建築。

不像銀行被賣掉,消費者不喜歡,可以立刻或最多等定存到期,把錢移走,兩不相欠。壽險保單,一保就是終身,到老甚至到死,保戶成了保險公司的人質。

近千萬保單孤兒

從前,保險業將保險業務員落跑所留下的保單,叫做「孤兒保單」。那時,保險公司都會出來安撫客戶,「公司」將派新的服務員,客戶絕不受影響。現在卻連保險公司都落跑了。
台灣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孤兒保單潮。

去年十月,ING安泰出售,影響保戶約二百五十萬人。

今年二月,英商保誠人壽影響保戶約九十萬人。

已經進入實地查核階段的全球人壽,保戶數超過五十萬人。

將出售四九%股權的南山人壽,保戶數超過四百萬。如果全球、南山也賣了,總計台灣有近千萬保戶受影響。

「這些外商好像是來台灣賭博的,吸了這麼多台灣人的保費,賭輸了,就把我們台灣賣掉,」一位本土壽險公司協理直陳:「保險是以人為出發點,這些外商沒有善盡社會責任。」

在亞洲,只賣台灣?

參與保誠交易案的中國人壽副總經理蔡松青則替保誠辯解:「一次一次增資,保誠在台灣也投入夠多錢了。這一次百年金融海嘯,他們真的負擔不起了。」最起碼,此次保誠帳上原有淨值五十億,現在只賣一塊錢,英商保誠認賠了四十九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

當外商以金融海嘯、會計準則、低利率的國際因素,作為撤退的解釋,一樣用國際廣角,卻看到另一個更令人心驚的事實——外商在台灣撤退得最快。遍查去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後見諸國際媒體的報導,亞洲總共傳出七起外商壽險撤出的新聞,其中只有兩起成交,都在台灣。

台灣保誠總保費去年市佔率排行第十,ING安泰第六。ING安泰更是一九八六年,台灣揮舞自由化、國際化大旗,吸引到的第一家外商保險公司。外商接連撤退,台灣金融業的國際化政策,似乎回到起點,二十年光陰蒸發。

外商撤出之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連續幾年虧損的末段班小公司更危險,」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王儷玲認為。

台灣保險業正在出現逆淘汰,外商把還賣得出去的子公司賣掉撤走,而末段班保險公司卻遲遲不退場。

台灣成為歐系保險公司的提款機,投射出台灣保險市場環境的惡劣。拼裝車式的監理邏輯,對於國際接軌政策搖擺,造就「法規套利」的空間,保險公司在台灣最好賣,而保戶成了被棄羔羊。累積了二十年的惡性競爭,加上利率如斷崖般下墜,台灣的利差損問題,全亞洲最嚴重。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統計,只有兩千三百萬人的台灣,卻是亞洲第五大保險市場。二○○二年到七年間,保費平均成長率高達一八%,與中國相當,僅次於印度。

民眾買保險的意識和意願都高,台灣保險市場看似富饒,但卻是亞洲最沒賺頭的市場。「台灣利差損是亞洲最嚴重的,」鑽研保險業的麥肯錫分公司董事倪以理指出。

精算師也不再「精」

所謂利差損,是指保險公司用來計算保費的利率(即保單預定利率)與實際投資報酬率的差距。保單預定利率高,保費就便宜。如果投資報酬率低於預定利率,意謂著保險公司賺不到付給保戶的錢,為了保障保戶,政府會要求保險公司增資。

在保險業已經四十年的新光人壽總經理潘柏錚直指,利差損的歷史共業,其實是二十年前,外商保險公司種下來的。那時,安泰等外商保險公司,為了搶市佔率,推出預定利率八%的保單,南山甚至出過一%的保單,是壽險業惡性競爭的始祖。

「該專業而不專業,台灣才會愈走愈瘋狂,」一位精算師出身,不願具名的金控保險代理人公司董事長說。

標榜專業的外商,成了惡性競爭的源頭。在國外專業地位崇高的精算師,在台灣也配合瘋狂市場,預定利率偏高也照簽不誤。

這位董事長坦誠地說,從前七成精算條件是政府規定好,但這些年市場變化太快,半數精算師能力跟不上。另外,在台灣精算師是用假設資產配置,來設計商品。但保費收進來,到底怎麼投資,他管不著,也不懂。

國內精算師聽話改保單,在業界時有所聞,而政府遲至民國九十年才有保險業簽證精算人員管理辦法,比會計師、醫師、律師晚了近六十年。

一位前金管會官員則透露,保險公司習慣以高利來競爭,原因是可以從死差益上補回來。死差益是指,保單預計與真實死亡率的差別,如果真實發生比預期低,保險公司賠得少,就可以賺錢。過去四十年,計算死亡率的生命表都是業者編的,直到最近才收回由半官方——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來編。

保險公司不在意利率訂高點,因為可從死差上賺回來。加上民國九十年以前,台灣保險監理很鬆,只要資本額有二十億就好,大股東只要現在能分錢,根本不管未來。

壞就壞在,台灣利率從二○○○年開始,呈現懸崖式的下墜,與很多保單的預定利率差距愈拉愈大。「之前沒做好資產負債管理的公司,絲毫沒有任何機會補救,」一位美系保險公司投資長直陳。

台灣壽險公司海外投資受創

過去九年,央行採取低匯率、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台灣資金氾濫。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三年內從六%直落到二%,從此再也沒有回升過,不像韓國曾經回升到五%,香港曾回升到六%。

「從這個角度看,彭總裁真的完美嗎?」這位投資長質疑。央行總裁彭淮南曾以「雙率政策不是專為單一產業」回應低利之惡。但也有人質疑,台灣經濟過去八年成長率在四%左右,利率水準卻是全球倒數第二,合理嗎?

而為了解決國內利率太低的問題,保險業開始海外投資。麥肯錫研究指出,台灣前三大壽險公司海外資產高達三四%,是日本前十大的兩倍,韓國前四大的三倍。「台灣有一大堆其他國家沒有的匯率、信用風險,」倪以理指出,這使得台灣成為金融海嘯重創最深的國家之一。

台灣海外投資花掉的避險成本累計達六百億美元,比台灣保險業整體淨值還高。

「其實,更該重視,為什麼利差損這麼嚴重,台灣還有人願意承接(外商保險公司)?」一位美商投資銀行台灣總經理從另一個面向解讀。

買下明知有利差損的公司,來得到資金挹注,到底對台灣好,還是不好?本土保險公司吞的是毒藥丸?還是大補丸?

為什麼敢買這種保單?

「台灣快成交,那是因為新加坡、香港、韓國,就連大陸都號稱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FRS),台灣算是比較慢的,」安侯建業會計師鍾丹丹說。

對保險業影響最大的IFRS四號,也就是台灣所稱四十號公報。歐盟今年底將訂出更嚴格的標準,兩年後上路。台灣四十號公報,原先預計兩年後上路,現在傳出金管會考慮延後。法令落差,讓本土保險公司敢賭,把歐盟保險公司的保單吃下來,趁機擴張市佔率,甚至換取注資。

以中壽為例,併購伴隨溢價二十一億增資,紓解中壽需增資三十五億的壓力。一位金控總經理說,中壽去年底每股淨值跌破五元。依據證交法,每股淨值跌破五元,如果沒有改善,將被打入全額交割股。

中壽大股東辜家的股票,高比例抵押在銀行,一打入全額交割股,問題很大,所以有時間壓力。金融圈近來謠言頻傳,中信金可能參與中壽增資。中壽官方回應,沒有聽說此事。

購併案宣布後,股價一路下跌的中壽副總經理蔡松青不諱言,買入的保誠的確有利差損。保誠資金成本五%,去年投資收益不到三%,但蔡松青表示,中壽有解決利差損的經驗。透過新契約與投資績效,中壽三年內將資金成本降到四.二%以下,但投資收益率維持在四.五%到五%之間,脫離利差損。

中壽預估,在低利環境下,四到五年內,可以解決保誠利差損。未來中壽有超過一萬人的業務部隊,達到經濟規模,費用成本可以降低,「保誠是認為中壽有能力解決此問題,否則投資怎麼會鎖三年,」蔡松青指出,這個交易前後談了超過四個月,絕不草率。

政大風管系系主任王儷玲認為,目前兩個購併案,中壽與富邦本身還不錯。但金管會要注意,未來是不是有不好的公司,為了增資,去買外商。

監理系統如拼裝車

拼裝車式的保險監理,保險公司長期得增資,增加了吞毒藥丸的誘因。

前保發中心董事長,現任宏泰人壽董事長周國端指出,台灣監理保險公司的RBC是美系,但幾個新會計公報又是歐系,兩個邏輯不同的系統相撞,造成二○○六年起,台灣壽險業淨值劇烈波動。一下年增二千三百億,去年又蒸發四千億,業界全年增資超過一千五百億。去年底,遠雄、國寶、興農、國華、幸福人壽淨值為負。

「淨值如此巨幅變動,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懂保險公司的好壞,」周國端力主,會計公報與RBC脫鉤。金管會應該理順監理邏輯,考慮台灣市場情況,明確訂出國際接軌的時程表。

因為台灣保險公司缺錢,一位前外商保險公司總經理透露,近來已有房地產出身的陸資來台要入主保險公司,「他們是要拿保戶的錢去炒房地產,台灣保險市場再不整頓,會亂上加亂。」

媒體鬧鬨鬨地報導外商撤出的新聞,令許多保戶錯愕,永豐人身保險代理人董事長吳家懷卻看出玄機。這些外商多半還派人留在台灣,下一步,等台灣保險公司都很累了,缺錢,說不定外商又進來了。屆時要求政府彌補利差損破洞,或者削減保戶權益都有可能,因為日本曾發生同樣的歷史。

「台灣人對於外國人太好了,」不只一位本土保險公司經理人不平。

台灣人特別信任外商,讓外商保險公司佔盡優勢。從去年總保費看,前十名大保險公司有四家是外商,市佔率佔三成四,遠高於日本和韓國,包括保誠、ING,在亞洲都是台灣最強。「沒想到,第一個賣就賣台灣,」一位龍頭金控副總經理忿忿。

怎麼讓他們「退場」?

不過,王儷玲認為,台灣保險惡性競爭,透過整併減少家數,對產業來說也是好的。更況且,外商撤出的主發動點,源頭不是台灣。

台灣也應從這次的事件中得到教訓。王儷玲指出,ING安泰二十年前初進台灣,為了打響知名度,選擇銷售高風險的高利率保單,外商不一定就是對的。

外國月亮不一定圓,本土保險公司也有問題,尤其是後段班業者始終能夠賴著不退場,吃定政府不敢讓他們倒。有些保險公司過去幾年發了高報酬的保險商品,吸了不少錢,王儷玲疾呼,保險安定基金的規模,必須擴大,才能讓一些潛在倒閉的保險公司退場。

保險業早期是民族產業,開放後外商湧進,如今好像又退回了原點。

保險一買,買終身,保險公司卻跑了,近千萬保戶成了孤兒,這種落寞的社會成本,難以估計。    

IFRS

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的縮寫,中文翻成國際會計準則。對保險業影響最大的是IFRS四號,台灣稱為「四十號公報」的保險會計公報。

歐盟保險業目前採用的是IFRS四號第一階段,今年底,將公布第二階段標準,兩年後正式實施。屆時,保險業必須以市價來評估保單負債,如果準備金提存不足,就要一次補足。對歐系保險公司而言,台灣大量的利差損是非常大的負擔。

IFRS四號,第二階段遠比第一階段嚴格。首先,第一階段只要求披露,不要求一次補足。其次,計算增提金額時,第一階段,精算師可設定,通常是以保險公司真實投資報酬率來估。第二階段,歐盟已強制,要採無風險、報酬率較低的十年期國債殖利率去估價,但保險公司不可能單買公債,通常會買股票、公司債提高報酬率,因此新規定比較嚴格。

金管會預計在二一一年,採用四十號公報。同年也將與美國同步,決定是否全面採用IFRS。不過,多數保險業者認為,即使採用四十號公報,台灣應該只用到第一階段就好,因為第二階段對台灣保險業太嚴苛。台灣與歐洲保險業的產品結構差很多,歐洲較少終身、長年期保障型壽險,但台灣賣很多,因此歐洲的規定,台灣不見得適用。(陳一姍)

 

文章來源: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