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飾珠寶
原始社會的人,常將獸牙、貝殼、樹實綁飾掛在脖子,當作頸飾來佩掛。佩飾這類的東西,不僅顯現美麗,還包含了對於漁獵的擅長,以及勇敢的象徵。裝飾面積大份量多,是所有飾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因此我們的祖先,不例外的也作此種打扮。
(清康熙 東珠朝珠)
頸飾大略分成項鏈和墜子這兩種,項鏈是圈住脖子的不同長短飾品,墜子是以任何形狀垂掛,吊在胸前的飾物。
頸飾由赤膊裸露的胸前裝飾,漸及開化有了衣物的遮掩之下,一度不再是那麼的醒目。隋唐時期各民族融合交流之後,混戰的五代十國中的幾個國家,位居南方戰事較少,經濟文化得以保持繁盛,反映在裝身具上,前所未見的是脖子上掛著三、四重的珍珠、寶石項鏈。
清代由於當朝者信奉藏傳佛教的喇嘛教,在某個品位之上的男女,規定都得佩掛「朝珠」的項鏈。特別是后妃的「領約」及朝珠,在包裹的像似粽子的服飾外,愈加顯其貴氣。領約系採用金、銀、或銀鍍金鏤花為底座,再鑲以珊瑚、東珠、青金石等寶石。圓形的形狀剛好框住衣領,一來可供裝飾,二來約住領口可禦風寒。
(金鑲珊瑚東珠領約)
朝珠是清代的皇帝后妃,以及代表某等品階的官員,在行禮執事時,必需佩掛的項飾。108顆的珠子質材,依不同的職等,有珊瑚、珍珠、水晶、密蠟、翠玉、瑪瑙、琥珀、土耳其石等串成。一串朝珠分成四段間隔,四顆間隔的大珠稱為「佛頭」左右上下各一,佩掛時前三後一。朝珠左右兩端,又附有三串十顆小的珠子名稱「紀念」男子左二串右一串,女子則與之反相佩掛。背後的佛頭,還貫以「背雲」的寶石珠飾。嚴格的朝珠規矩,以東珠最尊等,重大的朝會時,后妃佩掛三串的朝珠,即正面一串,左右各一串由肩至脅交之於胸前的,是大禮儀的佩掛方武。男子佩掛一串即可。一般的官吏穿著朝服上殿時,右手必需握住朝珠,以防止朝珠互撞出聲,並以制約不當的舉動。
(嵌青金石金約)
一般百姓的項鏈形狀,自古以來,就有以金或銀的細鏈子,相互環接的婦孺用項鏈,以及專為孩童佩掛的項圈。項圈以銀條打造而成,小孩子佩掛之前,照例先到寺廟,稟報神明護佑,拜畢再持項圈於神明爐上繞三圈,然後才給小孩子戴上。以銀圈圈住,邪魔自然不敢侵擾,此種祈求逢凶化吉長命百歲的項圈,又稱「長生圈」。
(清 綠松石朝珠)
墜子的由來,是漢代的長命縷,一種用五色彩繩掛在頸間,或纏在手臂的飾物,演變成「長命鎖」而來。長命鎖即在繩上懸掛著鎖片,片上刻著讖句或吉祥語,用以趨吉避凶,墜子形狀如鎖得名。聽來雖說迷信,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生活涵義,當能力無法支配命運時,信仰即是一種心理治療?以金、銀、精玉為材料,作成鎖狀、蓮花、蝙蝠等圖案的墜飾,都是采其吉祥的形音,充分流露了中國語文的深厚寓義。
相較於其他的珠寶飾物,頸飾珠寶是最普遍,且也名堂最多的一項飾品,沒弄清楚戴用的禮儀,還會鬧笑話呢?記得在臺灣某個地方的寺廟作醮,應邀的官夫人擔任頒獎人,竟把豬公比賽的優勝金牌,逐一的戴在飼主的脖子上,而不是最佳「男豬角」的脖子,引來一場「笑」果很好的頒獎典禮。顛覆的戴法,就不知道豬公嘴巴上面咬的橘子,笑掉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