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17:20:08蔡蟳

煎堆般大的珍珠

  積厚成器隨才器使篇蔡蟳提到,澎湖人在清明節不吃潤餅,倒是吃著一種「大蛤包飯」類似粽子的食物。無獨有偶,台南安平人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食用「煎䭔」(tsian-tui)此樣的東西。

(現代的煎䭔作法,是用糯米磨粉揉成糰,並加入大量的糖不斷揉製,過程中沒加水。等糖釋出水分變成漿,然後加入甜或鹹的配料攪拌,再往薄薄一層油的鍋中,一次一杓勺入鍋中,將兩面翻過來覆過去慢慢地去煎。圖片摘自---黃婉玲的烹飪教室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此習俗據說是鄭成功軍隊自鹿耳門入港佔領赤崁城後兵分多路,一由水路攻一鯤身(今之安平)紅毛城,荷人戰敗閉門堅守。軍將士兵那時沒帶多餘米糧,且當下的五穀已被荷軍盡藏於城內,雖派人四下收購仍不敷食用。為安軍心,再又派兵跟民間徵糧,只得一些豆類和蕃薯簽等,那時剛好適逢端午,既慶光復又是佳日。

 

  無米可綁粽,怎祭五臟廟!只得變通將所得的蕃薯簽打成粉,加糖戳揉成漿,接著把豆子或海邊隨手可得的蚵、蝦,做成「煎䭔」代替粽子。

 

  到了該年底,紅毛投降荷軍被趕出了臺灣。隔年五月初,遇到鄭成功在安平王城逝世,城內外禁火不許燒柴冒煙,大家只好以炭當薪,雖有米能夠縛粽,可是嚴禁煙火,因此連續三年不綁粽都吃煎䭔過節,以誌哀悼。

 

  以後的安平,年年五月初五就併為國姓公歸天的紀念日,家家戶戶食用煎䭔過節,也延習成俗一守三百年。

 

  說到這裡或許仍有人不知道「䭔」到底代表何意?按《廣韻・上平聲・灰・磓》䭔:餅也。《康熙字典・食部・十》䭔:《廣韻》《集韻》𠀤都回切,音磓ㄉㄨㄟ。

 

(芝麻球上的芝麻有時會讓不懂中華料理的洋人納悶,圓球上邊密密麻麻的白芝麻到底這是如何給鑲嵌上去的)

 

  說不定有人會誤認此與南部說的「燒馬蛋」(糋棗tsìnn-tsó、國語的煎堆)是同樣的東西?其實這大謬也!

 

  芝麻球的煎堆,是用一鍋油來炸成蓬鬆的球狀;煎䭔是起油鍋後,在鍋中將它兩面給煎得金黃酥脆,吃起來比蚵兒()煎扎實許多。

 

  前些日家母往生按台灣習俗是不能綁粽子買粽子,禮俗與疫情之下的端午節是簡單過了。到了要火化時,要不要給老母再多帶些首飾,內心確實頗為掙扎!

 

  記得以往曾有老顧客會向我購買珍珠,要讓亡者給在嘴上含著,此多受到「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則不復朽壞,故帝王之家重價購此」的影響。

 

  台灣是有「含嘴銀」的風俗,即在口中塞入銀紙包的『茶米』並對亡靈說:『若有儂問汝會不會喙礁否?汝著愛講袂。』(若有人問你會不會口渴,你要說不會)。另外地區,有所謂「含貝」這樣之習俗。是在口中置珠、玉、米、貝、金於往生者口中的儀式。

 

  這真實的用意是,死者在斷氣後有可能會張開口來,認為嘴巴打開不雅,或傳統習俗說這樣會吃後代子孫,所以將銀紙給對折放入亡者的口中,讓瞻仰往生的人只會見到銀紙。此也賦予一個寓意,能夠富裕後代子孫。可是銀紙放入嘴巴有可能會濕掉,因此,另以硬幣、茶葉等其他的東西為替代。尤其茶葉可以吸收不好味道,能夠除臭。

 

  記得電影《末代皇帝》片頭剛一出來,慈禧在殯天前被塞入一顆諾大顆的黑珍珠,直逼煎堆大小!結果呢?卻遭來盜墓軍閥孫殿英好一頓的折騰。

 

  老母戴著老爸生前蘇聯買的如美戒指,手串佛珠、玉手鐲,叫著幾聲:「媽,火要來了,您要快走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在生一粒塗豆,較贏死後拜豬頭,真後悔沒在老母身前多聽她的話,少違逆她的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