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00:36:19蔡蟳

積厚成器 隨才器使

  故鄉清水的清明節,潤餅絕對是當天主要的餐食,為何要吃這?大家都知道是介子推和晉文公的「寒食節」所衍生而來,細節就不多做說明。

 

  然而用潤餅皮包塗豆粩(thôo-tāu-láu)這樣潤餅不曉得您有無吃過沒

 

(就地取材的大蛤包飯器品不俗。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以前我阿公最喜歡用潤餅皮包塗豆粩,想必一來解饞、二來方便、三來…說實在的他老人家也沒告訴我為何如此,做孫子的只顧著吃、吃、吃,確實真不知道!等到2012有一次往中國大陸祖先的渡台地---福建石獅市蚶江鎮古山村探訪時,赫然發現他們也有這樣的吃法,才解開多年來的謎底。

 

  從渡台祖到祖父歷五代也近200多年了,竟仍保留原鄉潤餅的吃法,真是不可思議!

 

  清明節特別的飲食,澎湖人則有一種吃「大蛤包飯」的習慣,相當有意思。看來好比粽子的大蛤包飯不以粽葉包裹,倒是用潮間帶可抓得的大蛤,將牠給撥開後填入糯米,接著拿繩子綁上再入鍋蒸熟。鹹中帶甜堪稱人間美味,是清明思念先人,最能代表他們過節的在地傳統美食。

 

  等到掃墓完畢,把帶去的「大蛤包飯」祭品當場食用後將貝殼給置於墳上,一來象徵此墳有子孫祭拜得以脫殼改運,二來說是燦亮貝殼有如白銀可供祖先花用,三來…總之,與祖先搭起血脈般之無形橋樑,讓澎湖人可驕傲的說「大蛤包飯」有別於其他食物的香氣及福氣。

 

  此類不需碗盤即可徒手進食的食物,西方人有漢堡、捲餅如此的速食,雖說它們容易攜帶、方便取用,可在之前的繁雜準備絕對少不了,方有後面的簡便啖食配對才完了。東西方速食之共通點是,載體的「器」能做食用或者丟棄,與茹毛飲血未開化的原人有所區別。

 

  日語有句「食を願わば器物(しょくをねがわばうつわもの)的諺語是說要放食物必須要有容器。」另層涵義為「要做事情,必須要有順序。」

 

  積厚成器,隨才器使,拿此來用在珠寶首飾的設計製作,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主石副石、金屬、金工、用途、構思、預算…何為先何為後?何為重何為輕?若以設計,如種樹然,方其根芽(預算、設計、用途),猶未有幹(金工),及其有幹,尚未有枝(金屬),及其有枝,枝而後葉(副石),葉而後花實(主石)養花先養葉,養葉先養枝,養枝先養幹,養幹先養根芽,這樣的解釋是否太過牽強附會了呢吊個書袋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能結合一體最好。

 

  不久前聽到若要做油湯生意,賣早餐總不如賣平民小吃肉圓好,真是這樣嗎?早餐店光看菜單得要230種,準備食材、變換料理方式不若肉圓單純吃了、拿了就走!其實這裡有個最大的差異是「果腹」與「享受」絕對是不同的檔次。

 

(男戴觀音女戴佛,即便再普通的首飾,有著莫名的神力加持有著血脈的感情相連,價格易見,價值難估,客官您說呢)

  台灣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肉圓,你說台中(餡清甜皮粉嫩)的好吃,他說新竹(紅糟肉皮帶勁)的好吃,我說清水(佐料極為繁多)的好吃,總脫離不了從小吃到大的味蕾記憶,同長輩領著晚輩佮喙(kah-tshuì,合胃口)的親情滋味。拿賣早餐與賣肉圓哪個好,進入的基本門檻是無法比較,對吧?

 

  特別的日子得要有特別的味道,同樣,延續親情得以傳承的珠寶首飾,要能也觸及到此算是完滿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