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15:06:05蔡蟳

珍珠成語知多少---薏苡明珠

  「立冬,補冬,補喙空」(Li̍p-tang póo-tang póo tshuì-khang)說的是國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這天為冬季的開始,民間因此藉機進補。那麼,這一兩天您進補了嗎?

 

(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以前在清水,記得阿嬤都會要各家媳婦各自可燉一隻雞,讓家人好好補一補,至於生性節儉的媽媽,甚至叫我們小孩連同燉煮的中藥也不能放過,渣子都得吸允乾淨,一併吞下肚子方可!

 

  大魚大肉不缺的現在,鮮少再要進什麼補了那麼平常不過隨處可買的四神湯即是立冬最應景也最平實的節氣小吃

 

  四神湯原名四臣湯按飲食名家魚夫的考據四臣是由蓮子芡實、淮山、茯苓這四種藥材組成此補脾健胃的漢藥配方具有相互加乘之效用傳說此一味是乾隆皇帝當年下江南,水土不服時調理身體用的侍奉龍體只得稱臣,四臣又有"事成之意食後百病消除既然這般神效閩南語轉音之下也給它加官晉爵,由「臣」變「神」了。

 

  台灣隨處都可吃到的四神湯,內容除前之外,各地、各攤更以改善口味為由,隨意地來刪減或替代食材,像是無素令人俗--薏苡取代茯苓來減少藥膳的味道,好比無葷令人瘦---豬腸替代豬肚符合在地喜好。小小一碗就能使得大家快樂似神仙的銅板美食,不令人膜拜都不行。

 

  薏苡,這又是啥?(拗音:連音的過程中,自然產生轉音稱拗音,例如→什麼,音:ㄕㄜˊㄇㄜ˙→甚;或者閩南語的出來講tshut-lâi-kóng→踹共tshuài-kóng)

 

  有一「薏苡明珠」意思是指,無端受人誹謗蒙受不白之冤的成語,來自於一段歷史故事。

(乍看之下頗似珍珠的薏苡也叫薏米、薏仁。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相傳東漢名將馬援(伏波將軍)領兵到交趾打仗,軍中士卒病者甚多。當地民間有種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過後果然療效顯著。馬援平定交趾凱旋歸來時,也帶回幾車這樣的東西。

 

  誰知馬援死後,朝中有人誣告說他帶回幾車搜刮來的大量珍珠,這一事情,朝野後來認為是一宗冤案,因此把它說是「薏苡之謗」,唐代詩人白居易亦曾寫過「薏苡讒憂馬伏波」如此的詩句。

 

  清朝開澎進士蔡廷蘭道光16(1835)往省城福建參加鄉試落榜,借道金門返鄉遭遇颱風被飄至越南經歷九死一生的他安全返回澎湖寫下海南雜著》這樣珍貴的文章記錄。此書清代時出版過四刷,光緒三年(1877年)北京俄國東正教傳教士譯為俄文,再被法國傳教士轉譯成法文,除外尚有日本、越南、以及最近的美國等多種譯本。為當年全台唯一的一本海外見聞錄,更是清朝時期台灣人著作外國見聞之首。

 

(味甘,性微寒,營養價值非常的高,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被歐洲人譽為「生命健康之禾」最近又被日本列為防癌的食品,薏仁身價大增聽說最近奇缺。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書裡提到:「(二月)十六日,行三里許至鬼門關關側有伏波將軍廟,甚靈異(凡使臣往來,必詣廟進香);廟前皆薏苡(即馬援當時所爾,能勝瘴氣、解水毒,人呼乾坤草;余掇取盈橐)。」、(二月)十七日,抵諒山省城…旦夕兩飯,必燒薏苡湯下之;遠客至此,食性尤乖。」

 

  所謂「薏苡」其實就是形、色與珍珠相若,一般我們說的「薏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