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 15:39:30福哥

永嘉大師證道歌>第一段歌偈:無明實性 即佛性

無明實性 即佛性:

無明與實性的智慧,迷覺一體,一而二,二而一,皆是佛性起作用。

    何謂無明?一念不覺即是。眾生心念容易被境所轉,性德不彰,內在本覺即不能正用,落在識心作用分別,雖言如此,無明裡依然俱足不滅之始覺,依舊運動,自然法性造作,識藏不斷擴張六識、五陰的版圖,換言之, 「識」之不透,「體」則難明,眾生的起心動念,皆藉自身本俱有的圓成實性而運動,然而,因心性不明,則識心障住圓融妙覺的性德,因此有作有為皆覆蓋自身實性,而起無明起了煩惱。

 

大乘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覺,迷了無明的時候叫煩惱,悟了有智慧的時候叫正覺,它是一不是二,這個事情總要知道。諸佛如來在果地,無量智慧;我們現在當凡夫,無量煩惱。迷的念頭一轉過來覺悟了,煩惱立刻就變成智慧 ...

 

煩惱是從無明而起,如室中黑暗來則不見光明,光明來黑暗就走掉了,是同一空間所產生的現象,就是無明(黑暗)與實性(光明)即佛性所產生向度,故煩惱即菩提。

 

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執著境界,對所面臨的環境產生好或壞、有或無等等反應,那就是無明煩惱;如果念頭一轉,下一念離開前念所產生的種種分別、執著、計較,這就是實性的智慧,皆是佛性作用。

 

所謂無明惑迷即是愚,因為愚迷,故不見般若(妙智慧),無般若妙智,故諸般計較、嫉妒、嗔恨、自私、自立等惡行惡念無時不起,是故無明煩惱無盡,這就是凡夫心。然而,一旦後念有實性的般若智慧,知見超越了,就能夠放下,大徹大悟了,這就是佛性起作用,即佛性。

 

六祖説:「凡夫即佛」,這一句話啟示眾生皆俱佛性平等,惟〔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我們能夠一念轉為菩提心就是佛,因為,佛就在我們的念頭當中(我們都有佛性,都是未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