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由品--04求道學法(1)--
第一行由品--
04求道學法(1)--
本文: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能一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解說:
在某一天的時侯,有一顧客購買木柴。並交代我將柴薪送到客棧去。客人收下柴薪。惠能得錢財後。當退出門外時,恰巧見到一位旅客正好在讀誦經典。惠能一聽聞經中之語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我即開通經義,悟出經中之妙理。於是立刻詢問。這位客官您是讀誦哪一部經典。客官說。金剛經。
補述:
老水還潮,達摩祖師把道傳入中原,達摩祖師帶了一本楞枷經及袈裟來到中土傳道,承继法脈傳人。一直到五祖弘忍大師才以金剛經為主要經典,是當時盛行的一本經典。
何以金剛為名?金剛是取金剛石為愈,因金剛石是印度的一種純碳組成的礦物, 金剛石
俗稱"金剛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石的原身,它是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礦物,是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金剛石是目前在地球上發現的眾多天然存在中最堅硬的物質。金剛石的用途非常廣泛,例如:工藝品、工業中的切割工具,意為能斷牢固的煩惱和執著。
金剛經:
出自大般若經第二處第九會五百七十七卷。
金:乃常而不變。
剛:乃堅利能斷。堅,乃則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覺性不壞。利,則照諸法空,破無明障,無微不照。
經:乃徑也,佛所說的經典,乃修行了脫生死輪迴的一條路徑(正法)。
以金剛之堅:喻般若之體。
以金剛之利:喻般若之用。
★大乘金剛經論:「世尊!云何名金剛經?佛言: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恆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聖三賢,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己心地修成,不從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
濟公活佛云:「金剛經,銀剛經,不如和尚的良心經。」這不是老師看輕金剛經,這是彰顯,天命明師指點之殊勝。其實金剛經也在印證良心經的殊勝。良心也可說菩提心,良知般若一也。
金剛經:是頓教法門,乃破相明心,是祖師所闡揚,也是天道弟子必讀之經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連「所」之處都没,何來住心,也無能住的心,因心是幻不實,五蘊皆空。心本無名,心本無物,心本無境,心本無事,心本無心,能所雙泯,真如妙心,體用不二。
能所雙泯
心本無名,假名為心;能生萬法,一切假名。
相互因緣,對待成見;此有彼有,此無彼無。
因生緣死,因死緣生;生死雙離,了脫生死。
心本無物,一念妄動;煩惱菩提,迷悟有殊。
原無愚智,豈有癡慧;心佛眾生,夢幻空花。
若無憎愛,何來順逆;了知此理,何用取捨。
心本無境,境本無心;因心生境,緣境起心。
境無美醜,妄念自分;心無善惡,妄念自別。
心淨土淨,心濁境濁;娑婆極樂,端在此心。
心本無事,事本無心;念起妄執,即成結滯。
心礙其事,事障其心;一處不通,兩樣失功。
事無好壞,心無難易;隨緣盡分,心事兩忘。
心本無心,莫存有物;雖是無我,莫執空想。
觀之無形,覺知萬象;見之無相,妙用恆沙。
離空離有,去凡去聖;一塵莫染,自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