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6 12:03:13福哥

三字經先天解:「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三字經先天解: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三字經前段說「人不學,不知義」,既然要學習(學道),就要把握「為人子,方少時」身為人子的或 師之弟子的,正當年少的時候就要憤起學習。那要如何去學習(學道)呢?入門須「親師友,習禮儀。」親近明師賢友(引保二師),因為他們都是前人,是善知識,都幫助我們認識〝道〞,帶引我們學習禮儀,端正品德和道學,更可以由他們身上學到待人處世進退之道,及應對進退的禮儀,所以要常親近。

雪公云:「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意思是說,在學校要安心求學,心定在功課上,常與老師親近,學老師的一言一行,功課上有疑問也要請教老師,不要和老師疏遠。相同的,在道場中也如此,親師和友,同修進道。親師和友,互相砥礪,並且對合乎道義真理的話,你也要相信,而且勉力去做,這樣德學必定大進。

一個人如果只是在家關起門來讀書,不去請教老師,也不結交朋友,那麼見識一定不廣,閉門造車,在學習效果上不但是事倍功半,還可能會徒勞無功呢!因此求學不可沒有師友來輔助。孔子教我們交朋友要「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修道親師和友,以忠信為主。

引例故事

漢朝的管寧和華歆本來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研究學問。有一天,他們正在讀書時,聽見外面鑼鼓喧天,管寧聽而不聞,仍然用功讀書,而華歆就忍不住跑到外面去看,原來是新官上任正在遊街,華歆流露出很羨慕的表情,管寧見他如此,就用刀子把二人同坐的席子割成兩半,華歆問他何以要如此做?管寧說:「我讀書的目的,是為求明白道理以便修身,而你卻貪戀名利,你和我志不同道不合,不適合做朋友。」華歆說:「我知錯了,讓我們和好如初吧!」又有一次,二人同在田裡鋤地,管寧撿到一塊金子,把它視同泥土一樣丟在一旁不去理會,但華歆就高喊:「金子哪!這是一塊金子哪!」由此可知,他們二人的心志是多麼不同。
從此管寧就決定不再和華歆往來,準備到另一個地方去讀書,臨走前仍然勸華歆,不要太重視這些外在的浮名虛利,但華歆終究不聽,最後當了賊官被殺。而管寧避難到遼東,用仁德教化當地百姓,使得人人和睦相處,大家都非常崇敬愛戴他,遼東地方也儼然成為世外桃源。

如果我們在修辦時,能親近像管寧這樣的人(前賢大德、善知識),必定受益匪淺,因為可以跟著他「學習禮節文禮」,學習禮儀節度,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如果不學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因為不懂禮,處處說錯話、做錯事,惹人討厭。相反的,如果懂得禮節,一言一行合乎節度,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彬彬有道君子,大家樂意和你為友,並且尊敬你,也喜歡學你那謙恭有禮的態度。如果大家都懂禮,就如同禮運大同篇所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自然減去了許多無謂的爭端,不分人我,忠信待人,恕仁愛人,道場將更加和樂,這是習禮儀的好處,進而己立立人促進世界大同,化污世為淨土,這是一貫道之宗旨。

心得分享

大地眾生都是 明明上帝老娘的好兒女,上天給我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幸逢大道普渡,庶民得道,千載難逢的機緣,我們大家應該要更加珍惜此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呢? ...。求道後要落實學習,親師和友,親近引保二師的引導與指導去進道學習,學習超凡入聖之法門;入了聖門首要,要學習禮儀,禮儀是一貫道殊勝與寶貴的內涵,為入門之首學;參班了解道義,天道的應運因緣及道德內涵,然後學習禮節、文禮班的教育,進而獻香拜佛、效法仙佛,自性佛靈明誠明,則仙佛慈悲加靈。以誠心抱守(本心.愿心.真心),實心懺悔修煉,成為文質彬彬有道之君子。

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今天咱們巧逢天道大開普渡,要急早向進,掌握方少時勤精進,才不枉此生,逢此佳期良緣,快快上岸,莫負天恩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