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09:49:06福哥

禪與一貫道-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            慈心園

       既稱「本來面目」,若可言說,即非「本來面目」,但不說 又如何知有個「本來面目」。這句是常使用於禪宗的公案裡 ,所謂,本來面目」係指「 ○ 」這個自性本體。據說由六 祖慧能大師對慧明上座所云: 『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而來,從那時開始就廣泛的被運用,後 來有的禪師又稱之謂「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等說法。藉 父母的因緣成為人形後,將會持有分別妄想種種名相二法相 對,產生我執而遺失本來面目。在父母末生以前並無分別妄 想,斯時無我、無心的狀態謂之「本來面目」,即是吾人本 來的形態,如餓知吃、渴知飲。更往上溯即為天地未分以前 的形態之謂,天地既分已成為二,亦成為二法對待性的事物 ,但是在對立以前指其無極理體不二之處亦稱為「本來面目 」。

       簡言之「本來面目」是指末起心動念之時的形態,佛稱之 謂「一不二」,若起心動念皆是二法對待,即乖法體即非本 來面目。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時無我、他彼 此之心,即是不起分別妄想的自己,謂之「本來面目」。道 元禪師說:「放棄諸緣,萬事不問,不思善惡,勿管一切是 非,停止心意識之運轉,停止念相觀之測量,勿圖成為佛」 的教示。故凡是有分別取捨、增愛、有無、是非等等二法對 待之心,即把自己本來的面目矇蔽住,使其無法放光動地 。在佛道裡又稱「本來面目」為「本地風光」「本分之因地 」等來表現,主要是按照本然毫不摻雜人為造作,指人人本 來現成的,個個圓具的佛心顯露出來的禪語。又有禪師以 「眼橫鼻直」或以「青山綠水」等等形容它,甚至有以「尼 姑是女人做」的稱謂來形容本來面目。儒家亦有「人莫不飲 食」「誰能出不由戶」等等言詞以示本來面目。總上吾人應 觀察日常生活當中,處處之行為去了悟吾人本來面目,如 痛就叫、癢就笑,甚至尿尿、大便,何處不是咱的本來面目 。又如春天一到百花就開,秋天一來樹葉自然地褪色,此皆 是天地造化之本來妙相。因為天地萬物之變化有其自然法則,此為萬物之本來面目。

       當年香嚴參偽山,山曰:聞子於 百丈處,問一答十,舉十答百,此乃子聰明天賦,總是意識 情見,於禪道解脫生死有何相干。吾今問你:「父母未生時 試道一句看?」香嚴承問,不知所對,歸寮檢得平日所著所 得之禪語無一可以酬對。一日芟草棄石擊竹有聲,忽而大悟 曰:「也大奇,也大奇,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 古路,不墮悄然機。」此指其所了悟本來面目,不假修持又 說不得。咱眾生好學、好知本不是壞事,但若執著所知所學 ,則難了俉本來面目。長沙岑禪師有偈曰:「學道之人不 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痴人喚做本來人 。」當時岑禪師當機舉喚竺尚書名,而竺應諾。岑曰:「這 個是尚書本命嗎?」竺曰:「本命元辰,也不離只對時,而 別有第二主人也。」岑曰:「非。」竺曰:「莫不是不只對 時是嗎?」如是見解皆是識神分別,非本來人也。

       偈曰:若存面目非本來,

                  本來面目無面目。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不思善、不思惡,是應緣念頭初動,那不起「分別」之時,那時純為天理自然之貌,存此心為良心。如孩提赤子之心,日常之間常存誠抱守,那個是你的自家佛,不可言,也不可用世間的文字和物像去形容,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人飲水泠暖自知,自體、自會、自証。

平等是道場,那時為正等、正覺,你的菩提自性。

師尊傳你古合同,你同了嗎?起心動念合天理良心了嗎?早午晚献香常省察己過?格心物,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上一篇:吾道一以貫之

下一篇:輪迴種子(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