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1 20:44:20福哥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 九 用兵章


《道德經》心得六十九 用兵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起)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承)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轉)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合)

此章老子悲,借兵戰之用兵正道,言兩國交兵雖未分出勝負,而存有仁心者「不樂殺人」,亦不輕敵,為天人之所共助,可以決其必勝,此即老子的「配天德論」。仙道云:隨天機之舒動,任陰陽運行之無為無私,不待造作而為道。以借兵以喻修德,言道無用心處,無著意處。

讀經心得: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古代善用兵者,有句名言:「我不敢為造事之主,而願為應敵之客,更不敢有意於爭,而願處讓人而無意於爭」,「我不敢主動的挑起戰端以兵伐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形下,被動的發兵應戰,在作戰的時候,我不敢逞強爭勝推進一寸,而寧願不爭謙讓退後一尺」。意思是主要乃是借用兵之道,證明以逸待勞,以退為進之理,懷仁德天心。自己縱有充實的力量,也不可輕敵好戰好殺。

主、客為對比詞,一為主動,另一為被動。當要採取主動攻擊時,需要有更多的準備,以應付不時之需;反之,在被動應戰時,已然瞭解當地情勢,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一仁將為了戰爭是不得已,故須有謙退哀慈之心,雖有行陣,但好像沒有行陣,沒有殺伐之態。不敢逞強,雖有臂膀,有戰力,但擧臂的時候好像沒有臂膀可擧,有武力,而不展示殺伐之意。用兵時不得已用兵,手上雖有兵器,像是無兵器,沒有敵人可使我們用兵器似的,因有仁德不忍用兵。雖有敵人仍是不欺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大的禍害禍殃,就沒有比逞強輕敵再大了,因為逞強及輕敵者每每自矜自炫,知進不知退,不知天時、地利、人和,未探虛實、強弱,舉兵妄動,而爭相殘害生靈,如此必然喪失了老子「慈、儉、讓」三寶,其後果自然不堪設想。所以一位仁將,時時懷著一顆哀慈不爭的心,以止戰。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又當兩國交兵,而碰上勢均力敵無法分出勝負時,往往到最後是由擁有慈憫之仁心者,得到最後真正的勝利。

心得結論

此章老子悲,借兵戰之用兵正道,為老子的兵學觀,實則為老子借兵以言道德,言兩國交兵雖未分出勝負,而存有仁心者「不樂殺人」,亦不輕敵,為天人之所共助,可以決其必勝,此即老子的「配天德論」。仙道云:隨天機之舒動,任陰陽運行之無為無私,不待造作而為道。以借兵以喻修德,言道「無用心處,無著意處」。若把本章要旨用之於個人的「進德修業」功夫上,本章之所謂「敵」,除了文字面之含意以外,還可以移作凡是〝動心之慾〞,和〝伐性之斧〞看,因一切名利、財貨、聲色、犬馬以及嗜好逸樂等,這些凡為六根之所慾者,都可以搖憾心神和覆蔽自性,因之便都會被視作敵人,所以便不可輕敵,故世人有很多沈淪慾海醉生夢死,他們當初就是過於輕敵所致,「輕敵幾喪吾寶(慈、儉、讓)」,因之人生之真寶(天理良心)就這樣被敵人吞化了。

主者主動,主動必須用心著意。客者被動,俗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清而明,故能知進退之機。

喻修道在自身上,說雖俱道德學問,也當斂華務實不可炫耀一樣。不敢為主。主者,用心著意是也。客者,暫居於身的真我也。而為客之「真我」清靜無為,與人對待,不敢於進於前而退居於後,謂之讓。讓者能容,唯見空性者能容,方能降伏邪心妄意於無形。天人交戰,天理良心,不敢為主動用心著意,而為客被動守靜。生生(主動)與守靜(被動)“生生”是《周易》的精神,“守靜”則是《老子》的宗旨,二者概念上有別,但又存在著內在的聯繫,承載和體現這一聯繫最恰當的形式,就是人的性與命。

天人交戰之時,有道之人常保守中和之氣,天地性命位焉,萬物育焉,在惟精惟一,常處中和之體用,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以無為而為,勇為而無住,執用而不見其法,執無為之兵:雖天理勝於人欲,我以柔制之,不輕心而謹言慎行之。

用於修道,我若以「意」迎之,以「心」取之,是我輕敵也,輕於人欲也,禍莫大於輕敵,輕敵者,如此必然喪失了老子「慈、儉、讓」三寶,其後果自然不堪設想,因必失其真道,修道之人應誠心抱守,不失清靜之樸;若真神失用,大道失矣。

當天人交戰,天理與人欲抗兵相若時,勢均力敵無法分出勝負時,這個時候以明理為要,有了妙智慧,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放鬆一口氣,放下自在,理明則無明能勝,以天理用兵無他,中和之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