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第六十八 不爭章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八不爭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本章延續以慈心為源,再強調用不爭的態度,修己度人,轉化因緣,故能立配天之德。善於行道治世者,必以道啟之,以德化之。老子以用兵、戰略、戰術、用人的運作為例子,來繼續解說道的德用:“慈故能勇” 及“不爭之德”。這種精進和讓的任運自然,無招之招,方為武術最高招。為而無為,不爭而爭,乃是修辦的至善境界。如此德行才堪稱配天,更是自古以來修辦的極至境界。也影射道心戰贏私慾,這也是無爭之爭。
讀經心得:
善為士者不武:
善於治理士卒的,不表現勇武,故曰:善為士者,不但不會耀武揚威,視為不得已而戰,戰時是用智慧取勝,不用武力取勝,故稱善為士者,斂其威而使人不見其威,藏其勇而使人不知其勇。修道人亦是要如此,欲服於人,不用強制、勉強、壓迫於人,使損人不利己。要以德服人,以德報怨,以平等心用事,才是賢人。不要以英雄主義的作為,這樣會破壞道場的和謁。
善戰者,不怒:
善於戰勝敵軍者,不必與敵人交鋒,善戰者不怒。“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善於指揮作戰的將才,不因怒而妄動。善戰者應崙始終保持冷靜,不為情緒左右,其疾如風,不動如山。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剛,寬忍、謙遜、大氣量、堅定。功高不自倨,德高不自顯,位高不自私。怒不讓頭腦失去理智,情緒變得衝動,思路變得偏狹。一時的意氣只會葬送國家的精銳。能不能打?應該怎麼打?只有冷靜的大腦才能在錯綜複雜的戰場訊息中找出正確的應對方案。
善勝敵者不與:
善勝者不與敵人直接抗爭,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因無爭奪之心,故能勝彼之爭,因此,天下莫能與之爭。恆以智取勝,不徒刀劍相迎也。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是順應自然,無功用道,不爭而爭。百戰百勝,非勝之勝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勝之勝者也。兵不血刃而取得勝利才是真正的統帥。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用人者、舉賢用才。禮賢下士也,不自高其智,不自誇其能,能以謙待人,而居於下,容納諫言,移樽就教以能問於不能,以賢問於愚,把自己置於所要用的人之下,言語謙虛,以平等和尊敬對方的態度談話,不要盛氣淩人。“以其身後之”,耐心地聽取對方意見及構想,如此好的人才,才肯效於我所用。如三國時劉備三請孔明。周朝時周文王親請薑子牙,為薑子牙拖車八百多步,造成日後周朝八百多年之基業。
是謂不爭之德: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皆是不爭之德,有此涵養之德而不與人爭,所以天下人也沒有人與之爭了。“不争之德”的核心内容在於“處下”、“守柔”。不争要有洞察了宇宙和人性最根本的法则的智慧。不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益萬物眾生。為了避免無谓之争,可以處眾人之所惡,知其榮而守其辱,可以知其白而守其黑。 不争的實質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以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為不與人爭的要方。
是謂用人之力:
這就是說明在上者應當如何用人。“用人”指發掘及任用遵循道之德的人材。以其善能是在「為之下」,不驕不泰,上下一心,所以群眾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勞。用人若不肯處下,而高高在上的玩權弄勢,那麼眾人的心不服,這時想借人為他效勞是絕不可能的事。反之,不驕不泰,謙沖有禮,禮賢下士為下面服務,為下面負責,為下面謀福利,那下面的人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是以人能保有「不爭之德」和「為之下」時,其所作所為,就這就是用人是最高的治國方略。如此眾人之力來辦事則無不克,無功不奏了,這就和天地之道相配合,也就通達了天地生化之極理,符合自然規律、法則,這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聖業。
心得結論
善修道士者。修德於身。其才惟以經綸治天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用強制、武力霸道。他在施行道務,修辦方略中,思慮周詳、縱横捭闔。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有如張良、諸葛一樣。“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湮滅”。
修道之人,不可人心用事,當天人交戰時,必須保操不怒而威的浩然正氣,天理良心。善修行者不怒,“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保守重靜的道心,去缷制輕躁的人心。不為情緒左右,其疾如風,不動如山。肚量大如海,意志堅如剛,寬忍、謙遜、大氣量、堅定。功高不自倨,德高不自顯,位高不自私。當怒時不讓頭腦失去理智,情緒變得衝動,思路變得偏狹斷送道念;在修辦的過程中找出正確的修辦方針。
當人心私欲一起,天理昭彰良心用事,善勝敵者(人心私欲)不與,不與其抗爭,只要理明,如光明至黑暗不去而自去,莫與其爭。恆以妙智慧取勝。是順應自然,無功用道,不爭而爭,天理戰勝人慾。
因天地生萬物,長養萬物亦是不爭,才能自然而然,無為而為之。
因為天道不爭,萬物自化,聖人不爭萬民自順之理,由此更能引申出能自弱者,乃能成其強;能止忿者乃能全其勇;能自晦者乃能善其用;能處下者乃能順其眾;如依此道用於道場則道場無不宏展,如能用於修身齊家治平時,則修己治人亦無不通達了。
善修辦者,以「不武、不怒、不與」之道,用之於正心誠意以修身,就是自斂浮華,韜光養晦,無形中培出「不爭之德」,久而久之亦自知其不爭之妙了,方能善用於人才,發掘及任用遵循道德的人材。因以其善能是在「為之下」,不驕不泰,上下一心,所以群眾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勞。用人若不肯處下,而高高在上的玩權弄勢,那麼眾人的心不服,這時想借人為他效勞是絕不可能的事。反之,不驕不泰,謙沖有禮,禮賢下士為下面服務,為下面負責,為下面謀福利,那下面的人也就很願意為他效力。
修辦若亦無爭,這不爭之德,雖不可能若天地之長久,但已與天地合一,性命全献,故不爭之理實,可配天,合乎天理,大道聖業無不備矣,臻於至道,止於至善矣!。
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七 三寶章
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 九 用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