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5 10:57:34福哥

論語-學而-第十六章

 

《論語》-學而-第十六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論語心得

這章是孔子教人充實自己的學問道德,以求有知人之明,而不求別人知道自己。此章是學而篇的總結,與第一章學而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做互相呼應之。也是修道的君子,應如中庸的末段一樣,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孔再度強調修道的君子,要敞開心胸,自在、自如、自得,不必憂患別人不知我的才能,修辦做了多少功德!要憂慮的是自己沒有去了解道親的需求,而去了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是憂慮的意思,「不己知」就是「不知己」,是憂慮本身的修學,品性,是有否合乎道德,在格致誠正的內聖功及修齊治平的外王德,是否臻於至善。學而篇首章「人不知而不慍」,自己有學問才能,別人不知道,無法施展利益大眾,君子能體認天命使然,不生氣也不發牢騷。

「患不知人也」,別人能不能了解自己的才德,君子不怎麼憂愁,君子憂慮是不知眾生在學道、修道中,有什麼須要我去幫助,去了愿的。

此篇提及要「患不知人也」,要憂慮不知道別人、不瞭解別人,這也可引申為:要求人家對你如何,必須要求自己先如何,也就是胡適所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哉!」付出與回饋是平衡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是為無為,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須菩提」,佛再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啊!「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為什麼叫你行布施,而不執著六塵呢?因為你是要發心做菩薩,菩薩則應當「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即是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也就是於一切法皆不住於相。

心得結論

末後一章,這個也要重視之。凡是經典的第一章及最後一章一頭一尾,這都是很重要的。你看,末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章跟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樣的意思。求學、求道,何必要別人知道我的才能及能力呢?人家不知道我,還生什麼氣呢?有什麼不平的呢?學道修辦就是要學一個平等心。心不平,那個路就走偏差了。

《華嚴經》裡面首先就是講的平等心、直心,十住菩薩修直心,十行菩薩修深心,就是清淨心,十回向菩薩修大悲心,大慈大悲。可見得平等心是修道基礎,首先就要修平等行。孔老夫子第一章裡面所講的:「人不知,而不慍」,就是平等心。心不起散亂,必入定境,妙慧方顯。

像諸葛亮真有本事、真有能力,隱居在隴中,誰請他出去,他都不為,他也不想讓人知道。可是他的好朋友給他宣揚!畢竟是在這些公卿大臣裡面有了聲名,還得劉備去三顧茅廬,看到人家真正是熱忱,這樣誠心誠意來禮請才答應他。他不是一個好名好利、求名求利的人。

《六祖壇經》後面,六祖也示現這個榜樣。他老人家在曹溪弘法,朝庭知道他了,也是神秀大師的推薦,皇帝下詔書,派了使臣去迎接他。而他稱自己年歲老了,身體不好,不奉召。這也是做一個榜樣給後世人看,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是本分,並不全是清高,而是修行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