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2 20:19:19福哥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一居下章


《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一居下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起)
  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承)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轉)
  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合)

讀經心得:

這章是講老子強調謙恭卑下的可貴,認為"各得其所欲"的穩定國際秩序是"大者宜為下"。如大國欲保天下,小國欲保其國,皆以為下為主,因為若能虛懷若谷,以謙下為處事基本時,則無事不成,無德不立,事實上證明列國相處,應以德服人,而不宜以武力服人,以柔勝人而不宜以強勝人,試看水的下流,處於卑下與人無爭,一切的水皆來相會,豈不是謙德就為眾望所歸最好的實例嗎?以堆壘物體而言,重大者處下,輕小者處上則安穩,輕小者處下,重大者處上則不安穩。從穩定角度衡量,下勢是優勢:處下的系統對應於更深的穩態勢窪,因而更穩定〈靜〉;處上的系統對應於較淺的穩態勢窪,因而較不穩定。不穩態者相對被動,穩態者相對自主。老子說:大者更應該謙卑而處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國和小國之間相處之道要這樣的,大國者要像江海,就是位居於下游,所以才可廣納百川,而成為江海;大國要應該效法江海,謙卑處下,虛心處事,這樣百姓自會歸服之,大國如能去高就下,以謙下之道交往一切小國,一切小國自然會感服而交歸之。牝:畜母也,為雌性,為靜,又引伸為溪谷,為萬物休養生息的所在。

為雌性,主陰為靜;牡:雄性,主陽為動。常能守靜終能勝過那躁動貪得無厭的雄性動物,畢竟靜為本,動只是現象罷了,例如大國如能以雌母自居,安靜勿躁以待眾子來歸,眾子一定會環繞在她的周圍,而與她合成一體,如論語:為政譬如北辰,眾星拱之。因為雌為安靜,安靜休養生息,所以應該表現得卑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也因如此大國當知謙下之理,自居小國之下,則小國自然心悅誠服的歸順於他,依附之。而小國若知謙下,則大國必然相容,信任並平等待之,亦必時時保護之,像這樣以謙下自處,以取人之歸服,或取得大國的信任與保護。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國與國交往有道義與現實利益,大國只不過靠謙德來兼善小國,小國則以謙德來入事大國,一是以善利小國為懷,一是以歸服大國為念。所以小國或用謙卑處下來接收資源,或用謙卑處下來尋求庇護;大國不過是想要兼併畜養人,小國不過是想要進入事奉,以尋求庇護。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大國小國的國王互訪,必有官方的文告天下、和平共處,因此,大國事小國必有所容,非容無以成其大,小國事大國必有所忍,非忍無以濟其事,兩國各有其所欲,想要的,而大國者更應該謙卑處下為要。

心得結論

所謂道在低處(下流),修行不是常說「溪水的淺處有聲,深處則無聲。」一個有智慧、懂得謙下包容的人,不會自誇自己才華多好、品德有多高;而是時時以慈悲、歡喜的胸懷,去善解眾生。心經云:「行深。」道在低處藏,在謙下中成就佛道。禪宗云:「學種一棵樹,要把根紮穩,修行人要再深入(謙下)一點才能入道。」與大眾相交往時要學習牝:畜母也,為雌性 ,為靜,常能守靜,終能勝過那躁動貪得無厭的雄性動物,畢竟靜為本,安靜勿躁以靜謙下待眾子來歸,眾子一定會環繞在她的周圍,而與她合成一體,如論語的《為政篇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所以前人領事者,能以謙下及包容心來對待下屬人才道親,則後學人才、自然心悅誠服的順服敬仰於他,而依附之。而為後學的人才若能謙下,前人領事者必然相容,信任你,並以平等待之,亦必時時照顧你,提拔你,像這樣以謙下自處,以取的信任,或取得前人點傳師的信任與保護。在道場中有尊有卑,有上有下,後學受到前人的愛護成全,而得以了願,前人愛護保護後學,則後學仰德而敬之,去盡責把道場的工作做好做圓滿。前人後各有所須,道場為上者,尤其更須要謙卑處下為要,因上者為綱領,有容乃大,廣納百川。

為上者,前輩們每每告誡我們「傲骨不可無(志向),傲氣不可有(驕傲)」。此章首倡「居下流」,因水向下流為其必然性,泉水便愈流愈多,如果一味喜愛居上,不但水流不就,而且更逐漸減少原來之水量,道親人才會越來越少。居上有德,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