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1 15:24:51

專業經理人向外商說「不」

作者:張彥文

以往,台灣最優秀的人才,都嚮往進入外商企業工作。

外商對薪資福利和人才培育的投資,讓本國公司難望其項背;但曾幾何時,外商的光環不再,專業經理人的前途也混沌不明。

六十四年次的余俊宏,1999年服完兵役之後,就進入瑞典商易利信(Ericsson)工作。後來易利信將手機部門賣給新力(Sony)後,他順理成章成了新力易利信(SonyEricsson)的一員。六年下來,現在已經是個中級主管了。

「其實當初沒想說一定要進外商工作,」余俊宏笑著說,只是當初在應徵的時候,一份工作居然要花上兩個月的時間,通過四、五關的考驗。他想,這麼難搞的公司,背後一定有很好的訓練及制度,「讓人感覺未來應該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

頂著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的學歷,在外商的路走到現在也算順遂。但是余俊宏對自己在新力易利信的下一步,竟充滿了不確定與茫然。這六年多以來的外商職業生涯,其實是點滴在心頭。

外商退燒「銷售員」有責無權

「外面的人看我們外商是大公司,但其實我們影響力還是有限,」余俊宏搖頭說道,以新力易利信台灣分公司來說,負責的只有手機的販售和行銷,視野、格局既不寬廣,也不前瞻。而跨國企業的產品,不但規格無法改變,母公司通常都已有主要的銷售策略,甚至連廣告都是在台灣以外的地區拍攝。

更令他憂慮的,是這幾年來台灣分公司的位階一直在下降,人數也從三、四十人減少到現在的十多人。

組織扁平化,加上公司的流動性不高,不禁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未來在這裡,還能有什麼發展?

「職場上的價值,在於你服務的對象有多少,」正在檢視人生第一份成績單的余俊宏覺得,以同樣擔任產品經理來說,他的同學在華碩、明基的影響力,是從上游設計開始的整條產品線,一直到後端的銷售策略,管轄區域遍及亞太甚至全世界,「但我們的工作就是maintain business(維持銷售),」幾年下來,雖然薪水增加了,但是職掌的內容並沒有改變。

目前余俊宏已經向新力易利信提出辭呈,面對未來的不安定感,他決定離開。

本土當紅第一線參與品牌

而目前在明基擔任管理師的吳斯傑,和余俊宏就形成鮮明的對比。

去年剛在英國取得碩士學位的吳斯傑,在花旗、匯豐、奇異和明基四個錄取機會當中,選擇了唯一的本土公司。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來很「工程師性格」,骨子裡卻有著不甘安定的靈魂。

「我上班第一天才知道薪水多少,在應徵的時候我問都沒問,因為不管給我多少,我都肯幹,」看起來仍未脫初入社會青澀模樣的吳斯傑,一提到工作,熱情全寫在臉上,話匣子也打開了。

「台灣企業有什麼不好?從產品的規劃、誕生、銷售,我可以全程參與,就像自己的baby……,」吳斯傑認為,品牌事業做的是全球運籌,可以接觸到經營企業的全部領域,像這種成就感,比去外商更有價值。

進入明基之後,更讓吳斯傑興奮的是,可以到世界各地和不同國家的人接觸。「我們內部溝通文件,規定要用英文,任何場合只要有一個不會說中文的人在場,全部的人都要說英文,」這讓當初毫不考慮就進來的他感覺到,原來世界這麼大!

談到未來的目標,吳斯傑希望五年後自己可以領導一個團隊;十年後能夠整合好幾條不同產品線的工作。

「如果台灣能夠打出像三星(SAMSUNG)、樂金(LG)這樣的國際品牌,我會感到非常驕傲,」展現他對品牌、對本土企業的熱情。

大陸磁吸外商邊緣化台灣

為什麼這二個年輕人,對前途的感受有這麼大的差別?曾經是所有最優秀人才,擠破頭想進去服務的外商公司,那些令人稱羨的薪資福利,教育訓練和人才培訓制度,是否魅力不再?

許多曾任或現任外商企業的高階經理人,不約而同地指出,隨著大陸崛起,台灣被邊緣化,已使台灣外商公司的魅力快速遞減,而且功能、格局愈做愈小。

地區分公司有責無權,常讓他們感到有志難伸。

「跨國公司本來就沒有真正的CEO(執行長)!」離開惠普(HP)顧客服務事業部總經理、現在擔任威寶電信總經理的王柏堂指出,每年總公司利潤多少,根本無從得知。一旦年度計畫頒訂下來,台灣這個市場的比例就確定了。「平常我們也見不到大老闆,但他的薪水比例,卻是我們負責,」王柏堂露出苦笑地說。

所以當威寶電信找上王柏堂,即使跳槽本土企業並非他原先的生涯規劃,在和董事長許勝雄談了四十分鐘後,王柏堂決定接受這個挑戰。因為在外商奮鬥十多年,王柏堂終於有機會擔任一家企業「真正的」CEO,而且是自草創時期投入,王柏堂認為是個難得的機會。

「台灣分公司只有往前衝的義務,沒有回頭要資源的權利,」曾在飛利浦任職七年、現任104人力銀行總經理的阮劍安,更是一針見血點出外商公司專業經理人的困境。


沒有實權就像高階打工仔

阮劍安認為,像羅益強這種一步步被拔擢,能夠以華人身分出任飛利浦全球副總裁的例子,即使不是空前絕後,也可說是萬中無一。

一般的專業經理人,能做到地區分公司總經理已屬難得。但即使如此,仍然沒有實權,可能仍需隸屬大中華區,再上去可能還有亞太區的主管,「大家都是打工仔,低階打工仔向高階打工仔報告,而不是直接面對總裁,」阮劍安的口吻雖然輕鬆,卻道盡了外商專業經理人的無奈。

所以當2000年,阮劍安和之前的老長官,也就是104創辦人楊基寬接觸後,就自願砍一半的薪水,投入當時自己都不確定有沒有未來的這份工作。

壓力大不大呢?
「還好啦,倒是以我一個完全不懂人力銀行運作的人,一進來頭銜就掛協理,反而是老闆的壓力比較大吧」阮劍安笑著說。

雖然掛的是協理,阮劍安當時手底下可是一個人都沒有。

時至今日,他的團隊已經超過兩百人,業務量成長了五倍,「我只想證明我除了賣電腦,還可以做不同的事,」阮劍安說,從不帶一兵一卒的一人單位開始,到現在領導工程、行銷、業務、客服的完整組織,這種成就感是在外商企業所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