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8 23:18:34Sean Wang

本週隨堂問題:你所認識的本省人與外省人

1.請問同學覺得本省人與外省人有何不同的特質?
2.你是否能透過歷史來說明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3.又請說說你自己是否符合這些特質?
這討論串能夠撐到現在嗎 2017-06-29 04:25:53

至於說我個人的話,雖然在桃竹苗出生,但很小就跟父母來台北生活,基本上算台北人。但父母親是成年以後才來台北,在核心家庭、都市生活的當下背景,有時候他們在家中跟我灌輸的觀念坦白說在台北有點格格不入,必經他們的性格已經先成形了。然後,還有一些特殊的固執與顧慮,會逼使我跟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比方說會對年輕人的流行事物極端嗤之以鼻等等,可能是擔心我從小養成奢侈的習性吧,雖然現在開明許多了,但如果我不是稍微叛逆爭取的話,可能現在還差不多。

這討論串能夠撐到現在嗎 2017-06-29 03:59:13

我以上講的比較是指二戰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X世代及比較老的Y世代的跡象,其中二戰世代是直接的族群差異,姑且不談。而我講的構成家庭影響差異的現象最突現的是在戰後嬰兒潮的本省外省子弟身上,然後X世代與Y世代則差異性慢慢遞減,8年級生以後基本上看不太出來省籍差異了。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對於X世代、Y世代的朋友,要從方言、口音甚至政治傾向等特徵來辨別省籍是很困難的,但如果稍微深交,從家庭觀念、生涯規劃等態度去觀察,到最後瞭解其家庭,多少還是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這討論串能夠撐到現在嗎 2017-06-29 03:49:04

1‧本省客家人。

2‧以我對於我所認識的本省、外省朋友以及公眾人物來觀察,我認為家庭觀念及原生家庭影響力有顯著差異,而這跟雙方(姑且大區分為台灣漢族居民的本省及外省兩類,原住民先不討論)的歷史記憶也有關係。首先,台灣雖然屢經不同政權易手,但若從「真正」奠基台灣漢族社會的時間點為起始(清代中葉已降),本省社會的傳承及穩定並沒有受到太多戰亂的衝擊,因此,本省人的家族淵源比較可能延續到近現代;外省人在清末民初以來,屢經革命、軍閥割據、五四運動、抗戰、國共內戰等等動亂,基本上大陸地區的狀況是相當動盪的,最後跟隨國府來台的這批外省人,大部都是隻身來台或是僅不完整的核心家庭成員為單位,因此,雙方所造就的家庭觀念及影響就有差異。

3‧本省家庭成長的孩子,會感受到較強的長輩及親友的影響力,在生涯規劃(如求學、就業與婚姻)上比較容易(或必須)兼顧(甚至顧忌)家庭成員的主觀上的情感與觀感,自主性較低;反之,外省子弟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經戰後幾十年的發展,本省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似乎比較具有「世襲性」,除非是家庭有條件發揮極大助力,不然大多數比較平庸;外省人即便不是社會金字塔頂端,絕大多數都有向上流動的發展跡象,而構成了較多的中產階級,在各行各業扮演佼佼者的比例會略高於整體族群在台灣人口的比例。

4‧很多事情是一體兩面,家庭的傳統包袱小,是因為戰亂的關係,所以外省人的求生本能比較強,反映在求學、就業的表現上,也比較不會拘泥一些在理性上並無助益的「固執」(反觀本省家庭的長輩就有許多這種現象),但也會產生一種比較「虛無主義」的價值觀,比方說大部分的外省人的政治傾向以及對共產黨的態度其實就跟這點有關,以及他們對於家庭穩定的堅持也比較淡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