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3-13 21:47:362books

何苦一等十八年?

中國作家哈金的長篇小說「等待」,是個挺有意思的故事。看完之後,我直覺有兩個感想:

一、如果改變一個人比國家建設還困難,那麼了解自己,相信也快容易不到那兒去。

二、為什麼總得花上十八年來等...而又能等到哪些東西?

小說中的男主角孔林,花了十八年的時間,等到妻子淑惠同意和他離婚,十八年來,他每年從縣城回到鄉村,只希望獲得法院的批准。孔林的新歡,吳曼娜,同樣地也花了十八年,等到那麼一天和孔林得以名正言順。

各個角色原先的性格,參雜十八年的時間所改變的內、外在因素,讓整個故事活絡生動了起來。作者比較精采的安排在於孔林和這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元配髮妻淑惠幾近愚忠的傳統婦德,情人吳曼娜死守的忠貞堅持,加上孔林溫吞稍顯懦弱的個性,讓這段關係經過十八年,才有個初步的解決。

然而,等了十八年,孔林等到的是一段連自己都不確定的感情,回過頭來,他想起自己,其實自己從未真真切切愛過一個女人。

如此的自覺,花了十八年。十八年來,孔林等著離婚,淑惠等著丈夫回頭,吳曼娜等著結婚...他們是否想過耗費了十八年的歲月,等到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

我不禁想起另一個苦守十八年的王寶釧,我猜她八成沒想到,當她苦守寒窯時,薛平貴正樂著當駙馬爺。當然,故事不會交代他倆相聚後,是否也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寶釧的自覺自然也就無從探知。

只是,這樣串起來「十八年」便成為一個等待的最高指導時間點,起碼,王寶釧得了個忠貞烈女的名聲,而淑惠也讓孔林在故事的結尾心生悔意,說難聽點,吳曼娜的氣可能還熬不過淑惠氣長。(故事結尾吳曼娜活不了多久)

想想,這樣的等待,多少有些許無奈與荒謬。如果人生還有許多機會可以選擇,那麼何苦一等十八年?

王寶釧、淑惠、吳曼娜,與之相比,我現今一介女子,顯得毫無耐心。

貓館長於廣州 2001.3.13

上一篇:一生的牽掛

下一篇:異鄉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