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31 20:57:29台長

臺灣的日本經驗 與 日本的臺灣經驗

剛剛放下楊碧川先生所寫的《白團物語》一書,內容是敘述蔣介石與共產黨大戰慘敗之際,逐漸明白本身部隊不堪一戰的現實面。蔣介石在二戰與冷戰之間的複雜國際環境下,找來一些前日本軍人作為訓練教官,以改善手中殘軍體質;而為避免國際的干涉,這些日本的前軍人披上了白團的外表為偽裝。他們的工作包括重建軍官的基本學能、實兵演習籌畫、建立軍事教育制度、對共軍攻防的戰術擬定、以及軍事動員制度的建立等等。

作者在書末評論白團,認為他們的存在與工作對蔣介石在臺灣的極權統治有加強的作用;也許白團成員自身沒有想到這一點,但實質已對臺灣人造成深重而長期的傷害。白團成員的心中,或許只摻雜著對蔣介石不殺之恩的報答,以及戰後學能無從發揮、謀生不易等等的現實面吧。

二戰後的臺灣,從目前的諸般史料看來,最開始雖然歡迎所謂的「祖國」,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發現中國的真實面,極權、貪腐、無能、歧視,以及捲入中國內戰後所帶來的徵兵與經濟災難。或許是這樣子開始增加對日本正面的懷念吧。在鍾逸人先生的《辛酸六十年》中,臺灣的抗暴軍二七部隊,放出有戰後藏匿臺灣的日本兵加入的消息以壯聲勢。王育德先生的《臺灣 苦悶的歷史》,也提及部分臺灣人,有期待日本援助極權統治下的臺灣的想法。但戰後的日本,卻看似對臺灣幾乎少有聞問。這點質疑是經常看到在各處出現的。

「白團」的作為,像是只看到中日戰爭史的一面,沒有對臺灣的關心。我在想,他們曾與臺灣或臺灣人有淵源嗎?沒有在書中看到這方面的資料。如果有話,以作者的臺灣人身分、以及曾經訪問部份成員的著作過程來說,應該是會發現並提出來的。由這一點我忽然想到,在那個年代裡,幾乎整個臺灣和大部分臺灣人都有接觸日本的經驗,甚至老一輩的人都能通日語,但日本人中和臺灣有接觸淵源的卻有多少比例?本書中提及二戰甫結束之際,日本有約兩百萬的官兵和僑民在中國境內,而另處資料提及日本時代的末期,在臺灣的日本人口約為四十萬。即使一邊主要是短期佔領區,一邊是長期統治地,接觸深度自然不同,但若再加上韓國、滿州、太平洋島、南洋等的部分,或許可粗略想像出在整體日本的近代史經驗中,臺灣究竟佔了多少份量了。

二戰已經結束了六十年,視擁有會說日語的長輩為理所當然的童年已經模糊了;如司馬遼太郎筆下,會讓日本遊人感到方便與親切的人文環境也老去了。在亞洲與太平洋的交界的臺灣,和平已久,極權已脫,今後如何生活與自處?需要有自己為自己而作的思考!
素素 2009-03-06 21:30:25

哇! 管仁健先生留言耶... XD
這學期有念”編輯道”是管仁健先生整編的,周浩正先生原著,是位資深出版工作者 ^^

管仁健 2008-01-02 16:41:44

關於當年的白團,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還請大家指正。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uan0416/3/1281895811/20051231142944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網站內容非常有深度,我必須花不少時間慢慢看。 2008-01-11 23: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