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9 16:58:10台長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大學時代,有些同學修習的歷史科目中,老師要求以黃仁宇先生的某些著作為報告題材,因此我開始對他有一點印象。

近日忽有同為黃仁宇著作的「中國大歷史」到手,便以約三天的時間讀了一遍。一方面頗感到本書簡明暢快,切中重點;一方面由於自己對作者以之為立論基礎的經濟社會等議題,可說極無基礎,因此恐怕對作者立論著述之深刻,難以領會超過一二成,這可以說是我基本功不足所造成的了。

本書看來原本可能是西方大學所用的教科書,基本題材也是自己素來所熟悉的,大致讀來並不困難。而對中國自古的農業性立國、高層政治型態、主要學術、中層官僚機構型態等,有著讀來令我頗開見識的講解。除了因為因應西北邊患、內部天災等常情,農業社會的發展極限(多餘的資金除了放貸給農民別無他用、田地細分到連畜力也難以轉身)外,中國學術與官場──其實兩者大致是一體的──崇尚虛無命題,不切實際、含混立身重於解決問題、鎮日在本身也無法實行的道德、崇古等議題攻伐、鬥爭,而黨派或集團間的實際差別又極不明顯。此等思想上的缺陷,恐怕才是中國社會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吧。我基本上並不認為停滯不前或缺乏分化發展本身有何不對,但若無法處理自己社會中不斷重複發生的悲劇或災難,且千年如此,那恐怕是思想的失職了(甚至連「本身學術解決不了問題」這件事也解決不了)。

即使兩件某些現代中國人視為光榮的事蹟,南宋的藝術、商業發展、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在略為了解後,也不認為真有多少值得驕傲的成分。前者只是支持上層政治界的外圍服務性花絮,並沒有為民間社會帶來實質性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後者除了根本不是明帝國支持得起的帝王炫權產物外,也為其後世(帝王家與民間)帶來深重的破產性災難。出海的本身花費巨大,但沒有多少實質的收益,例如文化技術交流、長期物產交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等。

中國近年的發展,不知是否仍保有這種下層貧窮停滯、中層含混互鬥又崇尚虛無、高層脫離現實的基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