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宗通與說通第82集─宗通非禪定(二)+宗門無念心體非是定心
宗通與說通第82集~由 正旭老師開示:宗通非禪定(二)+宗門無念心體非是定心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教學節目。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宗通非禪定」,用幾個方向來作說明。我們再來講最後,從修行的法門的不同來說明宗通非禪定。
禪定要怎麼修?禪定就是先要從數息來說,譬如說數息、持名念佛、持咒等等,誦經也是修行禪定的前方便,大家比較瞭解的就是數息。也就是說從數息開始,數到能夠隨息,然後心能夠止,然後進入了欲界定當中。那麼進入欲界定當中,還要再進入未到地定;這時候還要去除五蓋,然後進入初禪。從背捨初禪的境界來到了二禪,從二禪一直修,修到四禪。在四禪當中,因為色身仍然不是涅槃所需要的,所以他把色身也捨了,來到了四空定。也就是說,他不再貪著欲界跟色界的色身,但是因為他不知道五陰仍然是虛妄的,所以他就不斷的在四空定上面用功夫,也就是說在四空定當中仍然是五陰當中的意識所相應的境界。禪定就是證得四禪八定,從制心一處這樣不斷的修過來,這是從禪定修行的法門來說。
但是證如來藏的人,宗通就是證如來藏的人,但是證如來藏不是去修定,修定只是證如來藏的一個工具而已。如果說一個人即使沒有定力,他也可以成為宗通者;只要他能夠找到如來藏,他就可以成為宗通者;所以說禪定它跟宗通本來是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並不能說禪定跟宗通「沒有關係」,因為證得如來藏以後,他必須利用禪定——對於如來藏利用禪定來作觀行;然後因為有了禪定,他才能夠對於如來藏的種種功能作更深入的瞭解。所以,雖然說宗通不是禪定,但是禪定有助於宗通。所以宗通不是禪定,但是因為有禪定的關係,你在宗通上面才能夠不斷的增長。
剛剛講到說宗通要怎麼修,即使沒有禪定,但是因為能夠透過參禪的緣故,也就是說宗通就是找如來藏;但是如來藏大家都有,也就是說祂本來就有,只是因為你有無明的緣故,所以你找不到如來藏。所以如果沒有禪定,你有正確的知見,你能夠破除無明,仍然可以說你是宗通者;因為只要你破除無明,就可以找到如來藏的緣故。所以從這樣來看,就可以知道說宗通不是禪定。今天的「第一節、宗通非禪定」就講到這裏全部講完。
接下來我們要講第二節,第六章的「第二節、宗門無念心體非是定心」。
我們先來看說,什麼叫作宗門?其實宗門指的就是禪宗。那禪宗,什麼叫作禪宗?禪就是真如佛性,宗就是宗旨目標。也就是說這個禪宗所立下的宗旨目標,就是要找到真如佛性;所以禪宗所謂的宗門,其實就是真如佛性。那為什麼要說宗門呢?而禪宗為什麼又叫宗門?因為禪宗的祖師,他們在他的公案裏面都會留下一個入處,也就是說門就是入處;也就是宗門其實就是進入真如佛性大門,也就是如來藏大門的入處。你只要修學禪宗,你就是要找那個入處,因為要證如來藏要有個入處,所以我們就說宗門。
這些祖師大德在他的公案當中都留下了入處。這些公案它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說,留下公案的祖師,他一定要讓開悟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個證悟者;第二個就是讓沒有開悟的人,知道利用他這樣的一個公案來參究,也就是說能夠找到入處,然後進入如來藏的大門。所以禪宗的祖師留下公案,都有為人處。所以如果有人說禪宗的祖師他這個公案都叫「無頭公案」,那你就可以瞭解這個人就是不是開悟者;因為他看不清楚這個祖師所留的入處在哪裏,所以他才會說這些公案都叫作「無頭公案」。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看,什麼人可以當「祖師」呢?其實你應該很清楚了,如果沒有證得如來藏,你怎麼可以當祖師呢?所以經常有人說,某某人他傳承禪宗的第幾代的祖師,事實上他根本沒有證如來藏,他怎麼可以說他是祖師呢?就如同說你的爺爺總要跟你有個血緣關係,你才能稱他作祖父;那宗門裏面要當祖師,仍然要有血脈,他的血脈是什麼?就是要證得如來藏。也就是說這個人證得如來藏,他在過去世證得如來藏,那這個人才可以稱作祖師。所以只要證得如來藏,他留下了公案讓你瞭解到說,這個人就是證如來藏的大師,那你就可以稱他作祖師。所以從達摩祖師他是一脈相傳,到了六祖惠能都是一脈單傳;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他就讓許多人也都開悟了。也就是說六祖惠能大師的底下,就有很多開悟的祖師了。所以我們來看,你去看那個《景德傳燈錄》裏面,六祖惠能底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為什麼列出那麼多祖師,也就是說因為已經不是一脈單傳。但是證悟的人,你都可以稱作祖師,因為只要證得如來藏,他就是承繼了血脈,所以祖師應該要這樣子有證得如來藏的人才能說。所以,如果有人就是說「我是臨濟宗的幾代祖師,我是如來下來幾代的祖師」,其實沒有證得如來藏都不能稱為祖師;因為他不知道祖師到底在幹什麼,怎麼可以稱作祖師呢?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宗門所證的無念心體指的就是如來藏?我們來看看(僧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云:「東山水上行。」《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五),有個僧,就是來跟這個雲門學的僧,「如何是諸佛的出生處?」想想看,佛的化身、佛的應身、佛的報身祂都有個本源,祂的本源就是如來藏;如果沒有個如來藏,那麼佛的化身怎麼出生?佛的應身怎麼出生?還有佛的報身,也就是第七識所變現的報身。所以,也就是說禪宗的學人在問祖師說「如何是諸佛的出身處」,也就是問說「到底如來藏在哪裏?」他問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一般人都看不懂,因為不知道有個如來藏,所以就不知道僧問雲門「如何是佛的出身處」,他就不清楚人家到底在問什麼。
那麼要找到如來藏,要怎麼來找呢?也就是我剛剛講的,要經過參禪的階段。譬如說禪宗有個參禪的話頭,叫作「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就是說,萬法統統歸於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就是本源,所以說萬法歸一;這個萬法所歸的這個一,到底在哪裏呢?「一歸何處」的意思是說,這個如來藏到底在哪裏。那就去找找找,如果最後找到了,他就是宗通之人了。所以其實從參禪的這個話頭,跟「僧問雲門」的這個公案來看,其實宗門要證的就是如來藏。
再來說《洞山悟本禪師語錄》裏面卷一說:「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也就是說,一個人為什麼沒辦法成佛?因為他只知道有十方諸佛,因為他看到了諸佛的化身、應身;但是他不知道這些應身、化身都有個出身處;所以他知道有佛,但是沒辦法成佛。所以你想想看,禪宗它到底要幹什麼?它就是要找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就是宗門所證的無念心體。所以從這裏你就可以知道,如果不知道有個如來藏,你是不可能成佛的。
那麼為什麼如來藏是佛的出身處呢?我們來看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裏面說的:【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也就是眾生在六道輪迴所生所造的五陰身,全部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也就是如來藏藉緣而出生;所以因為有個如來藏出生了這個五陰,所以你才可以藉由這個五陰來修行,也因為這樣子才能夠成佛。所以佛也因為這樣子,也因為有個如來藏,所以我們才說佛有個出身處;也就是佛的出身處就是法身,法身就是如來藏。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瞭解到,其實宗門要找的就是如來藏。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邪見呢?把禪宗所說的無念心體當作是定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邪見呢?我們來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裏面所說的:「『無念為宗』者,尊大定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也就是說,六祖大師在講說無念為宗,也就是說禪門是以無念為宗——事實上很多人都把這一句話單獨來說,其實這一句話只是六祖所說的其中一句話而已——其實六祖在《六祖壇經》裏面講的是什麼?說:【無相為體者,尊大戒也。「無念為宗」者,尊大定也。無住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達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資也。以一妙心而統乎三法,故曰大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因為六祖在這個《壇經》裏面有提到這樣的說「無相為體,尊大戒」,也就是如來藏這個體。剛剛我們已經講了,禪宗裏面要證的就是如來藏,所以他在這裏講,其實都是在講如來藏的體性。也就是如來藏有無相的體性,有無念的體性,還有無住的體性,也就是這三種體性,都是依於如來藏而有;所以如來藏就是這個無相、無住、無念的所依。所以說因為這樣子,我們才說如來藏就是妙心;因為這個妙心能夠統合三法,所以六祖才稱作說大戒、大定、大慧。因為不懂六祖在說的是如來藏,所以就把「無念為宗」這樣的一個想法,把它套到意識裏面去。
那有哪些人就誤解了六祖大師所說的「無念為宗」這樣的意涵呢?第一種人是「不起語言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真心」,也就是他以為說「我只要不起語言文字,那就是無念了」。但是不起語言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是無念嗎?我們來分析看看,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說當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時候,你已經知道了;知道的時候,那這時候已經是念了。並不是表示說,你還要起語言文字,你才能說它是念;因為你只要知道三界當中、六塵當中的任何一法,都叫作念。如來藏從來不對三界的六塵萬法起一念了知,所以我們可以說祂是無念;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經知道六塵境界了,怎麼可以說它無念呢?所以這樣的離念靈知,事實上是有念的,不是真的無念。
再來,打坐打到一念不生,是不是真的無念呢?打坐打到一念不生,事實上一念不生,當你在一念不生當中,事實上你仍然清楚了知它是一念不生;既然了知自己是處於一念不生,當然這樣的境界仍然是有念的。
再來說,四禪八定到底有沒有念?我們從初禪來說,初禪的等至位裏面,還與三塵相應,還與五塵當中的三塵相應;也就是說因為證得初禪的人,他不再現起鼻識跟舌識,所以他在等至位當中,他跟耳識、眼識跟身識相應。既然跟眼識、耳識、身識相應,表示他還有念,他還能分別三塵還有法塵;所以在初禪的等至位當中,他仍然有念。如果到了等持位當中,等持位當中,初禪的等持位當中,仍然是五識跟五塵相應,所以不能說它無念。那還有呢,他有身樂,那這個身樂呢,他有身樂,所以他當他了知身樂的時候,他仍然是有念。所以證得初禪的人,你不能說他是無念。
再來說,證得二禪的人到底有沒有念呢?證得二禪,在二禪等至位當中,他只有意識相應的境界;也就是說意識緣於定境法塵,他根本不跟五塵相應。不跟五塵相應,只是因為五識不現起,所以只能說他不在五塵上面作分別;但是意識仍然在分別祂所緣的定境法塵。也就是說,既然意識在分別祂所緣的境界上面的定境法塵,那表示他有了知啊;既然有了知,當然還是有念。所以二禪的等至位仍然是有念。
那三禪呢,其實只是二禪的深入而已,所以三禪的等至位,也跟二禪一樣。
再來說四禪到底有沒有念。四禪當中呢,我們說四禪是什麼定?就是捨念清淨定。但是有人就誤解了「捨念」的意涵,說就是「把念捨了,所以四禪就是真正的無念了」。其實捨念不是這樣的意思,捨念清淨定就是說,他捨清淨了、念清淨了。捨清淨了,捨了什麼?他捨了三禪的喜樂。世間最樂的就是三禪,三禪的心樂是世間的最樂,他把這個最樂捨了;在三禪之前又把苦、憂、喜都捨了;所以在四禪當中,苦樂憂喜全部被捨掉了,所以我們就說他是捨清淨。那念清淨呢?既然是念清淨,表示是有念,不是真的無念,所以在四禪裏面仍然是有念的。
再來說,無想定呢,無想定是不是說「我無想,所以我就無念」?不是。因為無想定當中,雖然六識不分別六塵,但是還有意根在起念,意根不斷的作意;所以如果說意根不作意,你如何能夠出定?所以,即使在四禪當中的無想定,意根仍然在作意,所以仍然是有念的。
再來說四空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非想非非想處,這四個地方統統是意識相應的境界。意識緣於空無邊,所以祂是有念的。意識緣於識無邊,祂還是有念,因為祂還是了知祂所處的境界。再來無所有,無所有意識要怎麼緣呢?也就是意識緣於無所有這一念,所以祂才能處於無所有的境界;所以在無所有處當中意識仍然有念。那再來非想非非想處,雖然說祂不反觀自己所處的境界,不反觀意識所處的境界;但是祂仍緣於定境法塵,只是祂不回觀而已。所以四禪八定統統有念。
我們今天「宗門所證的無念心體非是定心」就講到這裏為止。第三節開始,將由正偉法師繼續講解。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準時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