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2 09:00:00牛頭犬

「愛情之外」(2 & 3/100)《餘音不再》 & 《迴吻》

《餘音不再》J'entends plus la guitare      1991年   菲利普卡瑞作品 

《迴吻》Les baisers de secours     1989年   菲利普卡瑞作品

 

談到愛情,菲利普卡瑞比起安東尼奧尼,是個更自溺也更激進的創作者。

說他自溺,是因為他永遠不怕面對自己內心的魔障,更不怕大大方方地讓自我的感覺與經歷,直接在鏡頭前搬演出來,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去反芻探索,這些愛情細節裡種種的混沌詭妙。但有趣的是,在形式與風格上,他卻反其道而行,不但不肯讓他的作品透露出多一點的熱度與情緒,還刻意地迴避與節制,讓影片流露出一股簡約淡漠的氣氛。

所以當我在看菲利普卡瑞的電影時,常不由得會想起海明威的小說,特別是那些極其精簡的短篇小說。

菲利普卡瑞或許真的可以說是海明威「冰山理論」在影壇最好的實踐者。所謂的「冰山理論」,是指小說所紀述的故事本身,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份,只佔了全部冰山的八分之一,而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意圖,都在於那看不到的八分之七,讀者需細心地去揣摩與感受。

海明威「冰山理論」的經典作【白象似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就很像是卡瑞會拍的題材。這篇小說呈現的是一對男女在火車站候車時的對話,海明威沒有給予這兩個角色任何背景、關係與形象的精細描寫,只在看似朦朧的言語中透露出兩人不同的立場與情緒,然後隱隱約約地發現兩人間的感情對應,以及男子急切又柔情地要說服女子的那「手術」是什麼...第一次讀時,簡直覺得莫名其妙,不知從何而來,又不知往哪兒去了,但再一次又一次地咀嚼後(還好很短),才慢慢感受出那微妙的心理摸索與對抗,而從中滲透出更多情感內在的失落與荒涼來(海明威要知道我拿那麼多形容詞來描述他的小說,應該會氣到想拿獵槍殺我)。

菲利普卡瑞的電影作品就展現出這種鮮明的作者風格,他用一種極其淡漠、不涉入、旁觀疏離的態度,銳利但生硬地解剖著愛情生活的細節,直探那恍惚的本質所在。你會發現,他往往只肯輕輕掠過事情的表面,並不會給觀眾太多心理層面的解釋,更幾乎不會有通俗劇那種大衝突與大和解的時刻,一切發生得既瑣碎又平淡,生命的所有,在其中一點一點地掉落了,充滿了虛無的感慨。而這股存在主義氣味,在1990年代之後更是變本加厲起來。

1988年的夏天,對於菲利普卡瑞來說,是創作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在渡假勝地伊比薩島,和卡瑞糾葛了十幾年的情人與謬斯Nico,意外發生車禍過世了。



三年之後,卡瑞完成了《餘音不再》(原片名更有味道:我不再聽見吉他聲)這部片來紀念他與Nico那十年充滿狂熱情愛與創作靈感的悲劇關係。

當然,這部片毫不激情也不狂野,卡瑞依然孤僻地把故事情節的肉一削再削,削到幾乎是薄可見光的程度,整部片的推衍幾乎全靠角色間兩兩對話構成,而那些對話又不完全像是侯麥電影中,那種帶著生命哲思、生活經驗與靈光乍現的清談,而是單純藉由人物對於當下情境的「感覺」抒發,沒有修飾、不含心理鋪陳,就像是演員即興脫口而出的想法,似乎刻意在提醒著觀眾,這部片所呈現的,就只是淺薄的表象與粗略的印象罷了。

劇情從卡瑞非常喜愛的愛情對比習題開始,傑哈與瑪莉安(就是卡瑞與Nico)、馬丁與蘿拉,兩對情侶一同在義大利美麗的波西塔諾渡假,他們都在熱戀中,愛情的激烈與狂亂、猜疑與嫉妒都隱隱地在燃燒著。當你還在預期著情海生波、誤會衝突時,下一幕回到巴黎時,就只剩傑哈與馬丁兩人楚囚相對,他們都已經失戀了‧‧‧

這便是卡瑞非常典型的斷裂與省略,他不在乎迂迴心路與前因後果的描寫,眼一眨就殺你個措手不及(前一秒他和陌生的女子還一起在鋪床,下一秒就已經有個兒子了)。而他的斷裂與省略還不只在於故事情節上,更在於整個氣氛上,你會發現,他常常把演員的面孔放得老大,或是把整個空間感壓得極扁平,讓人物像是在畫框裡或畫布上行動,背景空盪盪的,看不太清楚時代與生活的痕跡。

更進一步,很多時候,他甚至在對話的過程中,讓述說者大大的特寫,在鏡頭前滔滔不絕地說著話,或是面無表情地聽著看著,但對象卻消失了(或背對著鏡頭)。這時,觀眾不得不設身去揣想鏡頭外的那一方,究竟是什麼樣的動作與情緒,而稍稍涉入劇情的情境中,有些時候,甚至會懷疑起鏡頭前的那個人,是否只是在自言自語或失神冥想。

於是這看似非常簡約而且寫實的電影,便在這種碎裂的風格中,剝除了劇情、剝除了時代背景、剝除了現實感,而漸漸變成了在愛慾之中恍惚的心理探索。隱隱約約地(如果你還沒被催眠睡去),會看見冰山在水平面下那八分之七的樣貌。

《餘音不再》講的雖然還是不變的主題:愛情,但卻是在時間與現實洗刷後的面貌。片中的傑哈與瑪莉安逐漸形成了兩種對於愛情的觀點:瑪莉安有著旺盛熾烈的愛,但在現實中那火光無法持久,於是她必須不斷地離開、流浪、回頭...傑哈需要的是恆久穩定的愛,因此只能一再地心碎,到最後,他必須向現實妥協...藉由他畫家友人馬丁之口,卡瑞述說出了時間的冷酷殘忍,而藉由自己銀幕下同居人(也是兒子路易卡瑞的媽媽)布麗姬緒之口,卡瑞透露出愛情最深處,那極其無望與哀傷的核心...

一切都是徒勞與虛妄,一切都將死去。《餘音不再》開啟了菲利普卡瑞厭世觀創作的起點。

在《餘音不再》前,還無法直接去碰觸Nico的死,但菲利普卡瑞拍了一部激烈自剖的作品《迴吻》。

這部片像一首六重奏,不同的器樂、不同的聲部,慢慢地彼此匯流交織,相互唱和應答,看似隨手捻來的即興樂思,卻逐漸堆疊出對於愛情與婚姻,自成一家的篇章。

而這部片對於影迷而言最重要的樂趣,其實是其中虛實難辨的部份,不僅導演菲利普卡瑞自己就在片中演一個困頓於創作與感情生活的電影工作者外,他真實生活中的同居人布麗姬緒、他和布麗姬的兒子路易(當時才四、五歲),還有他的父親莫里斯,都在電影中演出與他的角色有著相同對應關係的人物,而電影情節講的似乎也正是他當時的處境,因此扮演與現身說法間的界線,變得極其曖昧模糊。

影片就從布麗姬緒對著菲利普卡瑞的抱怨開始,觸及的就是這一層真人與扮演的詭妙。卡瑞所演出的導演馬提厄,即將要開拍一部關於自己生活故事的電影(可以合理猜測就是兩年後的《餘音不再》),但卻想要找另一個女演員來演出自己的妻子,而身為舞台演員的老婆珍(就是由布麗姬緒演出)非常氣憤馬提厄不讓她演出自己,於是叨叨不絕地希望丈夫改變心意。很典型的卡瑞式語法,在這長長的一段絮語裡,我們只看到布麗姬緒來回煩躁焦慮地跺步,但聆聽的對象:菲利普卡瑞,卻遲遲沒出現在鏡頭中,長到甚至讓人開始懷疑,他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而這個女人,是不是只是與內在相衝突的兩個自己(相信與不相信愛情)無望地爭論著...

接下來,另一個聲部出現了,那是即將在馬提厄電影中演出妻子的女演員,這時布麗姬緒所飾演的珍,像發神經似地找她談判,希望她能主動辭演這個角色,因為她不可能呈現得出那真實的感情僵局。在這裡,卡瑞大量運用了逆光拍攝,製造出暈眩恍惚的氣氛,讓兩個人之間不著邊際,無法交集的對話,變得更為空泛,簡直就像是自說自話...

溝通與對話的無效,這個主題,接下來又反覆在影片中衍伸,有時是舞台上排演著戲劇的珍,向暗影中觀看的馬提厄,隔空的傾訴;有時是馬提厄與父親長長的對話,大大的特寫中,各自陷入自身的回想...因此,雖然這部片表面講的是人與人之間,錯綜的關係與矛頓的情感,但每個人本質上卻都是無比孤獨的,愛情、親情與婚姻,只是短暫尋求喘息的手段罷了。

灰冷疏離的黑白攝影,搭配著單調滄涼的薩克斯風樂聲,讓影片飄散著一股虛無的哀傷感,無論是法國鄉間海濱開闊的景緻,亦或是狹窄封閉的都會空間,都透露出一種壓迫緊繃的痛楚,碎裂、片段的情節,像是一掃而過的腦海記憶,不知從何而來,又不知往哪兒去了,就像在影片收尾前,那段兩個女人無言的地鐵場景一般,交會、離去、不留痕跡...



《偷歡》Un été brûlant

菲利普卡瑞的最新作品《偷歡》是他21世紀以來(前作包括《狂野天真》Sauvage innocence、《安那其戀人》Les amants réguliers與《黎明前與妳相遇》La frontière de l'aube)第一部彩色電影,也是他兒子路易卡瑞連續第三部成為他代言人的作品。

主題還是一如以往,講的是愛情、婚姻、背叛與孤獨的無望,但菲利普卡瑞這些年來顯然比較願意稍放下些身段,來親近一下影迷,不僅故事線的連結明確得多了(還有畫外音來輔助敘事),甚至開場還出現了暗夜飛車橋段,這確實是在他電影中很難想像得到的「動作場面」。而卡瑞所拿手的愛情對比習題,依然是故事的主軸。在片中,前後出現了兩場古裝的戲中戲:影片開始沒多久的第一場「戲」,揭開了一段平凡婚姻的序幕,影片接近尾聲的第二場「戲」,則標明了另一段激狂愛情的死亡。而這兩者,正代表著卡瑞他曾經歷過的兩種感情生活:屈服於現實的慢性衰敗,與無法容於現實的急性毀滅,正剛好也呼應著他永遠的虛無主題。

進入21世紀,拍了快半世紀的電影,你會發現卡瑞的作品,幾乎不受外在世界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他的人物總還是畫家、藝術家、導演、演員...,而且幾乎沒有人會在片中使用手機和電腦(在這部片中手機只出現一次短短幾秒),所有人的對話都圍繞在觸手可及的生活與當下的感覺,唯一稍稍跨向真實外在世界的,竟然是一段關於「革命」的爭辯(革命?是1960年代嗎?當然,還有稍稍觸碰到比較時髦一點的移民議題),一切是這麼復古,還真讓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覺。

於是,想當然爾沒什麼大膽情慾戲的《偷歡》,仍然是卡瑞式抽離現實的記憶速描與心境抒發,而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卡瑞越發鮮明激烈的厭世傾向,這些年來,他一再地讓他鏡頭中的男主角,在故事的最終選擇自我了結,而在這部片中,更在一開場就直接讓他走向死亡,毫不留情也毫無遮掩地,向觀眾們預示著絕望的終曲。不過比較意外的是,在這部新片最後的悲劇收場中,竟又再度出現了超現實的情境(還記得《黎明前與妳相遇》的鬼片般段落惹怒了不少人):男主角所崇拜懷念、過世多年的祖父,在他受傷彌留狀態之際,出現在他病床前。

那是路易卡瑞真實生活中的祖父,也就是菲力普卡瑞的父親,莫里斯卡瑞。他生動地跟他的孫子,講了一個自己二戰期間遭納粹射擊卻意外不死的奇蹟,生命的際遇是多麼詭妙離奇啊!然而,卻還是沒能喚醒孫子的求生意志。

不過,就在電影完成後不到一年,還沒能等到威尼斯影展的首映,莫里斯卡瑞就真的撒手人寰了。而這段或許是杜撰、或許是實事的小故事,竟成為他超過半世紀演藝人生的銀幕遺言。

《餘音不在》與《迴吻》在美國有發行雙碟一組的DVD,可於亞馬遜網站訂購,《偷歡》於2012年4月13日起在台北上映。

(全文完)

小孩 2012-07-09 11:55:43

受了你的啟發,來了台北去了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看了這片的LD,非常好看的電影!讓我想到女人香,莎莉的表演怎麼連當年的奧斯卡入圍都沒有啊

小孩 2012-05-16 12:52:47

沒想到你竟然有回!我之前是看到光南有在賣《琴韻動我心》的三區dvd,只是當時沒下手,現在要找就找不到了,就像火之女和華納家庭娛樂之前有出晚宴都很難找了。可是我需要中文字幕耶,不過還是謝謝你啦。

小孩 2012-05-14 00:07:58

你好我一直都有在收看你的影評,想請問你有看過莎莉麥克琳的琴韻動我心Madame Sousatzka嗎,是怎麼看到的呀,謝謝

版主回應
哈囉!謝謝你,
第一次看《情韻動我心》是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看錄影帶,
後來一直想再看一次,發現連國外都買不到錄影帶,
今年突然想到才在亞馬遜英國網站意外看到有發DVD,所以就買了重看!我不知道台灣在哪裡可以找到耶....如果你可以看二區DVD,
我可以拷給你...(這樣好像犯法....)
2012-05-15 2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