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0年電影生活總結算
因為換了工作生活悠閒許多,今年看的電影較過去五年多,看電影心情也放鬆許多,因此喜歡的作品還真是一列就是一大張表,其中包括有影展、院線、DVD及自己在國外買回來看的DVD影片,因為純粹是為了自己而做的電影生活紀錄(應該也沒有人會把這當做什麼公信榜之類的),所以全部混在一起做排名(不過排除了三年以上的老片),依往例選了前二十名,當然結果也一如往年,選了將近三十部電影...而最後被我排除在外卻覺得應該記上一筆的電影還有:《打不倒的勇者》、《大獄言家》、《全面啟動》、《乘著光影旅行》、《危機倒數》、《刺蝟的優雅》、《靈魂廚房》、《別讓我走》、《夏日大作戰》、《別讓我走》、《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三個傻瓜》,因為我向來只有約十分之一的影片會寫筆記,加上近期似乎有早衰癡呆的現象,所以還是記一記留點紀錄。
一、《非常母親》、《生命之詩》
是的,我也痛恨愛作弊、栽贓、當抓耙子的韓國人,卻無法否認這兩部韓國片是今年最震撼我的電影。兩個為了相依為命的孩子而四處奔波的歐巴桑,一步步地涉入殘酷與罪惡的核心,在不斷與內在的魔鬼打交道的過程中,讓自我淹溺在道德與親情的兩難地帶裡。導演奉俊昊與李滄東在平凡生活中建構出巨大的生命灰色困境,而女主角金惠子與尹靜姬則以超乎想像的駭人爆發力,從角色的心理轉折中激發出生命的虛無與存在的哀傷。
二、《沙灘上的安妮》Les Plages d'Agnes
這樣的一部紀錄片,竟然意外地不帶有什麼情緒,然而,卻是這麼樣的飽滿、感性、溫柔又睿智,甚至到達一種神奇夢幻的境界,它遠遠超越了紀錄或是傳記的表象,隱然變成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一種生命的哲學。因為,這部電影,就是阿涅絲華達本身,既豐富精采充滿想像力,更吸納了多年累積的思想、態度與智慧。
三、《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
阿巴斯的卡夫卡式寓言,從真品與複製品的辯證開始,透過一對男女間的虛實難辨的對話,讓故事漂流在意識恍惚的灰色地帶裡,以此逼現了愛情(親情、婚姻)中,人在內在真實自我與外在角色扮演間的奇特定位,並進一步去挑戰心理感情層面上現實與虛幻的邊界,讓觀眾在漩渦般的迷宮中,意外地瞥見,愛情的真面目。茱麗葉畢諾許的表演神乎其技。
四、《蜜》Bal +《乳》Sut &《卵》Yumurta
無聲的詩意與空靈的自然,包裹著童年的夢魘,土耳其導演森米卡潘諾古透過悠緩的步調與靜謐的語言,充滿懸疑與張力地述說著一段失落的故事,既有夢的美感,也有詩的力道。以此做為他「約瑟夫三部曲」的最終篇,既強化了這個詩人故事的內蘊深度與意境情懷,也讓整個系列的完成度與成熟度更上一層。
五、《春風沉醉的夜晚》
這是一部奇妙的作品,借用著一本民初時貧困藍領的生活哀歌,描述的卻是中產階級心靈與慾望上的扭曲壓抑,而呈現出來的卻又是極其殘酷逼真的人生現實面貌,既是文藝,也是通俗,又同時是寫實恐怖的。每個轉折都纖細複雜而且唐突大膽,有著難以想像的戲劇性,卻也非常逼近真實。
六、《破碎的擁抱》Los Abrazos Rotos
上回在《玩美女人》回到故鄉、找回老搭擋的阿莫多瓦,在這部片中展現出了變本加厲的感傷,只不過這回擅拍女人的他,卻隱隱地將目光轉向了在他作品中常常缺席的那個男人:父親。從他所執迷瘋狂的,到他所缺憾追尋的,缺席的父親,孺慕的孩子,不僅成為縈繞在電影中愛情與創作主軸上的一股沉重的哀傷,也似乎是他內心彷彿永遠填不滿的情感空缺。
七、《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 &《終點之城》The City of Your Final Destination
以初生之犢的觀點,進入並觀看一個老家族內部的戰爭。前者激發出超我理想與本我人性間的永恆對抗,在矛盾與辯證中追尋生命中最寶貴的價值;後者則透露了異鄉人漂泊無根的荒涼,在相濡以沫的慰藉中找尋世間浪漫的可能。海倫米蘭、克里斯多夫普拉默、安東尼霍普金斯、蘿拉琳妮等出色的演員,在帶點高傲的文學氛圍中,注入了人性最真實多層次的面貌,突顯出其中所暗藏人生與道德的複雜性。
八、《聽媽媽的話》Jai Tue Ma Mere & 《戀愛的幻覺》Les Amours Imaginaires
薩維耶杜蘭無疑是新世代的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總是由自身的體驗出發,在陳舊平凡的生活細節裡,開發出璀璨逼人的華彩。《聽媽媽的話》探索著親子關係中並存的依偎與衝突,揭露人永遠渴望撫慰卻又近情情怯的生命難題;《戀愛的幻覺》則直指愛情中的盲目與迷惑,交雜著性的渴望、自虐的歡愉與自我認同的必要。杜蘭運用形式上的寫意抽象對比言語上的尖銳暴露,強化出生命中的虛妄與矛盾,看似迷醉自戀,卻其實清醒冷靜無比。
九、《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創造了全世界最龐大社交體系的人,其實渴望的,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一點點掌聲、一點點注意,和一點點世俗感情的交流。大衛芬奇鏡頭下的馬克佐伯格,並不想成為渾蛋,只不過他那無法融入平凡現實的性格,使得他為了抵禦寂寞而做出的每一步掙扎和每一分努力,都反而更讓他陷入逃脫不出的隔閡與孤絕中。
十、《交響情人夢最終章前篇+後篇》
如此悅耳、如此生動、如此歡樂,這兩部電影共245分鐘,每一刻都讓人快意滿足。
十一、《不談情‧只說雨》Parlez-Moi de la Pluie &《命中註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
法國導演艾格妮夏薇依如珍奧斯汀般在細瑣平凡的生活點滴、人情往來之間,發掘聳動逗笑的趣味,呈現出荒唐可笑卻又柳暗花明的微妙情境,許多時刻讓人也不禁想起伍迪艾倫作品中最幽默且神經質的片段。而大師伍迪艾倫則在這部新作中如莎士比亞般,從人們生活中種種的無事生非與庸人自擾裡,透視人性裡貪婪慾望與盲目愚眛所擾動的悲劇漩渦。兩部作品喜悲交雜,宛如人生多面採樣的切片。(今年也院線上映的《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去年看過了,選在去年片單中。)
十二、《正經好人》A Serious Man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兩個中年男人,一個亟欲在眼前的災難挫敗中釐清生命的意義,一個則被迫從獨善其身的世界裡抽出而體驗親密,而他們最後得到的,卻是更巨大的疑惑,與更難測的虛無。柯恩兄弟與傑森瑞特曼以嘻笑詼諧的情節鑰匙,開啟一個充滿悲觀與冷峻生命觀的灰暗盒子,看時難忍滿腹歡愉笑意,看完後卻難忍心頭銳利刀割。
十三、《摯愛無盡》A Single Man
全片充塞著一種對美的無限憧憬與恍惚追逐,即便是刻意藉古諷今的腐壞、死亡、恐懼、墮落與絕望,竟也都能幻化出頹靡感傷的美感來。生命中的荒謬、矛盾、無常、創痛,都隨機地成為生命中某種奇妙迷人的點綴,似乎只有不完美、不對稱、不可測,才是廣漠宇宙中真正的美的哲學。湯姆福特轉戰電影界,改編《酒店》原著克里斯多福伊斯特伍的半自述小說,有感傷、有認同,也有耽溺,但濃度恰如其份。
十四、《珍愛人生》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凍死骨》Winter's Bone
無論在都會的角落,還是在深山窮林的邊緣,慘不忍睹的環境中,逼迫著兩個女孩用生命殘存的氣力,堅持著存活下去的理由。嘉柏莉西迪貝的吶喊與眼淚、珍妮佛勞倫絲的靜默與眼神,反射出導演鏡頭下殘暴無情的世界,成為今年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兩張臉譜。
十五、《當愛來的時候》
影片的前半段,像足了台式通俗劇的鋪陳,嘶吼叫罵、插科打諢、眼淚鼻涕...一應俱全。但有趣的是,當「意外」發生之後,故事卻開始緩緩地轉起彎來,每個人物過去的歷史一點一點洩露出來,到後來,你會發現,每個角色(尤其是女性)都不再完全是我們先前所理解的模樣,每個人物都似乎曾有一段蹣跚走過的艱難心路,於是,生命與生活的真實感觸,也就這樣悄悄地溶入其中。
十六、《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一部充滿挑釁意味卻又讓人feel good的小品電影,即便是死守基本教義的同志平權/恐同人士恐怕也難免會心一笑。編導麗莎庫洛丹柯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個人主義信念與家庭價值依歸的兩個面向之間,巧妙地點出每個人掙扎於自我、慾望與人際關係中的微妙困惑,以及在相互影響間做出的選擇,除了有逗笑的喜趣、尖利的戳刺,也有溫柔的撫觸,在完美的演出裡達到一種詭妙安定的平衡。
十七、《璀璨情詩》Bright Star
以景喻情之作,珍康萍以四季美景去映襯濟慈詩作與生命,強化其中的纖細、善感、脆弱、超凡與靈秀,再以此對照出女主角芬妮不願屈從世俗禮教的剛毅自主性格,既是女性,也有詩情,透露出珍康萍早期作品的璀璨光華。
十八、《告白》&《惡人》
《告白》:改編自女作家湊佳苗的同名小說,編導中島哲也刻意灌注入冷峻犀利的存在意念,把這個探觸扭曲校園文化與易感青春心靈的非典型推理故事,拉大成一首眾聲喧嘩的存在意念交響詩,不僅格局完全不同,悲劇的力道也因此不可思議地被放大。《惡人》:和導演李相日共同擔任編劇的吉田修一,也是原著的作者,小心地將這本精彩小說中較為奧妙曖昧的心理論述收了起來,讓一樁謀殺案輻射而出的相關人物,因無所不在的惡,相互架構出害與被害的悲劇循環。出色的日本演員精細地在表演中帶出了心理上的扭曲掙扎,帶給了電影更多意在言外的深度。
十九、《資本愛情故事》Captalism: A Love Story &《沉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
近來發現生活安逸、腦滿腸肥的自己越發有向右擺(我指的當然是思想方面)的傾向,看這樣的紀錄片,無疑會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實在應該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服用一次。
二十、《魔法褓姆麥克菲2》Nanny McPhee and the Big Bang
以這十年來一直揮不去的醜惡戰爭夢魘為主題,整部電影散發出一種無釐頭的童稚狂想氣氛,毫無一點裝模作樣的成人姿態,這使得故事似乎從現實中遠遠地抽離了,卻也因此,當那隱藏在背後的戰爭陰影偶然輕輕地掃過,便會顯得格外刺眼,更讓人不禁感嘆成人世界的罪愆深重。在這個人性扭曲、價值混亂、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這裡有艾瑪湯普遜最深切的期待,與最真摯的祝福,要獻給所有成長中的孩子,提醒他們:請保有信念...這是我的偶像保留席!
最失望的電影:
一、《二十世紀少年3》
所以,有人能夠告訴我,在裝神弄鬼、撲朔迷離了三、四百分鐘之後,結果「朋友」到底是誰呢?你總不能從路邊抓來一個摩咪郎,然後再冒出個追憶片段來告訴我說,原來就是如此,是把人裝肖ㄟ嗎?我只想說:您別搞我呀...我是好人啊...我可花了錢買了三部片的電影票啊...你真當我是腦袋全廢嗎...
二、《十月圍城》
我知道,對很多有愛國心的人來講,孫文無論做什麼(包括換老婆)都是偉大而且崇高的,但我真的真的沒辦法理解,在這部片裡,他冒著自己和所有人的生命危險,在風聲鶴唳中硬是跑去香港「討論革命大業」(最後是拿張地圖指指點點,再做個精神講話)究竟是為了什麼?所有志士們前撲後繼地犧牲,只為了保護一個總是可以躲得遠遠地操盤、而突發奇想潛回香港見老母並和黨羽們做小小懇談的「大人物」,這不會很反智嗎?幕前幕後每個人都為這個奇怪的主題,極盡其所能地灑狗血、催眼淚,我卻只被那些故做正義凜然的嘴臉,搞得又好笑又好氣,幾乎要神經錯亂大抓狂...
三、《樂團年代》
岩井俊二、小林武史、赤西仁,這麼驚人的黃金組合,結果卻是這要死不活、索然無味的大悶片,既不熱血、也不浪漫、還沒笑點...讓我在戲院裡無聊到坐起凱格爾運動來。
四、《華麗年代》Nine
編導野心勃勃地想將費里尼經典《八又二分之一》8 1/2和音樂劇「基多與他的九個女人」Nine融合為一體,事實上,這也的確讓影迷和音樂劇迷們,有了更多按圖索驥、捕捉經典印象的樂趣與感動,但我卻又無法不去看到,創作者在執行過程中抓龜走鱉、捉襟見肘的窘態,它在許許多多地方滿足了我的渴求(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改編方式),卻也同時讓我失望空虛困惑,真是百味雜陳啊。
五、《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第一,它對當前反恐戰爭的幕後恐怖黑手的描繪太淺顯也太明白,毫無複雜性與想像樂趣,第二,這個故事鋪陳的內容細節實在有點一廂情願、很難說服人,尤其那個找出真相的結局甚至讓我忍不住想笑,而最後那個讓人「慘不能睹」的收場則更是來得莫名其妙。
我要問一個無恥的問題
最近總是在PPS看電影
會不會太低級阿
很想看非常母親
謝謝您的分享
謝謝你啦! 2011-03-16 19:37:44
Nice review. I'd like to see more deliberation on 'A Single Man' although you've quite aptly grasped its abstract quality.
"A Single Man" is such a beautiful movie that almost makes me speechless...
So...maybe that's all i can say...
Thanks a lot for visiting!! 2011-03-16 19:33:16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