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6 11:52:01牛頭犬

2010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看紀錄片對我來說,就像是不小心轉台轉到了「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或是坐遊覽車時睡不著就只能看著電視上公視播的節目一般,並不是個非常積極自發性的文藝活動,不過這樣的經驗,往往遠超乎想像地讓我感到滿足與快慰,甚至遠遠超過大部份的娛樂性節目。

今年有點意外地有機會看到幾部紀錄片雙年展的作品,其中有些簡直是有趣或動人到難以置信的程度,所以雖然今年的影展是在台中放映,但我還是想寫寫幾部我非常喜歡的影片,如果你剛好住在台中,或是會到那兒玩,也許可以參考一下。



《烹煮歷史》Cooking History

這是這次我看的幾部片中最妙的一部,從一個很微觀的角度:軍中伙食,來回顧從二次世界大戰到南斯拉夫內戰,這半個世紀來六場駭人的戰爭與殺戮,斯洛伐克導演克瑞克斯剪輯了些史料影像,訪問了這些戰時的廚師,還重現了這些軍伙料理的製作過程,甚至帶著廚師們重訪戰地,慢慢把「烹煮料理」(非食物補給)這件看似與戰爭成敗無關緊要的小事,變成了民族主義、侵略情結、偏見敵意、信仰教條、與生存意義都息息相關的精神象徵,似乎也解析了戰爭的潛在意識。

影片的尾聲,導演還又透過二次大戰時海軍艦隊一名海難倖存者的故事,讓整部片的視野更進一步擴展開來,巨觀地構築出「人─戰爭─食物─天」的龐大面貌,在此,人似乎變得極端渺小脆弱,戰爭也因此顯得更荒謬愚蠢。

 

雖然講的是戰爭,但整部片充滿著一種荒謬的黑色幽默感,有時甚至戲謔得有些刺人,也因此看來妙趣橫生、驚奇不斷,看完卻也會欷歔慨嘆、有所感觸,一點也不會有咬牙硬撐或腦袋疲乏的不適感。

 



《金夏沙交響夢》Kinshasa Symphony

 

這是在今年的「紀錄藝術」單元裡,由兩位德國紀錄片創作者(一個是攝影師,一個是音樂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我那個年代地理課叫薩伊共和國)拍攝的音樂紀錄片,在看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在驚呼,怎麼會這麼「美」,那種對美的感動與激動,在我的體內亂竄,到影片最後,我簡直要對著我的Notebook起立歡呼鼓掌...

 

我會形容它「美」,並不是因為它有壯闊逼人的非洲景致,或是華麗炫目的視覺效果,相反的,這部片幾乎舉目所及盡是殘破與混亂,卻因為音樂,以及一群愛音樂的人,激發出了一股直逼藝術價值核心的美感來。

 

金夏沙,位在非洲的心臟,非洲最混亂的城市,雖然內戰的陰影已遠,但家園仍舊殘破,多數人民掙扎於貧窮線邊緣。一支多數由業餘者組成的交響樂團,在獨立紀念日這天,將舉辦一場古典音樂會,要讓他們對音樂的熱情、讓「快樂頌」撫慰心靈的樂聲,在這裡擴散開來。

 

這一切絕非理所當然,多數團員的演奏都是自學,充滿熱情的指揮並沒受過古典音樂訓練,許多樂器都都必須土法煉鋼地自己製造,合唱團員得吃力地背著看不懂的德文詩歌,許多人白天必須為生存而奮戰,到晚上還犧牲休息時間揮汗練習排演...悠揚美好的樂聲背後,是一個個艱困卻努力保持樂觀的故事,彼此唱和堆砌而成的生命交響曲。

 

從一路排練的挫折,到最後音樂會的高潮,鏡頭細膩地紀錄下團員們生活中的掙扎,以及音樂給予的支持與慰藉。不僅一段段的交響樂演出(從韓德爾、貝多芬、拉威爾到最後的驚喜),展現出音樂裡療癒、昇華、調劑與釋放的驚人力量,導演也巧思獨具地讓樂手在擾攘嘈雜的街頭獨奏,帶來一種蒼涼的美感,更強化了影片中關於音樂與生存的獨特意趣。

 

在這裡我看到了,音樂,不只是演奏技巧或詮釋觀點,更是一種來自生命最底層的熱情,而從那裡發出的聲音,正是最美的。

 

 



《柏林愛樂:和諧之旅》Trip to Asia: The Quest for Harmony

 

看這部片純粹是一種朝聖的樂趣,因為說實話,能看到古典交響樂界的第一天團:柏林愛樂的演出實況錄影,就已經是一大享受了,如果還再加上這群世界頂尖樂手,還有指揮家賽門拉圖(媽呀!是賽門拉圖耶!)坐在你面前,對著你剖白自己對音樂、對表演、對生活、對團體、對傳統與未來的想法與感受,這...這簡直比吸了大麻後和夢中情人舌吻還要夢幻、還要銷魂啊...

 

2005年冬天,北京、首爾、上海、香港、台北到東京,拉圖與柏林愛樂展開了一段難得的遠東之旅,但其實亞洲在這部片中只是個帶著遙遠異國情調的陪襯角色,真正的中心是柏林愛樂那120多位團員,導演庫柏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為軸(穿插著古典的貝多芬與現代的阿德斯),貫串這六個城市的精彩演出,在呈現這第一流品質的樂聲同時,我們也被帶著去認識這些傑出演奏家,他們過去的人生,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對團體的認同、對生活的感觸、對自己的期許,最後組合成一幅驚人的藝術家群像。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團員(包括指揮拉圖)都力圖在事業與生活中找尋自我,也在獨特的自我表現與完美的交響和諧中追求平衡,有困頓、有疲累、有喜悅、有驕傲,這是藏在偉大聲音背後的故事。

 

這部片還有一個令人驚喜的小插曲,就是11月18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奏完後,拉圖與團員們在中正紀念堂(當時還沒被那個下賤貪污犯和愛挖鼻孔的腦殘豬改名)廣場上,接受台灣上萬名樂迷們宛如搖滾樂手般的歡呼簇擁,看到這些音樂家們不可思議的激動神情,還突然讓我對台灣人慣見的一窩蜂狂熱症,稍稍有了一點點好感。

 



《歸途列車》

 

這部耗費三年拍攝的中國紀錄片,戲劇張力絲毫不比任何灑狗血的通俗劇弱,而在這個強烈故事性的劇情包裝下,其實揭露了中國在快速成長的經濟實力中,那些耗損了一生黃金歲月卻發不出一點聲音的民工們,他們哀傷無奈的臉孔。看了讓人情緒澎湃,久久難以自己。

 

張昌華與他的妻子十多年前離開四川老家,放下孩子讓務農的父母照顧,來到陌生的廣州做車縫工賺錢,希望能供一對子女好好讀書,出人頭地。導演范立欣花了連續三年的時間,追蹤這對夫妻春節前,擠在千萬人中努力想返鄉過節的遭遇,由此呈現出中國民工離鄉背景掙錢的處境與心情。創作者同時也將鏡頭延伸到了四川回龍故鄉,從他們與叛逆期女兒的衝突,點出子女隔代教養問題,及親子關係失控等倫理困境。

 

這部作品剛好抓住了幾個時間關鍵點,讓每次的春節返鄉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第一年直接而具體地呈現出,這個獨特時代背景下的民工處境,第二年的雪災則強化了他們內在的困頓與家庭中衝突的惡化,第三年的經濟大恐慌則突顯了身心無力感及家庭崩解後的努力彌合,這使得這部中國底層人物紀錄片,充滿了驚人的戲劇性與故事張力,緊緊扣住人心,甚至讓人不禁感傷落淚。范立欣在他這部處女作中讓世界看見了全球化下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裡,所暗藏的許多辛酸血淚。

 

註:文中紅色字體處取自於2010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的特刊。

(全文完)

美國黑金 2020-01-06 07:24:19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悄悄話) 2010-10-21 2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