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金馬影展筆記(三)似夢非夢
看完羅卓瑤電影《如夢》的那個晚上,我剛好也讀完了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最後一百多頁。
但那一晚做的夢,我卻一點兒也記不得了。
對我而言,那是個意外的巧合。因為這連續兩個星期以來的每個晚上,我都會花上一個小時左右,沉浸在村上春樹恍惚迷離的世界裡,導致我在看《如夢》的時候,腦袋裡還不時會出現那著有兩個月亮的【空氣蛹】世界,然而隨著劇情進展,我漸漸地發現到,這應該不只是我的錯覺,這兩個故事,確實有著某種氣質上的神似,直到那個深夜,我在睡前讀完了小說之後,更確定了這樣的聯想不是無中生有的。
《如夢》和【1Q84】表面上描繪的,都是一個非服貼於現實的幻境,骨子裡講的,其實是兩個寂寞孤獨的人,透過這樣的幻覺,去舔舐記憶傷口的愛情故事。故事裡的離奇巧合與感應,被放大成了命運,生命的孑然存在,只依賴著那恍惚如愛如夢的微小火光。
《如夢》從一隻貓的死亡開始(死貓也是《巴黎日和》的一大轉折點),男主角從此陷入令他歇斯底里的重覆夢境中,卻意外地在夢中愛上了那個每夜與他在蕭瑟冷清街頭共度的女孩。有一天,女孩在夢裡消失了,卻出現在現實當中。雖然席恩米歇模擬幻境的灰藍攝影相當美麗淒迷,但夢中男女主角那些角色扮演而後以假亂真的段落,實在是不那麼引人入勝,也刻劃得太過浮面。但到了中段後,男主角再訪上海並與形貌神似的女孩一起追尋夢中倩影,那時的虛實交錯與角色扮演,與前段的對比,才形成了豐富的意趣,而且慢慢地往角色的內在探勘。
男主角吳彥祖對著鏡頭長長的自白,無疑是整部影片的最高潮,也將整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帶到了一個較妥貼安穩的心理詮釋上,吳彥祖唸白上的停頓、結巴與顫動,讓他的語言不只是呆板的述說,更充滿了畫面性,而且讓人感到直鑽心底的痠楚。或許對我來說,講得還是嫌太過清楚了點,但這驚人的表演層次確實堪稱今年的一大經典演出場面(羅卓瑤處理獨白的精準犀利兼具感性也是有名的)。
到這裡,整部片感覺已經滿了,再多一些,或許就會溢出來了。
村上春樹的【1Q84】也是如此,他的故事開展得既神秘懸疑又飽滿地吸脹著詩意感性,男女主角兩條生命線不段地交替,一直到雷聲乍起的那一晚,死亡與性愛在兩個端點起落,讓情緒堆砌到了高潮。接下來,當兩人的生命再次在兩個月亮下交會,這時,感情卻已經是過度滿溢了。
當然,這是個人的偏見與喜好問題。我喜歡的作品,是盡可能地在最低限度中陳述感情與生命的價值,反覆地闡釋與鋪陳、闊氣地揭露與坦誠,反而讓我覺得過度張揚而失去曖昧的美感。
【1Q84】最後的叨絮與醒覺是如此,《如夢》最後的相會與夢境也讓我有這樣的悵然。但是還好,《如夢》的收場並非真的那麼累贅,至少,羅卓瑤還是從這對夢中愛侶美極了的死亡之舞中,找到了宛如石黑一雄小說【我輩孤雛】裡,那股哀傷到近乎絕望的孤兒心靈,以及彼此之間相濡以沫的蒼白情感,使得原本已經感到有些厭膩飽脹的我,意外地被這場神奇的尾聲(還有吳彥祖彷彿得到領悟的畫外音),感動得泫然欲泣。
原來,人生,只是一連串失去的總合。
從過去作品中的異鄉人情懷,延伸到《如夢》空無荒涼的孤雛創痛,羅卓瑤多年之後的再次出發,或許是有點感性氾濫了,但她(和她的編劇丈夫方令正)觀點的獨到精準,以及意念執行的圓熟度,仍然是讓人激賞的。
下一篇:2010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