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1 23:46:21牛頭犬

《陽陽》

在經歷過《一年之初》的強烈震撼之後,還願意進戲院看鄭有傑導演的新片,真不知道是該說自己對電影的熱情過了頭,還是已經讀書讀到失心瘋了。



還好,《陽陽》確實是一部好得多多多了的電影。

鄭有傑延續著前作中青春與失根的主題(真要命,我還真是不想去回顧那部電影),將整個故事完全投入到一個中法混血女孩的茫然心境中,雖然還是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清楚的岩井俊二毒癮殘留(逆光、手提攝影),但導演卻採取了達丹兄弟式的貼身近拍,幾乎是毫無距離地讓鏡頭吸附在人物身上,讓情緒的力量被誇張地放大。

這是個聰明的選擇,我不得不說。

因為《陽陽》的主題和內裡,其實是較為輕柔而且私密的,過多的文以載道、過多的心境陳述,其實是很容易露出破綻的,而過於清楚的環境背景與空間感,也容易讓觀眾因疏離而失去耐性。於是,把整個視野極盡可能地壓縮到角色的臉部特寫與動作細節上,不僅可以製造出強大的壓迫感,逼著觀眾毫無保留投入情節的起伏中(局限的視野會帶來莫名的懸疑),也讓曖昧的情境、演員的表演能夠得到倍增的強化。

於是,暗湧在影片中那股不知根源、沒有定位的「異鄉人/局外人」感觸,原本是非常難以形塑的,卻能夠在這兒被一鑿一斧地被刻劃出些許模樣來,算是難得。而鄭有傑導演在劇本上的克制與收斂,既讓影片中模糊朦朧的地方有了更多的美感,也讓異鄉人存在的疑惑與歸屬的錯亂,被細緻地內化到角色中,而不是空泛愚蠢的「大哉問」。

而看不清楚的背景與龐大的面部表情,也讓某些時刻,故事的寫實感被鬆脫了,特別是當影片最後,女主角演出戲中戲裡的那個尋父終點時,複雜難解的情緒在臉部的特寫上閃動,延續到擾目光線中小小的釋放與平復(呼應開場的夢醒時分),精采地達到了虛實交錯的恍惚感,也刺到了創作者所企圖命中的那個點。

女主角出色的表演與恰當的形式風格,是《陽陽》得分的關鍵,但角色的厚度與情境的營造仍是一大問題。陽陽在片中哭的頻率之高,即便是再怎麼認同她的觀眾,也恐怕會有些疑惑,究竟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成長遭遇,為什麼她能夠一直保持如此綿延不絕的悲傷?就更別提那幾個並不怎麼容易讓觀眾認同理解的角色(那嫉妒她的姊姊、那一直想再來一次的學長、那『我比較想上你』的經紀人),許多留白的部份,既沒有微妙的神秘感,也實在沒有足夠的線索或動機足以讓人揣想。

至於情境,我要說的是,陽陽和經紀人跳舞的那兩個長長的段落,少了足夠的親暱、疑惑與對比層次,顯得重覆而累贅(我唯一差點睡著的地方),陽陽被製片送回家的段落,也並沒有抉擇中該有的危疑緊繃,太過簡單乾淨,也使得經紀人的苦心與欣慰顯得造作,而影片最後,原本持續的壓抑,應該終於稍稍得到解放的安撫,卻也在前面一次又一次的淚眼婆娑的哀傷中,把張力給耗損了。也因此,這部影片,雖然讓我覺得聰明,卻沒有足以讓我驚嘆的力道。

似乎也只有在跑的時候,導演才肯將鏡頭拉開,讓外在的世界進到電影裡頭來。只是,當電影的尾聲(還是開始?在片名之後),陽陽再次邁步向前奔跑,這時已沒有競爭、沒有考試,也沒有看得見的終點,但四周的景物,卻在夜色中漸漸變得昏暗難辨了。似乎,這才是她執迷於跑步的真相:被一股內在莫名的驅力追趕,永遠找尋著可以駐足的地方。

她是一個心靈上的異鄉人,一個無法定義自己的女孩:陽陽。

這篇文章這樣收筆好像有點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