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08 23:09:49牛頭犬
《窈窕野淑女》Mansfield Park
《窈窕野淑女》Mansfield Park
珍奧斯汀的女性暗夜之旅
還記得當年我第一次讀【曼斯菲爾莊園】這本小說時,就被珍奧斯汀生花妙筆所描繪的人物互動,逗得嗝嗝發笑,誇張到家人來敲我房間的門,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時隔多年,奧斯汀六本小說的橋段在我腦中都已經和成一團後,進戲院看這部改編自【曼斯菲爾莊園】的電影《窈窕野淑女》,竟發現故事與我的印象相去甚遠。原本該是明亮活潑、時而天真俏皮、時而世故尖酸的浪漫愛情小品,居然充斥著陰影幢幢、情慾、哀憐與病態秘密等等完全不屬於奧斯汀的氣味。
不知道是該說本片編導派翠西亞蘿塞瑪是天才橫溢,還是膽大妄為。
蘿塞瑪?是的,就是那位曾以《去聽美人魚唱歌》和《夜幕低垂》兩部女同志電影聞名影壇的加拿大女導演,特別以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與迷離情調著稱。由蘿塞瑪來講這個兩百年前關於女人受困於家世、婚姻與愛情的保守老故事,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於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部目前我所看過,最具「現代感」的珍奧斯汀電影,《窈窕野淑女》。
沒錯,即使是把【艾瑪】搬到比佛利山高中校園時尚圈的《獨領風騷》,或是讓【傲慢與偏見】在倫敦都會區職場裡脫胎的《BJ單身日記》,這兩部把珍奧斯汀小說轉換時空的電影,也都遠不及這部古裝片所散發出的時髦與前衛感。
【曼斯菲爾莊園】的主角芬妮,大概是奧斯汀在作品中投注最多情感的一個人物,不過顯然導演蘿塞瑪對她投下的期待與想法更為豐富激烈,甚至為了她,砍掉了許多人物描寫(像是原著中篇幅不少而且討人喜愛的哥哥威廉就平白消失了,而活靈活現、逗趣無比的反派角色大阿姨諾利斯夫人則被削成兩句話就帶過的小配角,至於溫吞少根筋的二阿姨貝特倫夫人則更慘,竟然變嗑藥狂,從頭睡到尾),和情節鋪陳(小說裡份量頗重的舞台劇籌演與索頓花園之行,不是輕描淡寫帶過,就是全然捨棄),目的只為了騰出夠大的空間來讓芬妮抒發她的情感、探勘她的幽微心路、追求她的自我,讓觀眾看到一個女子在時代暗夜裡摸索情感自覺的旅程。
蘿塞瑪不僅以芬妮為唯一的敘事中心,大量採用她的角度來看待每個事件(從剛開場大量晃動及仰角鏡頭,暗影與悄悄話,讓曼斯菲爾莊園變成女孩心中恐懼不安的象徵;而她闊別八年後回到老家的嫌惡與陌生感,也清楚地呈現在銀幕上),還大膽地把珍奧斯汀本人的某些經歷,偷偷地混入芬妮的遭遇中,像是珍與姊姊間瑣碎可愛的書信往來,移植到劇中芬妮與老家妹妹間不曾斷訊的文字連繫(還三八地出現了「婚姻是一樁勾心鬥角的生意」及「愛己所願,但不迷失」等奧斯汀式語句);甚至溫婉的芬妮也變成了像奧斯汀般聰慧、嗜書如命、愛好幻想的女孩(這比較像《諾桑覺寺》的女主角),而奧斯汀曾一度隔夜悔婚的八卦,也被蘿塞瑪巧妙地擺進故事裡,來強化芬妮的心理掙扎。
更狂妄的是,蘿塞瑪還將十九世紀初美國的黑奴問題,偷渡到這個封建時代的愛情故事裡,不僅帶來一些自由解放的呼聲,也讓女性在保守社會中備受壓制、剝削的處境,與之聲氣相通(小說裡很討人厭的瑪莉亞,在片中苦苦哀訴著「我解脫不了、我解脫不了」,讓她在原本的淫婦身份上多了一層受哀憐的感觸),甚至被蘿塞瑪借用來狠狠地猛戳白種男性變態的沙文主義(畫本那一段簡直像失控了一般),讓人觸目驚心。
而蘿塞瑪怎麼也割捨不了的女性情慾,在這個「不可能有同性戀存在」、「不可能出現床戲」的故事裡也隱約流露出來。像是芬妮與她的情敵間兩段充滿曖昧的撫摸、脫衣、眼神交會,簡直比男女主角最後終於被盼到的吻戲還要噴火,而向來在奧斯汀作品裡不可少的舞會與吟詩,不只有戲劇張力十足的聳動效果,更在巧妙的慢動作與特寫催化下,爆出情慾味十足的挑逗性。那就更別提影片中還出現了男人把頭貼在女人胸部的畫面,男性裸露上半身的床戲,以及露骨的猥褻手繪圖片。我想,珍奧斯汀如果看過這部片,一定會堅持上法院告蘿塞瑪的(順便連當年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仿珍奧斯汀文筆寫賀詞的艾瑪湯普遜也一起告)...
不過或許蘿塞瑪還是有許多可以讓珍奧斯汀感到滿意的地方,像是一些浪漫的畫面,確實帶來很迷人的情調(或許有些學者會認為奧斯汀筆下的浪漫,嘲諷多過於陶醉,我卻一直愚蠢地認為奧斯汀小說還是有非常甜蜜唯美的時刻),特別是男女主角間壓抑又隱藏的愛意;而蘿塞瑪還很可愛地在片中擠進很現代感的笑料,特別是影片最後,配合著女主角的敘述,講著每個人似乎都會都會期盼有不一樣的發展(停格),但卻只能安然接受事實的無奈(恢復),真是很奧斯汀的神來之筆。
而這部片出色之處,還有這批出色極了的英國演員。法蘭西絲歐康納演活了一個屬於蘿塞瑪的芬妮(但不屬於小說),而強尼李米勒更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把溫厚單純的男主角艾德蒙演得教人拍案(有幾個男演員能表演得出他那講到害羞又激動時嘴唇微顫的高招),了不起的劇作家哈洛品特讓威嚴又殘酷的姨丈角色,一步步剝現出脆弱悲哀的一面,而卓越的舞台演員(剛拿下東尼獎)琳賽鄧肯則讓人幾乎無法察覺地詮釋出慵懶無比的阿姨及受盡生活摧殘的媽媽兩個角色。
雖然原味幾乎盡失,我卻很喜歡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窈窕野淑女》是芬妮、珍奧斯汀,與派翠西亞蘿塞瑪三名奇女子一同闖入男性領域(man’s field)中,展現出她們不讓鬚眉的聰慧、自信與魅力的一趟精采旅程。
抱歉,文中括號實在太多。
珍奧斯汀的女性暗夜之旅
還記得當年我第一次讀【曼斯菲爾莊園】這本小說時,就被珍奧斯汀生花妙筆所描繪的人物互動,逗得嗝嗝發笑,誇張到家人來敲我房間的門,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時隔多年,奧斯汀六本小說的橋段在我腦中都已經和成一團後,進戲院看這部改編自【曼斯菲爾莊園】的電影《窈窕野淑女》,竟發現故事與我的印象相去甚遠。原本該是明亮活潑、時而天真俏皮、時而世故尖酸的浪漫愛情小品,居然充斥著陰影幢幢、情慾、哀憐與病態秘密等等完全不屬於奧斯汀的氣味。
不知道是該說本片編導派翠西亞蘿塞瑪是天才橫溢,還是膽大妄為。
蘿塞瑪?是的,就是那位曾以《去聽美人魚唱歌》和《夜幕低垂》兩部女同志電影聞名影壇的加拿大女導演,特別以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與迷離情調著稱。由蘿塞瑪來講這個兩百年前關於女人受困於家世、婚姻與愛情的保守老故事,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於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部目前我所看過,最具「現代感」的珍奧斯汀電影,《窈窕野淑女》。
沒錯,即使是把【艾瑪】搬到比佛利山高中校園時尚圈的《獨領風騷》,或是讓【傲慢與偏見】在倫敦都會區職場裡脫胎的《BJ單身日記》,這兩部把珍奧斯汀小說轉換時空的電影,也都遠不及這部古裝片所散發出的時髦與前衛感。
【曼斯菲爾莊園】的主角芬妮,大概是奧斯汀在作品中投注最多情感的一個人物,不過顯然導演蘿塞瑪對她投下的期待與想法更為豐富激烈,甚至為了她,砍掉了許多人物描寫(像是原著中篇幅不少而且討人喜愛的哥哥威廉就平白消失了,而活靈活現、逗趣無比的反派角色大阿姨諾利斯夫人則被削成兩句話就帶過的小配角,至於溫吞少根筋的二阿姨貝特倫夫人則更慘,竟然變嗑藥狂,從頭睡到尾),和情節鋪陳(小說裡份量頗重的舞台劇籌演與索頓花園之行,不是輕描淡寫帶過,就是全然捨棄),目的只為了騰出夠大的空間來讓芬妮抒發她的情感、探勘她的幽微心路、追求她的自我,讓觀眾看到一個女子在時代暗夜裡摸索情感自覺的旅程。
蘿塞瑪不僅以芬妮為唯一的敘事中心,大量採用她的角度來看待每個事件(從剛開場大量晃動及仰角鏡頭,暗影與悄悄話,讓曼斯菲爾莊園變成女孩心中恐懼不安的象徵;而她闊別八年後回到老家的嫌惡與陌生感,也清楚地呈現在銀幕上),還大膽地把珍奧斯汀本人的某些經歷,偷偷地混入芬妮的遭遇中,像是珍與姊姊間瑣碎可愛的書信往來,移植到劇中芬妮與老家妹妹間不曾斷訊的文字連繫(還三八地出現了「婚姻是一樁勾心鬥角的生意」及「愛己所願,但不迷失」等奧斯汀式語句);甚至溫婉的芬妮也變成了像奧斯汀般聰慧、嗜書如命、愛好幻想的女孩(這比較像《諾桑覺寺》的女主角),而奧斯汀曾一度隔夜悔婚的八卦,也被蘿塞瑪巧妙地擺進故事裡,來強化芬妮的心理掙扎。
更狂妄的是,蘿塞瑪還將十九世紀初美國的黑奴問題,偷渡到這個封建時代的愛情故事裡,不僅帶來一些自由解放的呼聲,也讓女性在保守社會中備受壓制、剝削的處境,與之聲氣相通(小說裡很討人厭的瑪莉亞,在片中苦苦哀訴著「我解脫不了、我解脫不了」,讓她在原本的淫婦身份上多了一層受哀憐的感觸),甚至被蘿塞瑪借用來狠狠地猛戳白種男性變態的沙文主義(畫本那一段簡直像失控了一般),讓人觸目驚心。
而蘿塞瑪怎麼也割捨不了的女性情慾,在這個「不可能有同性戀存在」、「不可能出現床戲」的故事裡也隱約流露出來。像是芬妮與她的情敵間兩段充滿曖昧的撫摸、脫衣、眼神交會,簡直比男女主角最後終於被盼到的吻戲還要噴火,而向來在奧斯汀作品裡不可少的舞會與吟詩,不只有戲劇張力十足的聳動效果,更在巧妙的慢動作與特寫催化下,爆出情慾味十足的挑逗性。那就更別提影片中還出現了男人把頭貼在女人胸部的畫面,男性裸露上半身的床戲,以及露骨的猥褻手繪圖片。我想,珍奧斯汀如果看過這部片,一定會堅持上法院告蘿塞瑪的(順便連當年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仿珍奧斯汀文筆寫賀詞的艾瑪湯普遜也一起告)...
不過或許蘿塞瑪還是有許多可以讓珍奧斯汀感到滿意的地方,像是一些浪漫的畫面,確實帶來很迷人的情調(或許有些學者會認為奧斯汀筆下的浪漫,嘲諷多過於陶醉,我卻一直愚蠢地認為奧斯汀小說還是有非常甜蜜唯美的時刻),特別是男女主角間壓抑又隱藏的愛意;而蘿塞瑪還很可愛地在片中擠進很現代感的笑料,特別是影片最後,配合著女主角的敘述,講著每個人似乎都會都會期盼有不一樣的發展(停格),但卻只能安然接受事實的無奈(恢復),真是很奧斯汀的神來之筆。
而這部片出色之處,還有這批出色極了的英國演員。法蘭西絲歐康納演活了一個屬於蘿塞瑪的芬妮(但不屬於小說),而強尼李米勒更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把溫厚單純的男主角艾德蒙演得教人拍案(有幾個男演員能表演得出他那講到害羞又激動時嘴唇微顫的高招),了不起的劇作家哈洛品特讓威嚴又殘酷的姨丈角色,一步步剝現出脆弱悲哀的一面,而卓越的舞台演員(剛拿下東尼獎)琳賽鄧肯則讓人幾乎無法察覺地詮釋出慵懶無比的阿姨及受盡生活摧殘的媽媽兩個角色。
雖然原味幾乎盡失,我卻很喜歡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窈窕野淑女》是芬妮、珍奧斯汀,與派翠西亞蘿塞瑪三名奇女子一同闖入男性領域(man’s field)中,展現出她們不讓鬚眉的聰慧、自信與魅力的一趟精采旅程。
抱歉,文中括號實在太多。
上一篇:《不在場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
下一篇:過期影展
我把它叫作「蘿塞瑪版本的Mansfield Park」,脫離了原著,有它自己的生命。芬妮謹小慎微的個性被改掉了,劇情更能放開來發展。
幾點抱怨:
1. 少了項鍊的情節
2. Mary Crawford竟在男主角家人面前大言不殘的講醜聞如何收拾。原著是跟男主角討論的,而不是跟男主角的家人討論。編劇讓Mary顯得很白目,直接判定她出局,這樣子有點過頭了。
英國ITV剛播完了Mansfield Park,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是相當令人失望的版本。六部Jane Austen作品,就只有這一部一直沒有一個理想的版本,大概真的是因為Fanny性情太彆扭了。
編導把小說裡最好笑的角色:那個尖酸惡毒又勢利眼的大姑媽,
給完全抹煞掉了。那本小說裡,每次她一出場,我就笑得咯咯叫。
還記得當初這篇文章貼在椰林的時候,有個傢伙拿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來壓我,說我把奧汀汀想得太簡單了,讓我對那個地方真是厭倦到一個不行。
我還沒看過ITV版的曼斯菲德,不知道有沒機會看到。不過奧斯汀小說改編版本中,最冷僻的大概是諾桑覺寺吧,我看到最近BBC有推出一個電視電影的DVD版本,不過篇幅那麼小,實在不太可能拍得讓人滿意吧! 2007-06-22 0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