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金錢觀 專家揭秘為何有時會錢迷心竅
刷卡消費500塊錢似乎遠沒有用現金支付500塊錢的餐費感覺來得奢侈,這是為什麼呢?心理學家們對此開展了研究,以探明背後的原因。
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千差萬別,有的人習慣攢下手頭的每一塊錢,而有的人則會情不自禁地刷爆所有信用卡,不留一點應急存款。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對金錢會產生類似于對藥物的反應。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對金錢的渴望與對食物的欲望之間存在交叉。當人們失去曾經擁有的大量財富時,可能會導致抑鬱,甚至自殺。 在當前這個資金緊缺的時期,也許金錢心理學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這一問題。
金錢的價值具有相對性
如果人們在金錢面前是理性的,那麼,對于在超市被少找了5塊錢,和向朋友借300,000塊錢買房卻被少給了5塊錢,我們的反應應該是一樣的。同樣,對于10塊錢零錢,和存在銀行裏的計劃用于給侄女買生日禮物的10塊錢的感覺也應當一樣。
然而,事實上,人類並沒有那麼理性。金錢對我們的影響深入腦髓,碰觸到我們大腦中那古老的情感地帶,而且往往帶來不可預期的結果。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丹·埃雷利認為,現代社會給我們提了兩套不同的行為規則:社會規則和市場規則。社會規則是“溫馨,模糊”的,旨在促進長期的合作、信任關係。市場規則的核心是“金錢”和“競爭”,它鼓勵個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根據一項2007年發布的實驗研究報告,哪怕只是想一下與金錢有關的概念,人們的心理都會發生變化。凱瑟琳·沃斯是明尼蘇達大學市場營銷係的教師,在她和同事開展的一項關于金錢的研究中,他們招募了兩組學生志願者,分別完成兩項不同的造句任務。其中一組學生拿到的詞組與金錢相關(如,薪水、成本、付款),另一組學生拿到的詞組與金錢沒有任何關係(如,冷、書桌、外面)。完成造句任務後,兩組學生被要求將一套淩亂的光盤整理成特定的模式。
研究發現,那些接受金錢類詞匯造句的學生在尋求幫助之前,會願意花更長的時間獨自探索並尋求解決方案,而且金錢類造句組的學生表現出來更少的同伴援助行為。 沃斯表示:“一個人如果有了錢,便會產生自給自足感,他/她會更加努力地去實現個人的目標,但是也更傾向于遠離他人。”雖然這種行為與社會道德背道而馳,然而,它對生存卻是有利的。埃雷利認為,知道在何種場合運用何種規則的能力非常重要,它對我們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比如說,這種能力讓我們在商業談判競爭中不要過多地寄期望于別人的信任,也告訴我們不用對母親為自己所做的美味食物付錢。“當我們能夠讓社會規則和市場規則在各自獨立的軌道上運行時,我們的生活便融洽完美了”,埃雷利說道,“一旦這兩條規則發生衝撞,我們就有麻煩了。”
是要滿足所謂的外在欲望(如,財富、名聲和形象),還是追求內心世界的滿足(如,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關鍵是要找到平衡這兩種心態的訣竅。研究發現,注重外在欲望的人在心理健康評價指標上的得分較低,而且,對金錢有強烈渴望的人也更有可能離婚。
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在的欲望不好。人人都需要錢,如果沒有錢,內在願望的滿足也會大打折扣。眾所周知,經濟上的捉襟見肘會讓一個人變得抑鬱,產生失控感,壽命也會縮短。
沃斯、中國中山大學的周欣悅以及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羅伊·鮑邁斯特通過合作研究發現,那些自我感覺被社會遺棄或者身體疼痛的人,他們在實驗遊戲中較少送給別人貨幣禮物。研究人員還發現,接觸紙幣能夠降低由社會拋棄感帶來的痛苦,也能減少燙手的熱水所引起的身體的痛感。
“金錢作為一種社會資源,本身就是一種象徵性的權利。”沃斯說,“有了錢,人們就能夠操縱社會體制,獲得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 ”這似乎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人熱衷于對金錢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與親人朋友的關係為代價。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心理學家斯蒂芬·李和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的保羅·韋布利給出了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金錢就像易上癮的藥物,它引誘人們賭博成癮、過度工作和無節制消費。金錢就像尼古丁、可卡因,它會刺激大腦中控制快感的神經中樞(該中樞同時又是性興奮中樞)。他們認為, 金錢發揮作用的機制,類似于黃色文章,不需要任何生理刺激,僅通過想象就能喚醒大腦中的快感中樞,令人產生興奮。
一些關于“金錢成癮”的證據來自于腦功能成像研究。例如,在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研究者塞繆爾·麥克盧爾領導的一項實驗中,他們提供兩種亞馬遜網站的購物券讓志願者進行選擇,第一種是馬上就能用的,第二種的面值要高一些但卻要幾周後才能用。在志願者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同時記錄他們的大腦成像情況。結果發現,那些選擇即時獎勵(第一種)的志願者,他們大腦中控制情緒的部分(邊緣係統)得到了激活,而該部分腦區參與控制衝動行為和吸毒成癮。選擇延遲報酬的志願者,他們的前額皮層產生了激活,該部分腦區參與控制人的理性規劃行為。
巴黎現代商學院的芭芭拉·布賴爾斯和他的同事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以驗證是否人類的金錢渴望與食欲存在直接的相關。
他們獲得了三項新的發現:饑餓的志願者較少捐款給慈善機構;具有強烈金錢動機的志願者,在讓他們想象贏得了大獎後,他們在胃口測試中吃掉的糖果數最多;坐在有著誘人食物味道的房間的志願者,他們在實驗遊戲中支付的錢會比普通味道房間的志願者少。布賴爾斯認為,這表明金錢和食物的神經反應通道是一樣的。
用錢購買“快樂” 大多數情況下,錢多的人會比錢少的人要快樂一些。然而,錢也不能太多,必須適度。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者愛德華·迪納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通過研究,提出了上述觀點。他們認為,金錢所帶來的幸福感存在邊際遞減效應:一旦人們有了足夠的食物和住所,更多的財富並不會帶來額外的幸福感。 英國華威大學的安德魯?奧斯瓦德和華信惠悅公司的商業顧問喬納森?加德納在英國進行了一項關于彩票與心理健康關係的調查。他們在英國對曾經贏得1000~120,000英鎊彩票獎金的人進行了隨機調查。研究發現,這些贏得較大數額獎金的人,其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沒有中過獎或者獲獎數額非常小的人。他們認為,獲得額外的財富使得人們減少了對財務狀況的擔心,壓力感減少,所以也更少患上與壓力相關的疾病。額外的資金收獲可能並沒有直接購買到幸福,但它肯定給獲獎者帶去了很多能讓他微笑面對生活的東西。
不過,即便沒有抽中大獎的運氣,你也可以通過選擇花錢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快樂。瑞安-霍威爾是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研究者,他和同事進行了一項關于消費方式和快樂感的研究。他們發現,類似于旅遊的“體驗式消費”會比買衣服等傳統“購物式消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如何管理“心理賬戶”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查德?薩勒認為,由于人們有著不同的心理偏好,因此,在人的頭腦裏存在著不同的“心理賬戶”,他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比如,我們會把工資劃歸到靠辛苦勞動日積月累下來的“勤勞致富”賬戶中;把年終獎視為一種額外的恩賜,放到“獎勵”賬戶中;而把買彩票贏來的錢,放到“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中。對于不同的心理賬戶,我們會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勤勞致富”賬戶裏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賬戶裏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松地態度花費掉,比如買一些平日舍不得買的衣服,作為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等。“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裏的錢就最不經用了。通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型。
凍結信用卡
您的信用卡是否已經刷爆了?那麼,嘗試把它凍結吧。請先倒一杯水,把信用卡放到水中,然後將杯子放入冰箱進行了凍結。當您的花錢欲望燃起時,您必須要先等待冰的融化,而這段時間將有助于您重新恢復理智。薩勒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克服不理性消費的方式。
如果一個人的信用卡已經負債數千,這時,刷卡消費500塊錢似乎遠沒有用現金支付500塊錢的餐費來得奢侈。當人們用信用卡進行支付時,他們更容易忘記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錢。正如薩勒所指出的,信用卡起到了一種“割離裝置”的作用,它能將購物時的快樂和付款的痛苦完全割離開來,從而讓人將付款的痛苦拋到遙遠的未來。而凍結信用卡這種方式能夠給你一個機會來克服這種衝動,採取理性的思考和行為。
在薩勒與法律學者卡斯-森斯坦合著的《推動》一書中,薩勒指出了導致“心理賬戶”發生扭曲的幾種不合理心理偏好。如,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損失規避者”——失去50塊錢的痛苦要遠大于贏得50塊錢的快樂;我們對金錢價值的衡量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買房子時,我們會覺得100塊錢無關緊要,但是支付餐費的時候卻不會這樣認為;同樣,當100塊錢失而復得時,我們獲得的快感會比將950塊錢的暖氣費減少到835塊錢來得強烈些,盡管後者獲得的受益更大些。
此外,我們也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心理偏好——如果有兩種選擇:在未來能夠獲得的較大數額的金錢、現在就能獲得的相對較小數額的金錢,那麼,我們會更願意選擇後者。這也是為什麼存錢難的原因。因此,薩勒提出了一項“為未來存款”的建議(許多企業目前正在使用)——員工可以把更多的錢投入他們的養老賬戶中,為將來做好準備。
了解“心理賬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經濟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一位經濟學家提出,在每年年初的時候設立一個“慈善捐款”預算賬目,如果有意外費用發生(如,汽車故障修理等),就用“慈善捐款”賬目上的錢進行支付。年底時,如果有剩款,就將其捐給慈善機構。由于該賬目是預先設定的,就不存在亂花錢的問題了。
麻省理工大學的丹尼爾-埃雷利提出了一個頗為激進的建議——我們應該為所有的消費類型設定一個信用卡限制消費額度,如,每餐飯不超過50塊錢,每年用于買鞋的錢不超過1000塊,等等。不過,在理想照進現實之前,他首先得成功地把他的創意兜售給銀行。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
分裂的金錢觀
上一篇:被遺忘的帳戶 全台累計逾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