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5 16:58:35雲翁

蕭邦:馬厝卡舞曲(下)

               

這次介紹作品41505659636768與其他。

 

作品414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J9ivOk3aDQI   

馬厝卡舞曲作品41包括4首樂曲,只是其安排次序,依樂譜出版社而有異。帕德瑞夫斯基(Paderewski)版的次序是升c小調、e小調、B大調、降A大調,而亨樂出版社(G. Henle Verlag)與艾基爾(Ekier)編的國際版則依e小調、B大調、降A大調、升c小調的次序。其次序本來是後者,後來出版的,好像就依編者的意向而成為前者。1839年作曲,1840出版,呈獻給蕭邦的朋友,一位詩人Etienne Witwicki。蕭邦寫這些作品時,他的結核病逐漸惡化,正在肉體上精神上都在衰弱的時期,但作曲技術倒大大提高,因此其曲趣也比較以前大有變化。

1曲作品411(亨樂出版社版為品414),莊嚴的(Maestoso),升c小調。使用弗利吉安調式,因而成為很有異國氣氛而有特徵的馬厝。全曲多用和弦外音。這曲是在馬約卡寫的憂鬱的音樂。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6AZDQvogvqM  

2曲作品412(亨樂出版社版為品411),小行板(Andantinoe小調。是一首很内省的庫亞維雅克。雖然是e小調的樂曲,但開始於a小調,並經B大調的中間樂段,而以弗利吉安調式終止,因而調性感曖昧。曲中,有力的過門和弦,好幾次打斷美麗的樂句。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4AtdGrJck88  

3曲作品413(亨樂出版社版為品412),很有精神的(Animato),B大調。4小節樂句重音在第2拍,並不斷打出B大調主和弦。奧貝雷克。頻頻轉調,而且同音反復很醒目的馬厝與之成對比。尾聲只有3小節。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caG7kP7D8Aw  

4曲作品414(亨樂出版社版為品413),稍快板(Allegretto),降A大調。有圓舞曲風格的伴奏,與沙龍風格的曲趣。奧貝雷克中插入庫亞維雅克。曲終,在樂句中漸漸消失,因而終止感很淡。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7Tl9T19ITaM  

 

作品503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h0BjbU9upFI  

馬厝卡舞曲作品50包括3首樂曲,大約在1841年到1842年之間譜作,1842年出版,並呈獻給Léon Szmitkowski。到這時候,已會出現擴大規模的樂曲,也展現成熟的作風。作曲經驗已達圓熟境地,實驗音樂與高度藝術性融合在一起。

1曲作品501,甚快板(Vivace),G大調,帶有16小節尾聲的馬厝。很活潑的作品。轉調也很自然,網羅a小調、e小調、c小調等周邊的關係調。轉調到e小調的部分,會讓人感覺到波蘭民謠特有的曖昧的拍子。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9OoGDs8TLUs  

2曲作品502,稍快板(Allegretto),降A大調。有8小節導奏的庫亞維雅克。主題的格調很高。中間樂段依傳統轉入下屬調降D大調。有活潑的附點節奏的馬厝。美國樂評家哈尼卡(Huneker)説這是「典型的貴族馬厝卡」。此曲沒有尾聲,因此結束得有點漠然。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oARpJ_Xj3GQ

3曲作品503,中板(Moderato),升c小調。此曲的規模較大,但是在蕭邦的馬厝卡舞曲當中,是最不像馬厝卡的一首。也許,這是由於蕭邦在曲中使用對位法手法的關係。然而這首馬厝卡開始於古典對位法風格的庫亞維雅克,接著就響起奧貝雷克、馬厝、奧貝雷克…所有3種馬厝卡。此曲有20小節尾聲。

這第3曲特別重要。先是在導奏部分使用卡農風格也就是古典對位法風格的旋律,這表示受巴赫的影響,再加以不採用3段體,而把架構擴大很多。這在馬厝卡是很少有的事情。極言之,這首曲子,是嘗試使用民族性節奏寫一首幻想曲。這個創意,最後寫成「幻想波蘭舞曲」,而寫作品503時,正好在其前面階段(作品50與幻想曲作品49同一時期創作)。因此其架構很類似「幻想曲」,依次組合許多部分予以開展。與幻想波蘭舞曲一樣,馬厝卡的節奏頻頻中斷,導奏的旋律回歸好幾次。音樂的起承轉合不清楚,因而產生幻想性。這可以説是很有獨創性的作品。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cyDt1TAkH3c  

 

作品563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6auQc-b0Plk   12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0ooLmweZv_s    3

馬厝卡舞曲作品56包括3首樂曲,1843年作曲,1844年出版,並呈獻給他的友人,也是學生Catherine Maberly。作曲達到圓熟的境地後,作曲者的身體、精神都開始不安定,作曲數量逐漸減少,作風漸趨架構性的樂曲。在這種狀況下所創作的這作品,往往被批評曲趣已枯竭,缺乏靈感。

1曲作品561,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anto),B大調。使用馬厝卡的節奏,寫成譚詩曲似的大規模而富有詩意的作品。樂曲一開始就反復出現階梯狀的轉調,從第6小節開始,出現連續7小節的GD音持續音,這些都把調性感變得曖昧。這種從開始時糢糊的調性,逐漸確立B大調的手法,幾乎直接使用譚詩曲第1號與第4號的創意。這段開頭旋律會出現3次,但其間出現兩次轉過調而稍微轉快(poco piu mosso)的像是在迴轉的旋律。雖由馬厝與奧貝雷克等兩種曲趣構成,但民族性要素淡薄,也沒有直接的感情表達,因此是不容易瞭解的一首樂曲。最後是融合這兩種旋律的略為熱鬧的尾聲部。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AJQHkumK2A8  

2曲作品562,甚快板(Vivace),C大調。此曲與第1曲相反,全面推出民族性。在導奏部分,會響出很有力的空虛5度。使用利地安調式與馬厝節奏而有活力的富有民族色彩的音樂。在中間樂段還可看到卡農手法。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167qOAcpD9E

3曲作品563,中板(Moderatoc小調。這是規模較大的馬厝卡舞曲。開始於庫亞維雅克,並繼以奧貝雷克、庫亞維雅克、馬厝…富於變化,且有長達49小節的尾聲。全曲像譚詩曲那樣,接連出現轉調、新的旋律。

此曲顯然重新挑戰作品503,因而其架構有幻想曲風格。同時也多用對位法手法,這些因素與馬厝卡的民族性樂句渾然成為一體,成為一首很傑出的音樂。只是轉調太多,以致糢糊了主調,又有許多不規則的樂句,因此很難捉摸整曲的架構,好像他故意寫得複雜一點。也許他想創作更曖昧而難於捉摸的作品。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ncq2OTxyFiE  

 

作品593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pr34nVahvlI  

3首馬厝卡舞曲」作品59是在1844年到1845年間創作的作品。此作品是他在生前出版的馬厝卡當中,唯一沒有呈獻給任何人的作品。到這時期,所譜作的馬厝卡接連都是名作。這時候已在完成幻想波蘭舞曲之後,因此不再求樂曲規模之擴大,其結構反而趨於單純,也沒有顯著的民族色彩,以及精緻的形式美。不過,細部的密度增高,呈現出圓熟期的樣貌。

1844年那時候,蕭邦的健康情形依然不好,再加以與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請參閱本台「喬治‧桑─蕭邦的情人」一文)的兒子莫利斯(Maurice)反目,使他的創作延後。莫利斯不管是什麼事,都與蕭邦對立,於是站在中間的喬治‧桑給蕭邦的愛情愈來愈有限。蕭邦住在諾昂鎮本來很舒服,現在也充滿難以忍耐的氣氛。本來可以用波蘭語交談的佣人楊,也受莫利斯等人的刁難而離職。充滿對祖國思念的作品593首馬厝卡舞曲,就是在這種苦境中創作的。

1845年7月,他寫給華沙的家人的信中説:

「我根本就是馬索維亞(Mazowsze,波蘭的一個地區,據說馬厝卡是在此地區誕生)人,因此自自然然的可以寫出新的馬厝卡。」以此言明馬厝卡是與祖國緊緊連結在一起的音樂。

1曲作品591,中板(Moderato),a小調。這是很有名的傑作,暗淡的旋律,很有蕭邦的表情。開頭的單旋律主題不斷轉調,形成複雜的複合3段體。相當於再現部的第3段已較開頭下降半音轉調,因此主題的回來,要到尾聲部前面才會令人有這印象。這可能是蕭邦刻意要使曲式曖昧。各段都有複雜的轉調,雖是一首小品,其内容很濃郁。各段的動機主題很清楚的表現出典型的馬厝卡節奏,各過門樂句寫得讓各主題很自然的轉移過去。這種自然轉到另一個舞步的情形,顯然是蕭邦的作曲技法達到圓熟境界的表現。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HxMRLU-nxIs  

2曲作品592,稍快板(Allegretto),降A大調。3段體。1844113日,孟德爾頌給蕭邦一封信:「算是老朋友麻煩你,能否為我妻子寫些什麼曲子,只要數小節簡單的就可以了。」1845108日,蕭邦以這首作品回給他。

這首作品的中心,是在開頭出現的4小節短小而快活的動機。這正好適合「數小節簡單的」音樂。在他手稿中,一張五線譜就寫下所有的事情。整曲就反復這短小的動機,形成很單純的3段體。第1次反復加上對位旋律,因而有多聲部表現,中間樂段之後則由左手在低音部予以變奏。曲趣雖簡單,但表現出豐富的色彩感。尾聲部的半音階下降很美。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T1iq5dDN1Ug  

3曲作品593,甚快板(Vivace),升f小調。不少人説,第1曲雖不錯,但馬厝卡的最高傑作,還是這首第3曲。因為強烈的民族性與沙龍風格的高貴性,都在這一首裡。蕭邦喜歡在馬厝卡用稍快板(Allegretto)、甚快板(Vivace)等記號,稍快板的馬厝卡有大調的與小調的,甚快板則都用在大調的馬厝卡,惟獨作品593這一首甚快板,是小調的馬厝卡。

開頭主題顯示激烈的感情,而在升F大調的中間樂段,則有穩和而甜美的旋律。樂曲形式很複雜,雖屬複合3段體,但再現的開頭主題不會出現中段,就算輪旋曲式,也不完全。這應該是根據以前用過的曲式,再自由發揮的吧。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7xXercn7zew  

 

作品633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8wa4w6lfrpw  

馬厝卡舞曲作品63包括3首音樂,於1846年作曲,1847年出版。這是蕭邦生前出版的最後的馬厝卡舞曲集。呈獻給Laure Czosnowska伯爵夫人。蕭邦在1849年去世,因此這些樂曲是他去世前3年的晚年之作。全曲都有穩定敘情的情緒,在很短的音樂中,表現出多彩的感情。

1曲作品631,甚快板(Vivace),B大調。馬厝,但也帶有奧貝雷克的性格。半途還會插入庫亞維雅克。中間樂段是A大調。這是明亮晴朗的音樂。右手有10度和弦,因此演奏有少許困難。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NILZKHpdNTc  

2曲作品632,緩板(Lento),f小調。夜曲風格的庫亞維雅克。巧妙加入半音階的下降音階,釀出寂寞的情緒。中間樂段是降A大調的馬厝。曲中多用變化和弦,以避免單調。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AcUYS03fnNQ  

3曲作品633,稍快板(Allegretto),升c小調。與第2曲一樣,是有夜曲風格的,也是寂寞的庫亞維雅克,有類似圓舞曲的節奏。中間樂段轉為降D大調,是典型的馬厝。尾聲部使用8度、卡農等手法,被認為作者到晚年漸採理知的作曲態度。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sQJS8OTwYKM  

 

作品674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_60cemeCu6E  

作品6768是在蕭邦去世後才出版的作品,各有4首曲子。作曲年代參差不齊,其中也有習作。這就難怪蕭邦在生前不予發表。各曲的作風不一致。

作品67裡的4首,是他的友人從他留下來的作品中挑選4首,在1855年出版。

1曲作品671,甚快板(Vivace),G大調。馬厝。左5度,右3度的明朗和聲,彈出4小節導奏。中間樂段是C大調。1835年作曲。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b-5_bu5liHQ  

2曲作品672,如歌的(Cantabile),g小調。1849年作曲。在弱起的D音後,開始接近圓舞曲但沒有力量的馬厝卡舞曲。不過,活用「32」,而在沉重的氣氛中,帶出活力。有識者認為這是影響柴可夫斯基小歌曲的嶄新旋律。是一首中間樂段為馬厝的庫亞維雅克。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3T_qLVcikjQ   

3曲作品673,稍快板(Allegretto),C大調。3段體。有圓舞曲般性格的奧貝雷克。1835年作曲。在芭蕾「仙女」中也使用此曲。中間樂段屬調和弦甚美。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wJTdfDD-TMg  

4曲作品674,生氣蓬勃的中板(Moderato animato),a小調。3段體形式的庫亞維雅克。1846年晚年之作。曲中隨處插入半音階。中間樂段是甚為甜美的A大調旋律。這只是在單純的伴奏上,彈奏甜美旋律的簡單作品,但由於旋律優美而廣受喜愛。為什麼沒有發表,常有人覺得奇怪。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AcxZRI6aews  

 

作品684曲)
Vladimir Ashkenazyhttps://youtu.be/-2wScu6HtcY  

蕭邦去世後,他的友人馮塔納(Julian Fontana, 1810 1869)從他的遺稿中挑選8曲馬厝卡,以作品67與作品68各包括4曲出版。自從作品50以後,蕭邦都把3首馬厝卡彙集成一個作品出版,因此彙集成一組出版是有點疑問。但馮塔納很受蕭邦信任,因此這種組合,應該是馮塔納意圖留下蕭邦習性的結果。作品67與作品68的第1曲都安排具有活力的馬厝卡,並記明甚快板(Vivace)。

蕭邦在作品7、作品50、作品63等都做同樣的安排,馮塔納好像意識到這種傾向。在別的版本中,這些記號都予刪除。蕭邦在各作品最後安排小調的馬厝卡舞曲,也是一個顯著的傾向,他在生前所發表的作品,除了樂曲排列次序留有疑問的幾個作品以外,最後都安排一首小調的馬厝卡。馮塔納在編組各作品時,還特別著重各曲的調性關係。就作品68來説,第1曲與第2曲的調性關係是平行調,第3曲與第4曲的調性關係是同主音調,第2曲與第3曲的調性關係是下屬調的平行調,可見所挑選各曲的調性相當近。

雖然這4首馬厝卡舞曲,在調性方面有某種關係,但這種作法不見得是蕭邦所意圖,在他生前出版的馬厝卡舞曲,也沒有這種特徵,因此應與蕭邦自己所安排出版的作品,分開來考慮。

1曲作品681,甚快板(Vivace),C大調,1830年左右作曲。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WpVotPpsFPM  

2曲作品682,緩板(Lento),a小調。1827年作曲。雖然是蕭邦17歲時的作品,但很有名。含有憂鬱感的主旋律,與稍微高昂的中間樂段成對比,發揮天才少年的才能。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OuVt4cyc42Y  

3曲作品683,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與作品681大致相同時期的作品。與其他初期的馬厝卡一樣,曲式簡單而有較實用的氣氛。在轉入降B大調的中間樂段中,出現降B音與F音奏出的空虛5度,把第4音提高半音的吉普賽風格音階,都漂出民族色彩的香氣。這中間樂段有奧貝雷克的特徵。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_YC1oaN-b24  

4曲作品684,小行板(Andantino),f小調。1949年作曲。蕭邦只留下草稿,後來由他朋友大提琴家奧古斯特‧法蘭修姆(Auguste-Joseph Franchomme1808 - 1884)謄寫而成。這時好像漏掉16小節,到20世紀才由波蘭鋼琴家楊•艾基爾補入缺漏部分。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FbrCi1TX_XI  

 

獻給艾美爾•蓋雅爾(Émile Gaillard)的馬厝卡舞曲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xbRRq4Sz4nw  

稍快板(Allegretto),a小調。主部旋律一會兒在左手,一會兒在右手,相當有趣的音樂。左手在彈奏伴奏時,不時出現10度和弦,蕭邦在通常的伴奏部出現10度和弦是少有的事,可猜出蓋雅爾的手相當大。蓋雅爾是銀行家,是蕭邦的朋友,也是學生。

1840年作曲,次年出版,獻給艾美爾•蓋雅爾,還添一句「我友」。是具有多樣表情的庫亞維雅克。有民俗風格的音階,以及重疊成8度的旋律,樂曲最後,在右手上會有很長的顫音。

 

收錄在「諾特爾•丹(Notre Temps)」的馬厝卡舞曲
Arthur Rubinsteinhttps://youtu.be/8xVZObS4sr4  

稍快板(Allegretto),a小調。在18401841 年間作曲,1841年出版。庫亞維雅克,中間樂段轉入A大調,偶爾可看到馬厝的性格。全曲有蕩漾似的氣氛。

主部使用複曲調音樂手法,中間樂段很短。但在這中間樂段,和弦音與調式音鄰接著彈奏的結果,竟出現半音相撞的特殊樂句而提高緊張感。這種融合和弦與調式的手法,是直到20世紀才受到注目的。

 

其他沒有作曲編號的作品,就略而不做介紹了。